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三篇文章把我赶出了老家 (杂文随笔)
60年代,我出生在豫南大别山下,一个人多土地少贫穷落后的山村,父母过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一年收的粮食上交完国家公粮后,就是一天三餐喝稀粥勉强够大半年吃,全村人住的是东倒西歪的土坯茅草屋,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破衣烂衫,穷的不能再穷了。
11岁时,父亲才把我送到大队小学读一年级,一年级读了半年,老师嫌我个头高,夸我学习进步快,直接把我交给了二年级老师,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同学,不仅推荐我当了班里班长,还把我介绍给校长,校长推荐我担任学校红小兵大队长。
70年代,小学是五年制,小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大队中学读书,读到初中二年级时,不知因为啥,把大队中学撤销了,如果继续读中学三年级,就要跑到街上公社中学去读了,村里好多同学都嫌去街上公社中学路太远,都半途而废不再继续读书了,回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78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作为家庭老大的我,放下书包,回到生产队和母亲一块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弟弟、妹妹,当时在街上畜牧交易所当交易员的干爹,在街上中学已托人为干妹妹和我找好学校,让我陪干妹妹一块读书。当时正值农闲,母亲同意我陪干妹妹读书。
去街上中学读书,每天要步行和翻越几公里山路,中学三级,读了一个多月,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每天放学回家,看着起早贪黑参加生产队劳动,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母亲,每天既要生产队繁重的劳动,又要抚养我和弟弟、妹妹,我突然改变想法,尽管母亲怎样劝说,坚决不继续读书了。
直到今天也不明白,回到生产队后,每天劳动那么劳累,不知哪来的劲头,吃过晚饭,点上昏暗的煤油灯,拿出从大队“青年民兵之家”借来的报刊,一读就是大半夜,直到母亲心痛我把油灯瓶子里煤油耗尽,不断催促我吹灯睡觉,才肯把煤油灯熄灭掉。
书读多了,思想开阔了,想法也多了,84年,一天晚上,坐在煤油灯前读报纸的我,突然有个大胆想法,向报纸投稿,把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写成稿件,反映给中国青年报青年信箱,几个月后,在我把给中国青年报投稿的事,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之时,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稿件见报了。
读书改变人生,当年不仅有幸参加了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县新闻表彰”大会,还被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让我做梦没有想到的是,县委宣传部为了解决农村青年读书订报难,要求县邮电局招聘一批有文化农村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充实到公社邮电所担任乡村邮递员,从此,我便成了一名乡村邮递员。
手里有了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员”证,工作之余,采访也就方便了,一天,我和村里人一块到公社粮管上交公粮时,发现粮库广场上验质员用铁铲检验箩筐和塑料袋(化肥袋)里粮食质量时,检验后,不把铲子里稻谷放回箩筐和塑料袋里,而是随手一扬倒在广场上,验质员根本不珍惜农民粮食。
回到家里,回忆粮管所验质员不珍惜农民粮食,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晚上,点上煤油灯,把在粮管所粮库广场上的亲眼所见,写了一篇“盼验质员手下留情”的小文章,第二天,乘公交车赶到县广播站,把稿件交到编辑老师手里,也许我的真诚感动了编辑,第二天稿件就在全县新闻里广播了。
盼验质员手下留情稿件广播后,公社粮管所长亲自到邮电所找到我,一边向我道歉,一边向我保证,今后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了,稿件广播后,粮管所立即召开验质员会议,会上不仅严厉批评了验质员,还要求验质员一定珍惜农民粮食,检验后,把铲子里粮食放回农民箩筐和塑料袋里。让我做粮管所监督员。
一篇盼验质员手下留情文章,虽然得罪了粮管所验质员,但为全公社农民挽回了损失,让我值得高兴和骄傲的是,每当我身背邮包去农村大队送报纸时,大队书记和干部们,夸我敢为老百姓说话,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今后遇到不公平的事,找你帮我们呼吁。我也成了全公社“名人”。
听大家夸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仗着自己年轻气盛,见啥不公平的事,不记后果就写,农民们反映供销社卖化肥不够斤数,写篇“供销社销售化肥短斤少两群众意见大”,稿件广播后,供销社负责人,把我告到公社书记面前,说没有和供销社打招呼就把稿子发了,给供销社销售造成了影响。反正我没一点理。
一天,我到山区一个大队部送报,大队附近几个农民告诉我说,昨晚,县里和公社干部在村里大吃大喝,几个农民偷偷把大队食堂烟囱砸了。我一听就是个好题材,连夜赶了篇“砸掉烟囱好”短评,文章被县广播站播发和农民报刊登后,引起市里领导关注,当晚参加吃喝的干部们,自掏腰包把钱退给大队。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光顾行侠仗义,却忘记自己是个没有半点“靠山”的农民,让县里和公社干部退吃喝钱,比捅马蜂窝的后里更严重,从部队转业到公社武装部的堂哥,把我叫到家里,指着批评说,你把事惹大了,原本领导打算把你从邮电所抽到公社来,这下彻底没戏了不说,你等着挨整吧。
从堂哥家出来,为了避免见到公社领导挨整,一路小跑出了公社大院,回家的路上,回忆堂哥说的话,不害怕是假的,写文章得罪这么多领导,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边走边劝慰自己,有啥可怕的,自己是个农民,大不了回家种田,祖祖辈辈农民都当了,干的又不是丢人事。
我是个敢作敢当的硬汉子,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春节过后,我主动辞掉乡村邮递员工作,身背装满衣物的蛇皮袋(化肥袋),踏上南下的公共汽车离开老家,来到江南鱼米之乡江苏吴江,加入了打工大军,成为吃尽酸甜苦辣的打工者。
知识改变命运,坏事往往变成好事,在吴江打工的日子里,白天无论干多重多苦的活,晚上,回到租来的郊区小屋里,拿出白天在报摊上买来报纸,一边阅读,一边给吴江报写稿,94年,在吴江报社长吴延元帮助下,圆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记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