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情倾黄梅(散文)
一
黄梅戏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唱腔优美吐字清晰,内容易懂。服饰取的是汉族传统服饰,清雅秀丽,舞台效果别具一番独特的风流韵味。
黄梅戏、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五大戏曲剧种。我小时候接触京剧、越剧和黄梅戏曲目居多,相对其他剧种而言,黄梅戏的唱腔及表演方式我更加喜欢。读书时我的小师傅对于黄梅戏很有研究,《女驸马》表演是她的看家本领。有一年年级新年晚会,小师傅携她的大哥一起献唱《女驸马》,小师傅戏服一穿长袖一甩,张口就来“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把女驸马这一角色女子的秀气和男子的英姿糅合在一起,小师傅的大哥也是风流倜傥,二人配合相当默契,博得了师生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在小师傅的影响下,平日里耳熏目染,我对黄梅戏也涉猎过一二,闲暇就爱听上几段。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伦说起来,黄梅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后经宋代民歌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在民间形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成书于民国十年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黄梅戏”这个名称。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1983年央视春节晚会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是第一个登上春晚舞台的戏曲节目。歌唱家牟玄甫和索宝立的精彩演绎将黄梅戏推向全国大众,博得了大众的好评。而后黄梅戏多次呈现在春晚的舞台上,常见的曲目有《女驸马》《观灯调》《拷红》《小小风车转的欢》《夫妻观灯》《十八相送》《打猪草》选段等,可见黄梅戏在戏曲表演节目中出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女驸马》多次被央视春晚选为表演曲目,大众对于这两曲目尤为喜欢。
在我的印象里,比较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后来了解严凤英是中国黄梅戏的杰出表演艺术家,被誉为黄梅戏一代宗师。小时候电视里播的黄梅戏《天仙配》,喜欢严凤英在里面饰演的角色七仙女,她的表演灵动优美,轻盈传神,自成严派,深得身边的人喜欢。她的水袖表演令许多女孩子着迷,纷纷效仿。《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曲目流传甚广,由于它朗朗上口,从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能简单来上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可见其深入人心,易学易唱,颇为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
我喜欢观看黄梅戏《戏凤》,这个曲目曲调优美,唱腔韵味十足。后来港台明星纷纷演绎这一曲段,更喜欢邓丽君、徐小凤、黎小田版的《戏凤》,“人潇洒,性温存,君有意,似无情”邓丽君的嗓音一开腔就令人迷醉。徐小凤的男腔更是一绝。“姓朱名德正,家住北京城,二十岁还没订过亲……”黎小田饰的大牛诙谐地搭腔把喜剧效果拉满“你说爱来有谈情,存的是什么心,再要不安分,我送你进衙门。”这个曲目村里李大爷会唱,常常自己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一人饰三角,自己手指打着拍子,悠哉悠哉,怡然自乐。
父母喜欢看黄梅戏《梁祝》,里面经典的曲段很多。其中《含笑问书呆》《耳环痕》等选段都令人印象深刻。特别《耳环痕》曲风活泼,俏皮,把纯良傻山伯,机制小女子祝英台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场调侃戏很深入人心。
后来偶尔有剧团送戏下乡,临近的村民都早早地聚集到演出的现场,找好自己的位置。对于京剧、越剧,相对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多些,小孩子们在一旁玩耍给个耳朵,遇上感兴趣的段落也凑上前看一段。等到有黄梅戏的曲目,这帮小孩子就不再淡定了,左挤右挤蹭到最前面去,认真地看,熟悉的曲段还跟着唱上几句。孩子们虽唱得不是很标准,学的台步手势却也有模有样,好似戏服加身一般。那种对黄梅戏的喜欢是隐藏不住的,在他们的脸上,在他们的眼里,或许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记忆,记在了那心上。
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黄梅戏在传承的同时也有了发展和创新。新黄梅调融合了传统黄梅调的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它既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有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人们的需求,贴切人们的心理需求,更利于人们接受和欣赏。
读初中的时候,辽宁卫视正在热播《新白娘子传奇》,其中的插曲大多是新黄梅调,掺杂了民谣和戏曲。该剧在唱腔上借鉴了黄梅戏的形式,在表演上借鉴了黄梅戏的表演技巧。当时我正在读初二,学习任务比较重,父母对于我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看得很紧。奶奶知道我想看《新白娘子传奇》,到我睡觉的时候,她就把电视声音开小,父亲问,奶奶说我睡着了她看电视声音很小不会打扰我休息,父亲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趴在被窝里将这部剧看了七七八八,对于里面的歌曲记忆犹新。“啊啊啊,啊啊啊,西湖美景三月天呐,春雨如酒柳如烟呐……”《渡情》腔调一起,犹见当年白素贞和许仙。同学们那时候对于其中的一些曲目都是会唱的《慈悲心肠白素贞》《雨伞是媒红》等曲目,在放学的路上三三两两就相互哼唱,偶尔忘词就嗯啊地一带而过,较真的同学就非得给补充矫正过来,少不了一顿追打逗闹。十几岁正是爱闹的年纪。
后来看《天下无双》,这是一部无厘头恶搞的电影。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两首新黄梅调的插曲,王菲和梁朝伟演唱的《喜相逢》《醉一场》。《喜相逢》里王菲饰演无双,开腔道“与龙哥,共举杯,萍水相逢做朋友,世间相聚不容易,请你再饮这杯酒”,梁朝伟饰演李一龙紧接“好,贤弟庆相逢,一见如故说风流,投缘就是好兄弟,今夜与你喝个够……”二人相见一见如故,把酒言欢,好不惬意。《醉一场》是无双的表白之歌,无双暗恋李一龙,李一龙认为无双为男子,于是撮合无双和自己的妹妹。“阿龙哥,你来瞧,小小竹筷是一双,同根生来并肩长,好像你我一模样。”“好贤弟,莫说笑,谁都比那牙签强,筷子不过是酒桌友,哪能比作咱哥俩”“咱哥俩,有比方,像杯倚酒壶配成双,共斟共饮共今宵”……二人一来一回,一个欲续佳话诉衷肠,一个左推右挡,指东说西,都言说者有意听者痴,谁知这其中滋味?到头来欲言又止,欲语还休。多次和同事聊起此剧黄梅小调,相互打趣几句,也是工作之余的趣事之一,音乐老师更是兴致一高还能来上一段。
三
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楚剧、汉剧、采茶戏、京剧多种曲艺形式,将其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可谓博取百家之长。在民间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多人都能唱,会唱,很具有感染力。把百姓家长里短的小事,衣食住行搬上舞台,老少皆宜。
无论是黄梅戏还是新黄梅调,都值得我们深入地鉴赏和欣赏。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独自的传承与发展。好在对于黄梅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许多媒体平台仍在推广,有的地区在学校和教育机构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令人欣慰的事。新黄梅调的出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产物,让黄梅戏融入现代因素,能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
黄梅戏是平民艺术,优美通俗直击人心,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长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黄梅戏在传统上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这样才会与时代的潮流接轨,更加接普通民众的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