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烟台(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烟台(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14.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2发表时间:2024-08-07 05:13:57
摘要:44年前,我毕业离开烟台,虽然距离很近,始终没有再登临,怀念之心日盛,于是我再次前往,把一份热爱烟台的感情留给烟台山。


   1978年我考取烟台师范。这是我21岁前要去的最远的地方。
   那时,我对城市大小没有什么概念,但烟台对我来说是一个最神秘的地方,拿到通知书,好感来袭,“烟台”的“烟”字令我想到烟水氤氲,气象万千的样子。我也会像一道烟,飘到这个遥远的地方。
   父亲说,我跨过了鸭绿江,去了朝鲜的新义州谋生,没有那首歌唱的那样很响。儿赶上好时候了,进了新地方。他习惯用自己的经历和我说话。
   父亲的人生并不深刻多少。他赶上了狼烟起于鸭绿江南岸,被迫回国,结束了他的旅居谋生生活。如今,我到了那个曾经狼烟起海防溃的地方,已经今非昔比了,起码可以安静地读书了。我这样理解父亲的话,心中升腾着一股火焰。
   父亲给我普及“烟”的知识。我们当地也有很多带“烟”字的地名,烟墩,烟墩角,烟墩耩,东烟墩,西烟墩……这些烟,都是和狼烟有关。曾经的沿海,烟墩遍布,时不时就有倭寇侵扰的预警,这是怎样的民不安生!
   “塞垣不见狼烟起,从此三边甲兵洗”。(明·韩雍《凯还图为总兵官彰武伯杨公题》)这是一代人心中的理想画面,但恰恰也在明代,胶东半岛沿海一带,却是狼烟四起之地。
   我走进烟台,校址恰在烟台山下,相距不足200米。烟台山只有42.5米,可能因为太矮,我们同学几乎没有谁还专程登临,傍晚多是走到山根举首望一眼,折回校园。这样高度的山,在我老家只能称之“丘”或“堆”,但它的确又是历史必须抢占的山头。
  
   二
   这座“烟台山”,原本是一座无名小山,就像海浪卷起了一个沙堆而已。明代朱元璋首先对中国沿海开禁,日本浪人就按耐不住,进入沿海村镇攫取利益。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的不断侵扰,当时烟台属于莱州统辖,守将安然便组织人力在此山修建狼烟墩台,从此,这座山便得名“烟台山”。
   秦始皇曾东巡,从荣成的“天尽头”,顺着海边,一路迤逦而行,到了蓬莱仙岛,而对烟台这处小山,只是匆匆瞥了一眼,或许他没有料到这里在其后成了倭寇入侵的缺口。
   烟台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军坚守,发现敌情,白昼点燃狼粪生烟,夜晚则举火报警,这座山就成了预报安危的所在。
   我的同学有人曾登临,告知我们烟台已坍圮,碎砖藏于草窠,隐约看见烽火台的墙基。言外之意,这是一处仅供怀古的地方。
   在中国的建筑里,城墙和烽火台,都代表了战争的苦难,是一种不得已而建起的防御性设施,如今作为一种风景,这样的风景,在我看来,首先是一个备受侵扰的历史见证。烟台,可以说是滴落在海边的一滴带着火焰的眼泪。
   从海上打开中国国门的缺口,这是外寇早就蓄谋已久的事情。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中英、中法签订的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烟台不得不对强大的外寇开放门户,曾有17国在烟台山建立领事馆。烟台山,可以说是弹丸之地,面积只有45公顷,容纳了这么多的领事馆,简直就是见缝插针,他们都安置军事力量于此,到底是为什么?曾经在烟台山下的海域,外国军舰随意游弋,此时的烟台,成为列强外运抢夺物资的口岸。这种开放,是被强迫的,无疑是要打开腹腔,任人掏空五脏。
   我不想逐一观看那些建在山上的欧美列强的领事馆,我倒是希望这些建筑变成山中的民居别墅。领事馆只是一个个名义,飘落在山间的馆舍此时成了刺痛的眼眸的斑点。
   关于“烟台”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
   我很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燕台”。1896年,学者林丙修登烟台山游览,追忆这处狼烟台无比感慨,为之赋诗。他有这样一段话:“崆峒距左,之罘横前,俯临渤海,镇接齐燕。吁嗟群夷,蚕而食焉,惟台岌岌,一石岿然。谁守此者,保有万年!”这也是有感而发,满腔的悲愤,使他的文笔无法尽情刻画“燕台”的独特美感。
   这段话,就镌刻于烟台山临海的一块巨石上,这块石头,常有众多海燕在大海巡飞疲累而落此歇息,故得名“燕台石”。如果把一段尽收外侮的历史隐藏起来,以“燕台”称这处海岸重镇,多么富有诗意啊!“群夷”17国,就像蚂蚁一样,妄图将中华财富背携而走,岂是扰得海燕不能落石!
