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蹭书(随笔)
因为单位机关办公室是开放办公,前些天先后蹭了同事两本书看。
周一晚上在单位值班,闲着没事做,突然发现同事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苏东坡传》,林语堂的大作。为打发时间,遂信手拿过来翻看。关于林语堂,想必许多人对他并不陌生,自己早年曾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印象深刻。他的这本著作倒没有读过,有时,遇到好书是缘分,也是一个小确幸。
对《苏东坡传》这部作品,历来评价颇高,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至于作者笔下的苏轼苏东坡,世称苏子,为唐宋八大家之冠,北宋文豪,文坛领袖,尤其是一诗、词、文、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文学巨匠。他7岁知书,10岁能文,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等地方官,任上救灾治水、扶正怯邪、弊绝风清、勤政爱民,政绩斐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传记竟然是用英文写成,后又经人翻译成中文版本,真是令人佩服。
在《苏东坡传》里,作者记述了苏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翻看此书,历史上那些熟悉的名字迎面而来,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王弗、秦观等等。而自己喜欢的苏轼作品先后在书中出现,像在凤翔即扶风写的《喜雨亭记》,林语堂用较多的笔墨记载了苏轼那段不寻常的人生阅历。还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通过对苏轼夫妇生活的记述,让读者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妻子的深厚情感的理解。那天晚上,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此书,看到了苏轼的出生、成长非同寻常历程,了解了他的家乡眉山的风土人情,一个生动鲜活的苏东坡仿佛从书中飘然走来。也是从这部书中,知道了他许多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当然,这要感谢作者林语堂先生,是他用生花妙笔为后人塑造了一个千古奇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案头的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七十多页,真有点爱不释手了。临走时,我仔细地将书放回原处,待有时间了再接着看。第二天下班后,想再去蹭书时,却发现这本书被同事拿回家了,真郁闷呢,也不好意思跟同事讲。本打算着用几个晚上突击看完,没料到刚看几个章节,就戛然而止了,有点怅然若失。
随后的周六上午,一个人在单位加完班,发现另一同事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作家莫言的小说《晚熟的人》,被称为“后诺贝尔奖时期”的作品。前些天,看到同事一有空闲就认真翻看此书。当天看着时间尚早,蹭书看的念头又一次油然而生,遂实施了“拿来主义”,很自然地将其拿到自己办公桌前翻看。
起初以为《晚熟的人》是一部长篇小说,打开后发现则是一个作品集,内容涵盖《左镰》《晚熟的人》《斗士》等12篇短长不一的小说,多是以作者的老家高密东北乡为故事发生地,以作者一些经历和家乡旧闻为题材加工而成的作品,语言精练,独具莫言叙事特色,给人陌生惊喜的阅读体验,可谓根植乡土,小心聆听四面风雨;塑造典型,大胆挪借八方音容。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莫言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灵震撼。其中《左镰》中一段老韩师徒三人打铁的场景写得尤为生动形象:“炉膛里的黄色的火光和砧子上白得耀眼的光,照耀着他们的脸,像暗红的铁。三个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锤互相追逐着,中间似乎密不通风,有排山倒海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最柔软的和最坚硬的,最冷的和最热的,最残酷的和最温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转低回的音乐。这就是劳动,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生活。少年就这样成长,梦就这样成为现实,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文字中有色彩、有造型、有声音、有想象,动感十足,活灵活现,我想,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这样的场景。
吸取上次蹭看《苏东坡传》的教训,怕夜长梦多,当天下午我专门又跑到单位,认真将上午没看完的《晚熟的人》看完,消除了后顾之忧。哎,蹭书也不容易,得悄悄地干活。常言道,开卷有益。看了莫言的这本书,让我对他的“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这一文学主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无论是小说中的田奎、常林、武功,还是尤金、柳卫东、金喜普等等人物形象,都塑造的非常成功,他们个性鲜明,举手投足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人。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背后,无不给人以启迪和深思,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无聊便读书。在我眼里,蹭书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