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汤汤水水也是饭(散文)

精品 【流年】汤汤水水也是饭(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8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6发表时间:2024-08-29 22:01:03


   什么叫饭呢?
   通常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大概只是那种单纯的用主粮做成的熟食,才被称为饭吧!我觉得这也有点儿太片面了。为饭下的这个定义,也未免太狭隘了些!
   在很早以前,我就听到一则笑话,说一个憨包干儿子(指女婿)到他媳妇的娘家吃酒。回来后他的父亲逗他问,你老丈人给你做什么好吃的了?他想了想,面露难色地说,只喝酒了、没吃饭。在一旁的媳妇就有点儿着急了,忙接过话茬说,他们做了一桌子的菜,你连一口都没吃,只顾喝酒……哎哟喂,我的憨儿子啊,你咋这么执着哟。那一桌子的菜,不是饭吗?
   初听这个故事时,我还小得有些可怜兮兮的。看大人们把眼泪都笑出来的样子,我也就跟着笑了起来,却丝毫也不知道那笑里藏着的讽刺。可有一点,让我对“饭”有了新的认识,至少是拓宽了对饭的理解范围。
   于是,我就在想,照此说来,我们小时候吃到的那些清汤寡水的东西,或者说干脆连粮食都不加点进去的汤汤水水,也应该是叫它为饭的了。可那时的我们,显然不这样想、更没这样看过。
   我们那个天高皇帝远的村落,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山顶上,其地理位置本身就阻碍了它的发展。别说水资源有多丰富,就是人畜饮水,常常都出现大问题。
   有年天干、久旱无雨——其实,天干在我们那儿又岂止才一两个年份呢?即便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又何曾真正的大丰收过啊!天干让原有的吃水都紧张了起来,连村里的“山上”和“坪上”那两处从未干涸过的老井,也几乎到了断流的程度。它们像两只血盆大口,强烈地张开着,在向老天爷索要雨水来装填呢!
   最后,老天爷倒是给过了,在它快要断流的关键时刻,就会有一场雨下下来。但多数时候,它是处于饥饱不匀的状态的;村里的那几个山茅坑、几处小堰塘,供附近的庄稼地和周围的人们日常取水都相当吃力了。
   但也不是一旦水源充足了,那些连片的农田就有指望的了。更不是说,水能让播种在这田那地里的种子,就会有满意的收成。
   老农们可不这样想,他们压根儿也不敢这样想。
   事实是,人们通过一年辛苦劳作下来,家里的柜子,要么装了粮食的柜子没装满,要么空着的柜子在耐心地等着装粮,劳动者的肚子却要天天饿得咕咕叫。
   归其原因,主要是从生产队里没分多少粮食回家。
   我们家的情况尤为突出。一年四季,我们天天都在想多出工——只有多出工,才能多分口粮;只有多分口粮回家,肚子才会停止天天无休止地咕咕叫。可是不行啊,我们家娃娃有五个,我是老大——还不满十岁呢!即便去生产队做些力所能及的“轻松活”,挣到的工分顶多也仅是一个强劳力一天“十分”的一半。父亲在外地教书,拿着一份微薄的现成钱。奶奶有七十多岁了,走路都叮叮拐拐的,只能留在家里搞后勤。母亲是个体弱的人,三天两头犯病。
   自然,我就成了家里的“强”劳力了——比起四个小妹来,我还多了一层男子汉的身份。
   我记得最清楚,年底了——几乎每年都如此,父母亲都在商量着要去外地买粮。那时候的“外地”,几乎都是像住山下或是河边那样的人家,他们当地水源好,受老天爷照顾的多,粮食都能增产增收。
   买粮的钱是从父亲那一月二三十元的工资中来支取的。而买回家的粮食虽然救了急,但也是掺和着粗粮与蔬菜细水长流来吃的。
   很早,我就听到了那句村里人常挂在嘴边的农谚:“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
  
