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新郑白居易文化园骑行记(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新郑白居易文化园骑行记(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28发表时间:2024-10-09 16:31:48

【看点】新郑白居易文化园骑行记(散文) 知道新郑的白居易文化园,是2018年初骑行新郑市欧阳修墓园归途。那时,文化园还在建设中。2022年元旦节过后,骑行新郑白居易故里后再次前往文化园,却因为疫情被拒之门外。2024年9月25日早上七点,骑着单车从家里出发,第三次骑行新郑市辛店镇的白居易文化园。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公元772年出生在河南省新郑市东郭寺村,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当时只有11岁的白居易为了躲避战乱,跟随自己的父亲白季庚迁往符离居住。唐贞元三年,即公元787年,白居易在1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绝唱。而诗中的“离离原上草”,就是指的符离古原。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任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也是仅有的皇封诗仙,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
   因为白居易的诗歌贴近百姓,白居易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敬仰。全国与白居易相关的景点有二十处,除了洛阳龙门石窟对面的白园,还有洛阳市洛龙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的白居易故居;江西九江的大林寺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的琵琶亭;江西省庐山的白居易草堂;安徽省宿州市的白居易文化园;重庆市忠县的白公祠(公元818年至820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期间爱民勤政,深受爱戴,明崇祯3年,忠州知州马易从创修了白公祠;江苏省苏州市的山塘街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为了改善当地的水利条件,他主持开挖了这条人工河,也就是现在的山塘河而命名;白公堤;玉塘河街白云泉、南禅寺、安徽宿州的白居易文化园等。
   2013年由新郑市人民政府指导,郑州白居易故里管理有限公司依托白居易故里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按照AAAA级标准打造的重度沉浸式大唐风华体验园。白居易文化园占地面积210亩,园内建有白居易纪念馆、白居易家训家风馆、琵琶湖、乐天广场和文化街等著名景观。
   前两次骑行都是直接到新郑然后西行到那里,这次打算跟着导航指定路线走,由长葛到后河过陉山,在具茨山北麓向北。从家出发,穿过人车稀少的文峰北路、轻工路、天河路,穿过喧闹的后河镇,一路上顾不得停下车拍下路边晾晒的玉米、花生、芝麻;拍下谁家挂满枝头的石榴、柿子;绿叶间的丝瓜花;路旁没有收获的玉米、大豆、红薯、花生禁烧的横幅,收获玉米的农人;过了后河之后,才后悔听了导航路线。路线虽近了些,但是越往西北坡度越大,蹬着越费劲。有时不得不推着走。过了具茨山的环山公路,总算有了一段轻松的路程。十点十分,在翰林路上推车过了小桥,来到景区的电动门前,喊了声师傅后,出来一位与我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问了声:“现在景区开放没有?”还真怕再白跑一趟。之后问了“在哪买票?”随后,过了桥来到北面的售票处,花了三十九元买了票后,把票交给了中年人,交代了声把副劵撕了把票给我后,推车顺冷清的文化街东行。来到了文化园大门前,高大的正门上方镶了金边的门额上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字的行书“白居易文化园”。过了拱形桥驻足拍照,走近文化园,迎面一堵约二十米多长、四米高的照壁上,是一首不完整的毛主席手书的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
   读完这些诗句,顾不得欣赏琵琶湖周围的廊榭亭阁,径直来到建筑面积8000平米的白居易纪念馆,大门上方黑底金字“白居易纪念馆”,门两旁的对联是“乐天文化享环宇,居易精神昭古今”虽没署名,但从形体上看,该是欧阳中石老师题写的。走近诺大的空无一人的纪念馆。漫步在长廊里,偶尔传来房梁上鸟鸣,算是打破了园子里的沉寂。顺着长廊东行,朗读着牌子上一首首的白居易的诗,隔着门缝看看紧锁的屋里书架上的书,随后来到最后的大殿,高大的白居易铜像上方悬挂着“皇封诗仙”的牌匾,两旁还有白居易的五十三代五十六代孙敬奉的蓝底金字“奉先思孝”“弘扬祖德”匾额。虔诚地跪拜之后,记得不知谁说的,学子应该拜的是白居易,因为隋唐时期才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白居易没有门第可以依靠,也没有去攀附达官显贵,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苦读,一步步从考中进士任校书郎起,走到刑部尚书退休。出门来到西面的长廊,在于东面相对的依旧铁将军把门的门前,隔着窗户玻璃往里看,只能看到墙上挂的几幅字画。读着牌子上的一首首白居易的诗歌,悻悻地走出园子。
   出了纪念馆,不由发出一声“三十九元的门票真的不值”的感慨。安徽宿州白居易纪念馆门票二十元,郏县广阔天地纪念馆门票二十五元,小商桥景区门票才三十元。文化是一个城市或地方的精髓,本来想来这里感受白居易文化的,但是很失望,纪念馆里文化成分太少太少。既没有与白居易相关的书籍、文物,也没有什么名人书写白居易的诗文的碑刻、拓片等。更没有利用现代科技声光影像技术来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占地210亩的园子里,只我一人独自漫步着,倒也清静。一万平米的琵琶湖,湖中白堤、琵琶亭、仙游桥、春草榭、溱洧阁、琵琶女雕塑等傍水而建。没有风的湖面,心如止水。有小桥的地方看不到流水,只有疯长的植物;人迹罕至的步道不是落满了树叶,就是散落着一些海棠果,铺满了沙拉拉草。孤独感陡生,路是孤独的,亭台廊榭是孤独的,湖水是孤独的,因为没有陪伴者,我也是孤独的,虽然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孤独。最后来到琵琶湖西北角的琵琶女的雕像前,不由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柳宗元一人独钓寒江雪,清代王士祯也曾“一人独钓一江秋。”我也不由吟出白居易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的诗句来。
   在漫步中,回想着白居易的一生。他经历了“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可怜少壮日,适在贫贱时”的少年时代;在《与元九书》书中说:“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湖游”等诗句蕴藏了诗人的无助心酸,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让他和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有了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以后他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人民的生活基础。
