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对桩石(散文)

精品 【文璞】对桩石(散文)


作者:沙漠孤月清 举人,344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7发表时间:2024-10-14 21:00:25


   那日,几位朋友邀我一起去登山。
   我本不太喜欢登山,虽然登山是一项很不错的运动项目,但我一想起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样子,即使登上了山顶,看到周围的风光,还是觉得有些得不偿失。因为我常常纠结于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情形,那拱起的后背,无奈的表情,总让我抑郁,仿佛上山的路途,就是一种人类的自我惩罚,一个赎罪的过程,所以我很少登山。记得许多年前去过崂山,沿着石级攀升的过程中,忽然就心生厌倦,于是就坐在石级上,面对疲惫不堪且源源不断登山的人们,在心里思忖,他们以这种劳累的方式执着地攀登,究竟为了什么,反正不会是为了锻炼身体。难道登山也是一种信仰?那次,我放弃了继续登攀,而是面对人群逆流而下,从半山腰回到山底。
   在户外,我喜欢慢跑,甚至喜欢沿着一段陡坡跑上去,当然不是为了居高临下看什么风景,更多的是为了锻炼,或者说是为了释放身体多余的体能,捎带着排遣心中的忧郁。
   朋友邀我时,我有些犹豫,久久没有作答。朋友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年纪大了,顾虑身体。就告诉我,那山并不很高,相对对面连绵的崇山峻岭来说,就是一片小山包,不会太吃力的。于是我就答应了,但并非出于自愿,不过是怕打击了朋友们的热情,同时也想证实自己并不老迈。
  
   二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而往,开车来到城郊的山脚下,和几位朋友会合。
   此行共有八人,三男五女。几位朋友都是年轻人,陆续抵达。所谓的年“轻”,只是针对我而言,最小的也有五十多岁了,当然我是最年长的。
   那片小山叫对桩石,为什么叫这个名称,我并不知晓。反正家乡的山多,属于长白山山脉,而且大多埋藏一些矿石,用石头作名字的地方很多。譬如大石头、上石桥、下石桥等等。
   山脚下,我们和一位出租自家停车位的老太太聊了一会儿。老太太年过七旬,瘦削干练,热情地介绍周围的情况,口齿清晰,没有丝毫老迈的迹象。停车场后面是她家的一片果树园,低矮的果树排列整齐,树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密密匝匝,撩人眼目。同行的女子便扑了过去,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身影穿梭在草地上,树木间,笑靥如花,宛若少女。看来,春天果真是一个年轻的季节。
   人到齐了,开始登山。老太太介绍说,上山的路是环形的栈道,一面坡度舒缓,一面陡峭。从这里出发,走陡峭的一面更近一些。大家就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该从哪面上山。最后决定,还是从陡峭一面上为好,出发时体力充沛适合登山,下山时比较疲惫,可以走缓坡。
   作为男士,我承担一些负重工作,双手拎着几瓶矿泉水和几盒水果,是早晨刚摘下来新鲜草莓和小柿子。
   这面山坡确实陡峭。大都是在山石上凿出的阶梯,而且,蜿蜒崎岖,沿着山势而上。阶梯两旁是幽深的山谷,虽然险厄的地方设置了一些栏杆,但多少还是有些惊险。当然,一级级地攀登也很吃力。于是,大家的速度慢了下来,开始登山时还大声说笑,惊得深谷里的鸟儿噗噗乱飞,之后便鸦雀无声,似乎谁也不愿意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话聊天。我却喜欢这种体力考验,便由着性子,兀自向上攀去,攀了一段,山势略微舒缓,也有了木质的栈道,就停下脚步靠在栈道的木栏杆上小憩。略微松口气,回头看上来的路,居然没有一个人影,侧耳听听,也没有后边朋友说话的声音,这才意识到,把他们抛在后面了。
   我索性坐了下来观看风景,这里大约处在半山腰的位置,已经能够透过树影,看到我们上来时的村庄,一大片东北式的民宅的屋顶,在耀眼的阳光中瓦片闪烁。远处是连绵不绝的千山山峰,山影高低起伏,曲线呈现出迷人的浅蓝色。木板搭设的栈道涂上了一层褐红色,虽然阳光格外强烈,但却很少直接照射到栈道上,栈道两侧高高低低的树木,巧妙地把栈道遮掩起来,栈道上只有斑驳的树影,让栈道显得古朴中带有一点神秘感,在树荫的掩映中向山上延展,若隐若现,格外富于情致。山风习习吹来,树叶窸窣地响,也添了一份凉爽。
   我来了兴致,脱了防晒上衣,让春天的山风直接落在皮肤上,感觉分外畅爽,豪迈之情也油然而生。想起那年去崂山的情形,不由得笑了起来。那时,我也是坐在半山腰的阶梯上,却疲惫得不愿继续登攀。那时正当中年,却忙于事务,迎来送往,体力和意志相对软弱,根本就没有登山的雅趣。现在年纪增长了二十多岁,却心无旁骛,体质和精神状态俱佳,居然这么顺畅地登山,兴致勃勃之余,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不久,听到了下面的栈道上传来了熟悉的语声,便高声问他们是否需要喝水或者吃水果,他们气喘吁吁地应答,埋怨我不该丢下他们。继续登攀一段相对陡峭的山坡,终于抵达了比较平缓的栈道,迎面也碰到一些从对面登山的游人。有的询问,前面下山的路是否好走,我们便回答不好走,挺陡峭的。有两个女人,一老一少,推着儿童车,上面坐着个几岁样子的小孩子,我们连忙提醒他们,最好不要推车下山,很危险。那对女人好像是母子俩,面露难色,商量片刻,还是决定踅回去从原路返回。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山顶。顾不上疲惫,女人们就开始寻找角度拍照留念。我则在山顶四处转转。山顶高高耸立两块大青石,大青石越十几米高,底粗上细,两块石头叠加而立,中间就出现了一道下窄上宽的缝隙,从远处望去,恰似张开的巨大鹰嘴面向天空,颇有气势。所以,这里也叫鹰嘴岩。不过,这里的人都称它为对桩石,对桩石也是这里的地名。虽然这个名称不如鹰嘴岩更加神似,但也很形象,如同两块石头被并列嵌入山顶一样,于天地之间彰显出大自然巨大的张力和气魄。其实,我也不喜欢鹰嘴岩这个称呼,总觉得有些媚俗,不如对桩石,更为朴实、厚重,也更富于男人情怀。
   从山顶望去,视野辽阔。蓝天白云、远处的山脉,田野、城市,近处的农田、开满白花的梨树园、村庄、农舍,历历在目。
   下山时,道路舒缓了许多,同时,栈道也平坦宽阔。只是,我却不适应这种缓慢的下坡路,想慢慢不下来,想快就是顺坡而下,控制不住速度,这对我来说似乎比上山还要艰难。我琢磨片刻,索性沿着斜坡,顺着山势慢跑而下,这样就流畅多了。只是需要在栈道的转弯处控制一下速度即可。于是,我又甩开了众人,一路慢跑下山。
   看车场的老太太,见我一人回来有些惊讶,我说他们都在后面呢,我跑下来的,估计几分钟后都能下来。老太太更是一脸愕然,说你跑下来的,那他们至少要十多分钟才能回来。又兀自嘟囔说,倒是有些跑步上山下山的,可都是年轻人,你这……她不说了。我笑了,说没事,我也经常跑步的。老太太摇摇头,转身去招呼别的车主,不再理我了。
   果然,十多分钟后,后面的朋友陆续下山。有的夸我,有的恼我。不管怎样,我的心里可是得意得很。
  