   那时,我们青年学子血气方刚,在不自觉中自我接受着民族苦难史的教育,登临这处“燕台石”,我曾写过一首绝句——
   狼烟无助挡鸱枭,袅袅沉沙变怒潮。
   从此燕台无燕迹,疆陲巨石落凶雕。
   “烟”和“燕”,读音相同,但深藏的历史却迥异,我们但愿用这个“燕”字,就像《诗经》里吟着“燕燕于归”,生出一段美好的故事。列寇用炮舰轰开了烟台的隙口,燕台石还完好,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再好的风景,在炮火之下,都是悲伤的存在啊。
   我不敢去写这块燕台石的美丽传说。守石而居的是一位渔翁,人们的传说里是把一个玉皇大帝身边的燕女送给了他,玉皇大帝不肯,派天兵天将捉拿,燕女便化作燕台石。这也是争战的故事,但带着几分游戏的味道,总觉得这样的情节都充满了喜剧色彩。美丽的传说,在狼烟四起的曾经,会被撕成碎片,浪漫在觊觎我华夏的敌寇眼中,就是笑话,毫无力量,美丽的传说在狼烟里会被无情地吞噬。
   诗人曾有“燕台听雪”句,在这里,再来一个“燕台观潮”,真的是珠联璧合。残酷的历史,扼杀了这个意境,有多少金句丽词都不敢写出了。
  
   三
   烟台山的巨变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毕业离开烟台之后的日子。44年了,我心中一直还安放着那座烟台山。2023年春夏之交,我再次登临烟台山,看看不到半个世纪的和平时期,烟台山的渐变颜色。曾经,在我的记忆里,是带着不洁的杂色的烟台山,如今,蝶变为一座精致的袖珍版的岌岌临海翠螺,姿容绰约,一下子就把我抱在怀中。
   环山步走,耳边的涛声是背景音乐,精美的风景也响着平仄的韵脚。
   狼烟台是重建的,呈锥形,拔翠而起,青砖整饬,白粉抹缝,如江南徽建风格,狼烟台中间竖立一锥柱,那是点火标志。四面呈齿形,女墙凹凸,三面拥海,亭亭玉立,登顶可收烟台城貌于眼中。如今的狼烟台,名存而无实,不燃一缕烟,确有一城太平,这是多少人心中的愿景,终成现实。
   巨轮渔舟,依偎而过,缱绻生情。翠树掩映,藏历史建筑于绿荫之中,红楼青舍,在绿色里捉迷藏,那些建筑没有了“领事”的意义,成为遗存的风景。那时的“领事”就是半殖民的代名词,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号施令,惹是生非,无所不为。礁石嶙峋,海水激荡,载歌载舞,参差生趣,如虎似豹,活蹲或卧,尽展异姿。山水之灵气,在缓缓奏起的海浪音乐里,胜过余音绕梁。
   八十年代,这里得到重建(1986年),尤其是那座灯塔,塔高49.25米,通体乳白,仿若一缕白烟拔地飘起,尽管灯塔对于今天的行船只是象征性的,但它是新烟台的地标建筑,成为烟台人的骄傲。灯塔曾作为烟台市标,多次登上国家纪念邮票的画面。
   我特别喜欢那座新建于烟台山东北角礁石盘上的惹浪亭。海亭如飞,亭上设楼层亭顶,呈亮绿颜色,仿佛是刚刚沐海而出,芳姿绰约。站在狼烟台上,角度合适,海浪起伏,亭翼渐次跃出海面,就像一个玉人驾着滑板冲浪于波山之上,这就是“惹浪”的含义。我想,这个“惹”字,还有一层意思,有着招惹的调皮,蕴含着搏击风浪的诗意,这是新时代下的烟台的精神气质的写真。这一点,从亭联可见——
   身至瑶台,赏一亭惹浪;
   心连寰宇,祈四海安澜。
   从烟台到燕台,再到瑶台,诗意渐现。心系世界,安一海澜,安一岛城。狼烟沉寂,心舞波浪,敢于招惹,显示了烟台人的气魄。
   我非常喜欢将烟台山打造成游客登临赏景的海上仙山,一处连心桥,招引无数游客,在两块礁石间吊起这座木桥,让游客找到了表情达意的地方,那些悬挂在桥绳上的红色同心锁,不再锁住通达烟台腹地的咽喉,而锁住游客的心,锁住他们对生活的持久热情。环岛的路,绿藤拱起棚顶,仿佛是一道绿色的虹,游人其中,恍如仙境,生怕游步太快,都选择了漫步,谁也不催促,一下子让人进入了慢时光。不必再想狼烟起,曾经的战事惊心动魄,如今的平静更让人珍惜流连。有时候强烈的对比,让人马上有了选择,但漫步其间,不是选择,而是思考狼烟存在的意义。
   海边一块巨石刻“观海”两个字,字义平常,但联系烟台上的狼烟点起,不能不让人对“观海”有着万分的舒适感,从生怕海上外寇舰只偷袭,到从容观海生诗意,不能不说风景有了深刻的转变。观蓝海千帆竟进,看波涛迭起推助,想人生该如是,烟台人有着不竭的进取精神,有着起舞时代潮头的魄力。