   白居易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主张统治者“以天下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顺其心以出令,则不言而理,因其欲而设教,则不劳而成”。作为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他深知老百姓的连年处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苦难之中,而不忍“鞭笞黎庶。”当他步入仕途,做了左拾遗(谏官)后“凡发令举事又不便于世,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真真做到了“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勇敢地为民请命。并创作了许多“惟歌生民病”的诗歌,“愿得天子知。”为此得罪了不少官宦,也触犯了皇帝,随后不得过问朝政。再后来因为越职奏事,引起旧官僚的不满,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天教抛掷在深山”的怀才不遇,增强了他的消极思想。但他依然关怀农民的疾苦。白居易任重庆忠州刺史时,忠州地广人稀,非常贫苦,白居易自掏腰包在山坡上种植植被,在白居易的带动下,忠州的民众一起开荒种树,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白居易将唐宪宗赐给他修建住所的银两拿出来,在山崖上开出了一条石板路,后为了纪念白居易将这条路称为白公路,又在城东白桥溪修得一座石拱桥,称这座桥为白公桥。他以自己的乐观,熬死了七位皇帝,也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发出了“宦途气味已谙尽”的感慨。无法“兼济天下”的他,只有“安于独善”“只拟江湖上,吟哦度一生”。尽管如此,他依旧不改“兼济之志”。任杭州刺史市时,曾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又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即现在的“白堤”。在苏州任刺史时,“朝亦视簿书,暮亦视簿书”“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随后因此生病。一场大病让他明白了,自己无论怎样忙碌,最终只不过是统治者向人民“勒索租赋的“差科头”。即便托病罢官后在洛阳度余生时,仍怀兼济之志,施家财开凿龙门潭以南的八节滩和九峭石,消除来往船夫的痛苦和危险。他以行动践行者自己“兼济天下”抱负,为官善政爱民、廉明公直,做人知足常乐、独善其身。
   他和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负起“救济人病,裨不时缺”实现“兼济之志”的任务,要负起这样的任务就得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情感。一改从前“嘲风雪,弄花草”的文风。只管“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的诗歌或念女工之老苦,或伤农夫之饥困;或忧蚕桑之浪费;或愍旷怨;或恶幸人;或苦宫市。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贫妇人也有“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也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最后“一生遂向空房宿”的“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上阳白发人;有“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的八十八岁的新丰折臂翁;也有“因谗得罪配陵来”的颜色如花命如叶的“陵园妾”;有“不事农田与蚕绩”却“终朝美食饭,终岁好衣裳”的盐商妇;也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的采地黄者;有“北风利如剑,竹柏皆冻死”的寒冬,“布絮不蔽身”的“无衣民”;也有“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杜陵叟;有“口称采造家”“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飨”的“暴卒”;更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食”“虐人害物”的“长吏”;透过他的诗,我们看到了当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社会现实,我们看到了“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的“越溪寒女”的不易,及“昭阳舞女”“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一被剥削者和剥削者的尖锐矛盾。更看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愧叹。他不仅为世人留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等富含哲理的励志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千古名句;更留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让人们体会那种“云自无心水自闲”的自由自在,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一树春风千万枝,尽日无人属阿谁”“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的孤寂落寞;他让人们懂得了“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这一人心险恶世事无常的道理;他对于人情世故都看得通透,有自己的深刻领悟,并且运用到生活中来。这也使得他在人生中有钱(工资高),有帅(风流潇洒),有朋友(还是一群位曾居宰相的人),有爱情,有知己(比如说元稹、刘禹锡等)更有游山玩水,风花雪月的生活,令人羡慕那种。
   白居易逝世,唐朝皇帝宣宗李忱写诗挽悼:“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神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十一点多时,悻悻走出文化园,来到大门前喊师傅开门。准备离开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之后一穿着黑体恤青年说;“还有一处白居易家风家训馆你没去看吧?”这时我才想起,随后他领着我来到了琵琶湖西南的白居易家风家训馆。

共 711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新郑白居易文化园再现了白居易生前的文学成就,值得一看,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4-10-09 16:33:15
  敬告作者在创作为文时注意,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一种,不能随意乱标点。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28 06:13:52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