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校园里的小亭子(记叙文)
在我们学校正大门,进门左转,靠近天光楼的地方,有一个小亭子。小亭子旁边有一口井,四周是人造的小溪,是校园一处难得的风景线。
小亭子有个奇怪的名字,叫“婆留亭”。我很好奇,婆是谁的婆?留又留了什么?这些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上网查了下才知道,原来这个婆留亭还有一个典故呢。
唐朝时,杭州临安有一个叫钱宽的人,自从妻子邱氏生下一个孩子后,家里接二连三出现奇怪的事情:比如隐隐约约兵马声音,墙上的红光闪烁……孩子的爸爸以为孩子是不祥之物,就要把孩子扔到井里,最后阿婆出手阻拦,才把孩子就下来。于是,孩子的小名就叫“婆留”,因为孩子的爸爸姓钱,所以孩子就叫钱婆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吴越明君“钱鏐”。为了纪念这个典故,这口井就叫婆留井,修了亭子后,也叫“婆留亭”。
我们的学校并不在临安,那就说明这个亭子并不是真正的“婆留亭”。可是,学校为什么要复制这样一个亭子呢?很显然跟上面这个典故有关。我想,老师们是要学习阿婆吧,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在阿婆眼里都是宝贝,不能扔进井里的。每一个来学校的同学,无论是男孩、女孩,无论是顽皮还是乖巧,无论是聪明还是愚钝,说不定将来能成为钱鏐一样的大人物。
作者简介:张海鑫,男,杭州文海小学五年级八班学生,从小喜欢阅读与写作,热爱绘画,有作品发表在《烟台晚报》《当代文学·海外版》《阅读》《苏州文学》《西北文艺》《现代作家》等刊物。指导老师:赵敏。
【编者按】一篇校园内别具特色的风景线的习作。小作者学校正大门左转,靠近天光楼有个小亭子,旁伴有一口井,四周环绕着人造小溪,景致宜人。而这座小亭子,竟拥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名字——“婆留亭”。作者追溯其名,发现背后隐蔽着一段深远的典故,而且与唐朝的钱鏐有关。钱鏐幼时险些被父投井,幸得阿婆相救,故得名“婆留”。婆留井、婆留亭也因此得名,并成为历史的见证。可是,学校并不在临安,那么这座亭子也并非真正的“婆留亭”,但其背后的寓意却值得我们深思。学校复制这样的亭子,或许希望传达一种精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被珍视和呵护。无论性别、性格、才智如何,每个踏入校园的同学都拥有无限的潜力,都可能成为像钱鏐那样杰出的大人物。这样的故事和寓意,让“婆留亭”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份激励和期待。欣赏。【编辑:石寸雨】
回复1 楼 文友:毛登贝贝孙 2024-09-12 05:33:21
感谢石寸雨老师的评论和编者按语,我自己感觉写的还可以,可是语文老师说稍微有点啰嗦。让我再精炼一点儿。我会不断进步的。奶奶说热爱驱动是最好的老师,我感觉是真的。
2 楼 文友:毛登贝贝孙 2024-09-12 05:33:01
感谢石寸雨老师的评论和编者按语,我自己感觉写的还可以,可是语文老师说稍微有点啰嗦。让我再精炼一点儿。我会不断进步的。奶奶说热爱驱动是最好的老师,我感觉是真的。
3 楼 文友:毛登贝贝孙 2024-09-12 05:33:46
感谢石寸雨老师的评论和编者按语,我自己感觉写的还可以,可是语文老师说稍微有点啰嗦。让我再精炼一点儿。我会不断进步的。奶奶说热爱驱动是最好的老师,我感觉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