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月】诗、译诗及其它(随笔)

精品 【柳岸·月】诗、译诗及其它(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8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2发表时间:2024-08-30 15:15:43

偶然地机会,从网络上看到了一首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题目叫《自一九七九年三月》,很新奇的题目,再加上诗本身也不长,就读了下去。那篇网文中该诗的翻译者叫李笠,读完后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上网搜了搜,很早以前也有北岛的翻译,尽管个别地方不太一致,但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只是用词的习惯,基本意思是一致的。
   为了方便,我把北岛的翻译抄录如下: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诗中引起我注意的是“词并不是语言”。尽管根据诗中的意象:无词的荒野、鹿在雪地的印迹,再加上我自己的体验,大体上能知道诗人的意思。但按照我汉语的思考方式,总觉得这种表达不好。
   于是,我上网搜了原文。确实有,抄录如下:
   FromMarch1979
   byTomasTranstromer
   Wearyofallwhocomewithwords,wordsbutnolanguage
   Imakemywaytothesnow-coveredisland.
   Theuntamedhasnowords.
   Theunwrittenpagesspreadoutoneveryside!
   Icomeuponthetracksofdeerinthesnow.
   Languagebutnowords.
   应该说,不论是北岛还是李笠,他们的翻译都非常忠实于原文,比如诗中很重要的“wordsbutnolanguage”,北岛翻译成“词并不是语言”,李笠翻译成“词而不是语言”;基本上意思是一致的。而最后一句“Languagebutnowords”,两个人的翻译都是“是语言而不是词”。我没有研究过西方文学,说实话,英语在学校就是不停补考才能勉强通过的水平。所以我看这诗有些单词是需要查词典的,也确实在读的时候查了好几回词典。结合词典给出的解释,他们的翻译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可我总觉得在汉语里说“词不是语言”或者“语言不是词”,有些别扭。也就是这两句让我觉得没有“汉语味”,在汉语里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些奇怪。好在诗人在诗中给出了他心目中的“语言(language)”,鹿在雪原上的痕迹。鹿在雪原上当然不是它有人的闲情逸致,要欣赏独有的雪原风景;而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寻找食物,或者为了逃避天敌的追杀,一句话就是为了生存这才在雪原上留下了痕迹。而这种方式留下来的痕迹,在诗人看来才是它的“language”。同样,白雪覆盖的荒野,没有人迹,也就没有“words”。从这可以看出“words”一定和人有关,和人以外的自然界无关。而“language”呢?尽管好多人说了“words”,但却不能算是“language”,那说明也有人说的“words”,可以成为“language”。只不过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无聊地重复着各种各样的“words”,而没有自己的“language”。
   诗的基本意思弄清楚了,再来看看诗人。这诗人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上网查了查,1931年生人,那么1979年,他应该48岁。那年他发生了什么事,我不知道,只是根据题目总觉得那年应该发生了什么。好在48岁,在我已经是过去式,总觉得他的想法或许符合我那个岁数时的想法。再加上查词典,发现“language”,除了常说的“语言”的意思外,还有“语言风格”的意思,而“风格”说的俗一些就是有个性,所以它也有“粗话”的意思。也就是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算“粗话”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根据我的理解,我试着把该诗重新翻译一下:
   来自1979年3月
   厌倦了各式各样的话语,没有个性的话语
   我到了白雪皑皑的岛屿
   人类罕至的地方没有无聊的话语
   未经人类书写的土地蔓延远去
   我看到鹿留在雪地的足迹
   充满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话语。
   那么,这首诗,我读出的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西方表达。只不过李白在表白自己,着重点在自己;而诗人大概是西方人的缘故,着重点在于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现代社会,让没有任何生命体验的人重复着各种各样听上去或是传统或是新潮,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废话。他们活过,看起来他们有主张,也有经历,但由于他们没有活过自己,他们的主张,只是各种各样其他人的主张(这些主张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到不能调和的);他们的经历,也不过是活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甚至老年。
   这首诗我是从一篇赏析文章上读到的,当然当时抓住我的是这首诗本身,而不是赏析文章。等对诗的兴趣浓起来后,才重新又看了遍赏析文件,也让我想到了清人俞樾的《高帽子》笑话。那笑话说有个官员要到外地做官,去告别恩师。恩师告诫他说:“外官不易为,宜慎之!”那人说:“我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顶,这样也就会少去许多麻烦。”老师说:“我们是正直无私的人,为什么要给人戴高帽子呢?”那人说:“天下像恩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听了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人出来后对人说:“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总觉得这赏析文章就是一顶高帽子,是为了讨巧而做的。
   赏析,在我看来,要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眼光。看到好的地方说出来,不好的地方当然也要说出来。或许有人会说赏析就是因为它好才做,是的,因为它好所以它才流传;但这个世上会有十全十美根本就没有缺点的东西吗?年轻时,刚学会“深刻”,什么地方都用,就算是读了胡适,也会说“深刻”;现在想来,那些东西对当时的我来说,或许是真深刻。原因没有别的,那时候的我在见识方面是真“浅薄”。庄子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深刻”之类的,对于被说者意义其实不大,因为它对别人理解被说者一点意义都没有;它更多的反映的倒是这么说的人的水平:对于“杯水”来说,“杯”就非常“深刻”了;而对于大海来说,“杯”是什么啊!

共 24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一首诗开篇,对比两位翻译者译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诗歌意象细致地剖析诗歌主旨。把一个字、一组词放到一个大的意境上陈列解剖,抓住诗歌所想表达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关注起诗人的生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该诗做了重新翻译,从而联想到表达主旨类似的中国古代诗歌。最后回到读到此诗的出处,原来是出自一篇赏析,而对赏析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文学是没有国度的,无非是受到各自社会文化差异而表达方式会有不同,但若细心解读,不戴有色眼镜去评判,那么好的作品其实可以香遍全世界。毕竟,东方文学巨著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诺贝尔奖项中也多有斩获。文章观点明确,剖析细致,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篇幅虽不长,却充满了文化气息!佳作欣赏,问候作者!【编辑:林火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90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8-30 15:16:56
  感谢老师分享大作,字里行间中可以嗅到作者具有的文化气息。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4-08-31 13:49:19
  谢谢点评,辛苦!其中的英文诗部分,原稿中有空格,这里没有了,不好意思!
2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8-30 15:17:14
  感谢赐稿柳岸,这里因你更精彩!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3 楼        文友:老百        2024-09-02 16:49:2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9-12 22:20:46
  很欣赏作者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东西方文化有差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有差异,只有更深地挖掘其人文背景,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佳作欣赏学习了,敬佩老师善于专研的治学态度,向您致敬!遥祝秋祺!
回复4 楼        文友:风之丐        2024-09-16 17:01:56
  谢谢点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