   二
   母亲是个做事有思量的人。说她过日子很讲究细水长流,可是更贴切的。
   我寻思,她应该是在总结了别人的经验教训之后,自个儿悟出的一套方法、又专为应对那个艰难的时局吧。
   我们生产队就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总共七口人中,强劳力就占了五个,挣的工分是全队最高的,往家里分回的口粮,也是全队最多的。结果是,那么多的粮食还吃不到年底。没到年底,他们早就断顿了,还到处去借粮来吃。
   不止一个人亲眼见到过他们家顿顿都箜“干饭”来吃,当然我也见到过了。他们箜的干饭还尽是大白米,里面完全没有其他的杂物掺杂,着实令见到的人们羡慕不已。
   后来,我就听到了从他们家传出来的怪事。说一家子人在肚子饿时,就用“糖精”水充饥——家里断粮了呗,没吃的了。
   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世穷。”好像就是在说他们家似的。
   村里常常有人见到他们家那“没名堂”的样子:麦子出来了,就上顿下顿的光吃面;谷子出来了,就又上顿下顿的光吃米……感觉像是吃完了事似的。这样的吃法,安有不把家吃空的道理?
   而我们家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我们,把人家大吃大喝的吃法羡慕得不得了。可又不敢公开与大人作对,却在心里常常叽叽歪歪地,安排我们做的事,要么狠狠地拖着,要么以搞忘记了的名义干脆不去做。
   我记得,我们不管吃的任何饭,都不是那么“爽快”,里面都要夹杂一些杂七杂八的成分。平时,稀饭一直是我们家的主打饭。稀汤簸浪的稀饭里,硬是生拉硬拽地加进了些酸菜、红苕、南瓜之类的杂物。尽管如此,它还是没法因此干起来。
   面对那能照得见人影的稀饭,我们也只能嘿哧嘿哧地喝。好在那时我人年轻,抵抗力尚可,上厕所的次数要少些,就是才屁大会儿功夫肚子就饿了。奶奶可就不一样了,她随时都在往厕所里去……
   好不容易安排吃一顿的面条,也被那汤汤水水和各种蔬菜给搅了局。全家人要吃一顿面条,得好几天提前布局,得等蔬菜多些时,才有机会去实施。八口人八碗面条,也够多的了。倘若里面没有些其他东西掺杂,试想一下,哪有那么多呢?遇家里来了客人,没什么拿出来可招待客人的,那岂不要抓瞎了吗?母亲常这样说,让我们要多理解她的难处。
   我们即便吃的不是那些加了汤汤水水的饭,可那里面的杂东西定是不能少的。比如全家人要吃一顿“干饭”时,那“干饭”里,白米也会与红苕、南瓜,甚至是酸菜作伴的。杂东西一定要比米多,它们占据的分量往往多出两三倍。
   我们家自留地里,几乎年年如此,大人们爱在地里撒播白萝卜、红萝卜的种子,等那些苗儿都长大了,就变成了大个头的白萝卜、红萝卜了。白萝卜生长在上半年,红萝卜生长在春节前。我们用它俩常常做些萝卜颗子饭来吃。白的萝卜、白的米,还有红萝卜,它们混杂在一起甚是好看。里面有盐味,以及多得数不清的油分子,那混杂起来的味道着实令人眼馋嘴馋。只是那米,在饭里仅仅是个点缀了。
   给这一系列加进了汤汤水水、杂七杂八的饭食,大人给我们的说辞是,又不是毛葫芦,哪有不喝汤的道理?
   虽然我们的耳朵在听,却压根儿就没见过“毛葫芦”是个啥样的。
  