   烟台,是我的第二故乡,站在烟台山下看海,我将乡愁收归眼中,把赞美送给烟台山下的烟台人。家长牵着孩子看海,把海当作一部平常的风景;那些老年夫妻坐在岩石看海,重新燃起青春的激情……家在烟台,安澜而居,不见狼烟,波涛如画。
   有人说,看海也有三重境界,其中说看海不止于海,我觉得有道理,我突然觉得,海的每一轮波涛卷来,都不是一种重复,曾经的海涛带着血色,如今激荡着的是一种“我有万里海疆”的自信。如今我们可以让那些商船规规矩矩地来和去,包括烟台在内,没有隙口,只有海关。
   曾经的狼烟,阻挡不住倭寇的侵略脚步,也只有新中国的缔造者才让烟台山有了真正成为一座山的可能。在胶东,烟台是第一个被八路军解放的城市,烟台山也为此矗立起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碑身镌刻着“民族英雄垂名千古”,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烟台,毁掉了塔顶上的五角星,经过二次修复,至今五星闪烁,曾经的狼烟,变成了红色的五星,这是怎样的时代转换啊。
  
   四
   我有遗憾,烟台人每年都要在烟台山举行点燃狼烟的活动,我没有赶上,只能想象那时的壮观。
   狼烟点起,升起的不再是一种预警的信号,而是一抹乡愁,据说,每年在元宵节几日,烟台山还会挂满红灯笼,数量达两万盏,这是怎样的灯火辉煌啊!
   从点燃一堆狼烟,到悬挂两万盏灯笼,岂是简单的场景变更,都是风景,风景的内涵迥然不同,600年的沧桑,是用狼烟和灯笼对接起来的。
   一座狼烟台,如今滋生了太多的风景,我逐一观看,谨记风景的名字——龙王庙,忠烈祠,造化奇观,盟情崖,太白石,母子龟,鸳鸯石,隋侣廊,观海坪,一线天……
   烟台山不再只是狼烟滚滚,不再是烽烟海津,而是可以拨开烽烟,一睹娇美。
   更有怅惘。我的父亲早就去世,如果他还活着,我一定把40几年的烟台山的巨变讲给他听,我早就想好了主题,不是介绍狼烟,不是描述海况,我想告诉他,我已经爱上了烟台山,我曾得到烟台山的滋养,也是烟台山不断给我的灵魂着色。
   一个人谋生,跨过一条江,生活并未因此而改变;一座山在一缕狼烟里有了意义,经过了600年,山成了一座城市的深度记忆。从一缕烟,到两万盏灯笼,这不应该只是一个表象,狼烟被废弃,红灯笼高高挂,只有经历过民族苦难的人们才懂得这样变化的时代意义。
   烟台,始终给我超越历史时空的读感,从我求学进入烟台,我就觉得它是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
   烟台,一个从烽火中诞生的城市,还在燃烧着热情。不一样的风景尽在烟台山。
  
   2024年8月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4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烟台,是我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烟台。“烟”字令作者想到遥远的地方,父亲曾去朝鲜新义州谋生,赶上狼烟起于鸭绿江南岸,被迫回国。而作者走进烟台,却是去读烟台师范那年。烟台山只有42.5米,同学有人曾登临,告知作者烟台已坍圮。烟台山,弹丸之地,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烟台被迫对强大的外寇开放门户,看着山下海域,外国军舰任意游弋,它记着历史的屈辱。另一个传说“燕台”,却令作者喜欢,作者为此曾赋诗一首。“烟”“燕”同音,“燕燕于归”,生出一段美好的故事。列寇用炮舰轰开烟台的隙口,而燕台石还悲伤地存在着。2023年春夏之交,作者再次登临烟台山,重建后的烟台山已发生巨变。作者特别喜欢那座新建于烟台山东北角礁石盘上的惹浪亭。一个“惹”字,有着招惹的调皮,蕴含着搏击风浪的诗意,这是新时代下的烟台精神气质的写真。海边一块巨石刻“观海”两个字,字义平常,却映射出烟台人有着不竭的进取精神。胶东,烟台是第一个被八路军解放的城市,烟台山也为此矗立起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曾经的狼烟,变成了红色的五星,时代的转换,叫人惊叹不已。烟台人每年都要在烟台山举行点燃狼烟的活动,作者遗憾没有赶上。烟台山不再只是狼烟滚滚,不再是烽烟海津,拨开烽烟,可以一睹娇美。作者怅惘父亲早逝,未能将烟台40年巨变讲给他听。一篇深情的回忆散文,将烟台的过往和今天娓娓道来,绘于笔端。语言精粹,感悟独到,有内省,有展望。力荐文友赏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7 05:15:10
