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忆】闲话“知足常乐”(随笔)
有一年,一位开茶馆的朋友送了我一把紫砂壶,附带还有一对小巧玲珑的工艺品,紫砂烧制的肥嘟嘟的小脚丫。朋友说,这紫砂足是她在景德镇专门请人设计定制的。欣赏把玩形状酷似婴儿的小脚,颜色清润,手感细腻,脚背上各雕附着一只小巧的蜘蛛,须角精细分明,栩栩如生。一只篆书“知足”,一只篆书“常乐”。篆字旁边是两行龙飞凤舞的草书“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新”。紫砂足是中空的,里边还放置了砂粒一类的东西,摇动起来便发出轻脆悦耳的声音。我很感谢朋友的馈送,答谢她的雅意道:“一只脚就知‘足’了,这两只脚可真是‘知足之足’了。”
朋友赠送的两只紫砂足寓意自然是深刻的,所谓“知足常乐”,这是当今人们熟的过火的一个词,修身养性所秉持的原则之一。这词熟的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不论穷的还是富的,官吏还是平民,不论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工人还是农民,也不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说起生活来,都会相互告慰:“知足者常乐吧”,有时还会补充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之都是满足,虽然他心里并不满足,有时甚至是非常不满足,但一定用这句话表达出满足来,以显示其与世无争之博大胸襟。
但我觉得,这紫砂足上的草书题字,其意义倒远比篆书“知足常乐”深远,用一般人难以辨识的草书写出,不仅是在秀书法,还似有难言之隐在其中,这“深远”和“难言”就在“不知足常新”五个字上。心里不满足也要说满足,这是传统虚伪的所在,属于“中庸”的范畴,但这不满足总是会表现出来的,有时还渴望表现出来,只不过表现得方法也要“中庸”。这一对小脚丫艺术的设计寓意就是一种不满足的表示吧,粗看只有“知足常乐”,细看才得见“不知足常新”,设计者可谓用心良苦,更是深谙“知足”与“不知足”的辩证。
知足常乐一词出自《道德经•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时候,天下太平,战马也失去了打仗的作用,都回到田间帮助农民耕地去了。天下无道的时候,便会战火纷纷,连骒马都要上战场,骒马的小马驹都得在战场上生产。天下的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的了。天下的灾祸,来源于贪得无厌,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所以只有知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久的满足。
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江山社稷,就是皇权,上下三千年,二十六朝所书《二十五史》,这天下都是帝王将相的。打天下的时候和老百姓有关系,上下同欲,称兄道弟,老百姓就去浴血了,终究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打下天下就和老百姓没有关系了,上下有别,君为臣纲,立马就变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甚至黄巢、李自成、洪秀全,无一不是这样。所以,老子《道德经》里的这一章不仅是教导百姓修身养性,引导百姓得过且过,劝导百姓平安的过总比战争的活要好千倍,不要动不动就和帝王将相叫板,参与帝王将相的大事。而且还有另一层意思:代表老百姓劝告帝王将相们要懂得满足,善待百姓。
百姓是极其善良,又极会自我安慰的,他们往往惧怕统治者的淫威,于是就将“知足常乐”从国事上移植到了自己的身上,以此来忍耐君王的专制,贵族的压榨,并安慰自己苟且偷生的生活和利官近贵的脾性,一代代传承下来,便肥沃了奴性的土壤,这“知足常乐”也就成了人生的哲学理念。
我总认为,这段话的本意主要还是说给帝王将相们的,是让上至大王,下到胥吏,要克制欲望,懂得满足。知足就是有道明君,不知足就是无道昏官!你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宰,百姓的官牧,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为什么总是欲壑难填,不让百姓安安定定地守着田地过日子呢!
如此这样说,还有一个证据。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也曾阐释光大过这一观点。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意思是巧妇鸟在深林筑巢,只不过占用一枝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去你的吧,我的君主!我才不想和你一起操劳天下事情。
很多人引用这段话时,往往只引前半句,和老子的“知足常乐”相提并论,作为“知足常乐”的注脚。《增广贤文》就将这观点引申到了人的生活中,说道:“人生一世,如驹过隙。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形象地说明了知足常乐的境界,也被人们奉为生活的教条。我的大姑父是个朴实的农民,已经80多岁。每次去探望他,他都会成段地背诵《增广贤文》,以启迪我的人生观。
但是,人们很少引用甚至注意“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这句话很有意思,几乎是在呵斥君王,显然庄子是站在了君王的对立面,代表了有骨气有远见的老百姓的言行。因为庄子说出了这番逍遥的话后,他却并没有逍遥世外,而是潜心深入地研究社会学、历史学,终于完成了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庄子》一书。试想,如果庄子真的满足了栖枝一枝,饮水一肚,满足了日食一升,夜眠八尺,那今天我们还能阅读到《庄子》吗,庄子还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吗。
“不知足者常新”,这就翻出了新意,可谓人生哲学的另一境界。老子本身就是一个“不知足”的人,看他在《道德经》中讲过的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能够读懂他人是智慧,能够认识自己是明智,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意志。懂得精神上的满足是富有,坚持不懈就是志气。不失根基能长久,死后不被遗忘叫长寿。”看看,每一句话都十分励志,都十分的严格要求自己,都是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这才是伟大哲学家老子的境界。
再看老子“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把人分成了“上士”“中士”和“下士”,把具有“闻道”能力和境界的人称为“上士”,并激励人们不断从“下士”走向“上士”,这才是老子所提倡和鼓励的人生之道。
所以说,“知足常乐”是有条件、有限制的,不是对人生的总要求,更不是人生的处世哲学。一个人如果一味地知足常乐,那么这个人就废掉了。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自家的儿孙一个个都是知足常乐的典范,都希望自己的儿孙积极进取,不断向上,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国作出一些成就来。人们作为精神的释压剂,用“知足常乐”调侃一下生活是可以的,如果真把其当作生活的座右铭,不但会误导自己,还会误导儿孙。
“不知足者常新”,倒是应当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言警句。
20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