   三
   小时候被迫适应的生活方式,成了我日后的生活习惯,我努力把它带到了今天。
   回想起我在刚出社会、来到垭口小学任教的那个时候,家里一周能让我带走的精粮也相当有限,像红苕南瓜酸菜苞谷面……几乎样样都要追随着我一起“出征”,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背在背上,生怕有个闪失——因为,它们是维持我生命的重要源泉。
   到了垭口小学后,“伙食团”里顿顿都仅我一人,一天三顿,多数情况下都是稀饭附体。哄骗嘴把稀饭吃下,只要肚子不闹革命就行了。多数时候是我带来的那些泡咸菜,把稀饭哄骗进了肚。
   而带的泡咸菜也有限,每星期的前几天,我每顿仅拿它当个点缀而已。如果不能这样,后面的那几天就会没办法应付了。一个人肚子饿了时,是什么东西都能吃下去的,我以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至于吃个稀饭,还要附加上其他的什么菜,那太奢侈了,我简直讲究不起。
   两年以后,我到部队服役。新兵训练时,条件有些艰苦,我们住在一处废弃的二楼。木板上铺稻草,晚上挨在一起睡地铺。白天学“走路”,累得腰酸背痛,早上吃稀饭,没有下饭菜,有人就受不了了,说在家都没吃过这……这倒有点合我的胃口。我不在乎,端起就喝,喝得山响,把周围的人都给吸引住了……就是晚上吃的那一顿又一顿的面条,对我来说未免有点“那个”了——面条干干的,里面既没有汤、又没有蔬菜。
   所幸调到了机关,条件有了改观。我一人住一间小屋子,买饭票吃,可以自由开伙。那时为了省下伙食费,我吃的那一日三餐,多数时候都在稀饭与面条之间徘徊。稀饭能喝着吃,面条里面有汤、有蔬菜。
   有时,我就想:“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句话挺有意思的。抑或因了我的感召力吧,才与八竿子打不着的妻子走到了一起。
   她的饮食习惯与我完全一致。
   怕我不习惯她的生活方式,她给我的解释是:吃稀饭养颜;吃面条,虽然有时心烧,但加点儿蔬菜,用些汤汤水水灌下去,情形就不一样了……
   我笑笑,之所以要以我的方式去吃那些汤汤水水、杂七杂八的饭,我哪是因为像她说的那样嘛……
   但我还是向她点了点头,表示是从心底里认可的!

共 34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这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印记的散文中,作者以质朴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一段关于“饭”的深刻记忆。文章以“饭”为载体,不仅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物质匮乏年代的生存状态,更折射出一种生活哲学和对食物的尊重与珍惜。文章的开篇,作者通过一个幽默的笑话,引出了对“饭”的广义理解,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对饭的狭隘定义。接着,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人们如何通过智慧和勤劳,将有限的食材转化为维系生命的“饭”。这种对食物的珍惜和对生存的顽强,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充满了敬意。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尤为动人。她那种节俭而有计划的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智慧,更是一种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而作者自己,无论是在艰苦的农村生活,还是在军营的历练中,都保持着这种简朴的饮食习惯,这不仅是对童年记忆的延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坚持。 然而,文章在赞美这种简朴生活的同时,也不失批判。它让我们反思,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是否还能体会到那份来之不易的满足感。文章以作者与妻子的饮食习惯为结尾,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普遍现象相联系,展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们在回味过去的同时,也思考当下。它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颂歌。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饭”。文章内容生活气息浓郁,文风质朴,语言亲切,值得大家一读。【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30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8-29 22:12:04
  在阅读了这篇充满深情的文章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文章以“饭”为线索,串联起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作者个人的成长历程。这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对价值观的深刻反思。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饭”的广义理解,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生活态度。在那个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人们对于“饭”的追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果腹,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态度,是对当下快节奏、高消费社会的一种有力批判,也是对简单生活的诗意颂歌。
   作者的母亲,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她的节俭和计划性,是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也是对生活智慧的体现。她的行为,让我想到了那句古话:“俭以养德”。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节俭的精神,是否还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幸福?
   文章的结尾,作者与妻子的饮食习惯,不仅是个人习惯的延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传承。这种对简单生活的坚持,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是否还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满足。在当下现实中,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饭”,在简单的生活中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幸福和满足。
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4-08-30 21:28:36
  老师用酣畅的笔墨、清晰的条理、会意的文字……抒写了编按,以及为拔高文章的份量,给出的高评,实在令我等佩服,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9-01 22:35:0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4-09-02 07:01:53
  谢谢雪社给予的鼓励!
4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1-25 09:06:58
  清晨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优秀散文作品《汤汤水水也是饭》,不襟产生对人生的遐想和思考。简单的话题复杂的道理,以前从未考虑和认真深思过。老师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给我们讲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对食物尊重珍惜,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普遍想象结合体现对生活的正确认知和态度。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5-01-25 12:49:34
  谢谢老师的点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