  烟台最著名的显然不只是苹果,从老师的文中,不但了解到这个名字的由来,更触摸了它深厚的历史。这个名字是一把钥匙,老师通过对“烟”的追溯,打开了一幅大美海滨城市的生活画卷,挖掘出了烟台的根与魂。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顺祝身体健康,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0:40:22
  是的,如韩老师所言,烟台这个名字就是打开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没有生锈,一直珍藏在烟台人的心中。我相伴烟台山两年,青春的成长就在烟台山下,所以我对家仇国恨有着刻骨的痛。44年后,我再次看老校址,穿过朝阳街(曾经是新世界,我的校址所在地),面海缅怀烟台的历史,滋味是不一样的。当初有人说,考师范就是当孩子王,似乎我没有这样的鄙视,我觉得我能够感受一波时代的大潮,就很幸运了,而且一个农村孩子,能够到大城市读书,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烟台,始终给我一种光荣的记忆,所以提及3烟台我就感动亲切。谢谢韩老师的美编,美评。遥握,问候秋祺!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7 06:16:43
  这篇散文深情描绘烟台,从过往的屈辱到如今的巨变,从传说故事到新时代精神。烟台山见证历史沧桑,作者内省展望,语言精粹。推荐赏读,感受这座海滨城市的魅力与精彩!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0:45:16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我能够在44年后再去看看烟台山,已经是很幸运的,因为我还活着,活在沧桑巨变的时空里。经历过苦难的烟台,成为胶东半岛的一颗明珠,我心中感到自豪。当年我属于烟台地区,后来1987年威海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地级市,但我还是觉得烟台是一个既远又切近的城市。我想从一道狼烟来解析这个城市,让我们了解她从硝烟走来的光辉历史。遥握,问候秋祺!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8-07 09:15:55
  文章内容烟台的故事,烟台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城市,流淌着古老的传说。相传,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海面云蒸霞蔚,如梦似幻,便赐名“烟台”。这里有蓬莱仙岛的奇幻,有戚继光抗倭的英勇,更有世代渔民的勤劳。每当夕阳西下,海面波光粼粼,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引人无限遐想。烟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好文给10万个赞,遥握老师创文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0:47:48
  胶东海域海岸多奇观,建设在胶东沿海线上的一个个城市,都有着精彩的历史,烟台,因为是我求学的城市,所以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当年没有江山这样的文学平台,没有动力去写我心中的烟台,有了江山文学,有了这次征文,我要说出我对烟台的理解。谢谢蓝色老师的留墨。遥握,问候秋祺!
4 楼        文友:枫桦        2024-08-07 09:38:44
  烟台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只有走近她,才能见到其蔓妙身姿!我去过一次却是匆匆而过,去了一趟东炮台,算是签了到。读老师的文,真的补上了这一课!烟台山是城市的命名之地!历史的痛楚至今都在那里弥漫不散!重温与感受是文字的深切之处!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0:51:44
  我曾读过枫桦老师写西炮台的文章,为你长途来烟台观光我感到很惬意,因为烟台也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样说,一是因为我在烟台求学,二是我求学时我所在的县就隶属于烟台,1887年威海独立出来。下次枫桦老师来烟台,先跟我签到吧,我陪你观光。我特别喜欢烟台这个城市的名字,不但是历史的,也是感情的。遥握,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问候秋祺!
5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08-07 09:58:33
  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的老牌大学生,很荣幸。烟台是个有故事的地方,烟台山曾狼烟滚滚,吹开烽烟,一睹风采!祝您创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1:12:17
  谢谢森林南楼诗的美评。我是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有机会去和同龄的青年一起考学,好在碰上了运气吧。正如老师所言,拨开狼烟,再去一睹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风采,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烟台的美丽,有着深度的历史美,老师有机会去烟台看看,一定惹眼的啊。遥握,问候秋祺!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07 10:06:17
  从燕台到烟台的命名转换,从厚重的历史写起,写不尽烟台的前世今生,从狼烟四起的悲壮过往,到如今城市的灯笼万盏,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萧条到繁荣,作者深入挖掘,思绪纵横,情感深沉,对第二故乡——烟台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文中亲情交织,念念不忘,成为泪点。好文,时空穿梭,画面感太强,意境深远。拜读大作,感人肺腑。问候怀才老师,夏祺!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1:17:21
  罗老师在美评中说烟台是我的第二故乡,一点不错。我所在的县曾经就属于烟台市的,1987年威海分离出来。烟台很美,烟台山在烟台的山中高度不算高,比不上烟台的南山,但有着沉厚的历史,所以它的历史高度很高。当年还是青涩了,不然好好记下那时的画面,现在写起来可能就更有底色了,好在留下一首诗,这是保存的笔记本上发现的,我稍作修改,可看出那时我对这块燕台石的思考吧。登山看领事馆,好像烟台人并无多少兴趣,可能是因为那时一段屈辱吧。遥握,问候夏祺!
7 楼        文友:简柔        2024-08-07 11:43:01
  怀才老师雄视一座城,深刻解读魅力烟台,气定神闲指点一座烟台山,文章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澎湃着一股精神力量。喜欢这样的文笔,古朴,凝练,美感流溢,一见倾心。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2:19:50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你的鼓励让我动力增强。谢谢!可能是我对烟台有着特别的感情吧,毕竟年轻时就在烟台山脚下读书,我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写下我的对烟台的理解。沧桑的历史,走到今天,真的是蝶变了,我为之感动。烟台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所在的县曾经属于烟台。我必须为之喝彩。遥握,问候秋祺!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7 12:05:12
  烟台,从烽火中诞生的城市,昔日的炮火硝烟,到现在的万盏灯火,这是历史的蜕变,是中华的崛起。读美文,了解烟台的前世今生,真好。问候老师,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2:21:35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烟台是从狼烟烽火中走来的城市,这一点可能与很多城市不同,是特点,也是她的苦难史。从上学在此,到重游烟台山,有感慨,所以要为烟台唱一曲颂歌。遥握,问候秋祺!
9 楼        文友:花落五峰        2024-08-07 12:49:19
  拜读老师的文章,历史的惆怅之感油然而生。不论是回顾历史,还是饱含深情的叙事,总能恰到好处,触动人心。感谢遇见如此美好的文字。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4:55:17
  谢谢五峰老师给怀才这篇小文这么高的评价,我以为鼓励。读五峰小说,句子叙述充满诗感,情节转换吸引人的眼球,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感恩江山缘分遇见。期待更多的佳作,谨祝在东篱创作收获快乐!
10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07 17:29:28
  曾经的烽火狼烟变成了红色的五角星,城市的巨变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挖掘了烟台的根与魂,深情饱满,厚重惊叹,老师的文总是给人启迪,每次拜读,都有收获!遥握问好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夏祺,敬茶!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7 17:34:24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烟台,是我求学的地方,当年年轻,关注它的历史不多,这次征文我想起去年所见,于是就写一下,表达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尤其是从烽火到红灯笼,这一变化让我惊叹。看似是一种喜庆热闹,但背后的东西是深刻的。我们的海岛,哪怕就是在家门口,曾经我们都守不住,如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令人欣喜。期待欣然老师 的征文,遥握!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