   三
   第二天,朋友来电话,问我是否腰酸腿疼,我说没有。他说早晨起来就浑身不舒服。
   饱饱地吃过早餐,我闲坐窗前,一边看窗外,一边回忆昨天登山的情形,不由得兀自笑了起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段记载:赵王准备重新启用廉颇,就派使者去了解廉颇的身体近况。廉颇为了显示自己还能征战疆场,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且披甲上马。可是,廉颇的仇敌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就向赵王汇报说:“廉颇将军虽老了,但还是挺能吃饭的,不过在和我谈话期间,一会的功夫就跑了三趟厕所。”赵王听了汇报,觉得廉颇确实老了,就没再用他。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引用这个典故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此自喻,表达虽有报国之心,但还是担心朝廷不再重用他的那层忧虑。
   想来,那对桩石,倒与两位古代豪杰极为相似,有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场和气度。我虽无廉颇的勇猛,也不若辛弃疾善剑,但作为上了年岁的人,还是深深理解他们那种家国情怀与英雄担当。当然,当下国泰民安,山河无恙,也不必像他们那样老当益壮,披挂上阵。不过,作为这个年纪,还能与年轻人一起登山,而且,不输于他们,我就足够快乐了。
  
   (原创首发)
  
  

共 31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登山游记,语言精炼、朗朗上口。作者在描述登山过程,同时也在观察着山上的自然景观、留意着爬山人的状态,思考一次爬山行程在人生中的影响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中年时攀登崂山的半途而废与如今漫步对桩石山的悠然自得并置,勾勒出一幅幅情感鲜明的画卷。昔日崂山之行,或许因心绪纷扰而略显沉重,那份人事纷然的疲态,在岁月的洗礼下,悄然转化为对平凡之美的深深眷恋。而今,对桩石山的每一步攀登,都洋溢着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是心境变迁赋予的全新视角,让厌恶与喜欢之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包容。在这鲜明的对比之下,不仅是一幅幅风景的变换,更是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不同的心境,如同四季更迭,引领人们走向截然不同的风景,做出迥异的选择。它告诉我们,生活之美,不仅在于远方的壮丽,更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情绪,那是老当益壮的豪情,是助人为乐的温馨,是怡情山水间的悠然自得。作者以一颗不老的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篇章,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为之点赞。这不仅是对作者老当益壮精神的致敬,更是对这份快乐、这份情怀的深深向往。文章尾声,作者巧妙引入廉颇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将全文的情感推向高潮,赋予了爬山经历更为宏大的意义——那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为国奉献情怀,是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的颂歌。这不仅是一篇关于爬山的游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在此,我诚挚地推荐大家,一同走进这篇充满温度与情感的佳作,感受那份跨越年龄的快乐与智慧,让心灵在文字间自由飞翔。【文璞书苑编辑:木语杉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015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语杉言        2024-10-14 21:08:50
  沙老师的这篇游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快乐,甚是感染人,我接连朗读了几遍,把一天中的不快乐部分都褪去了。谢谢老师的精美文章、谢谢老师的快乐感染力。
2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4-10-14 21:29:21
  感谢木衫老师编辑拙文,认真审读,精心编按,给予拙文高度评价。编鞍行文精彩,,提纲挈领,令作者佩服。
3 楼        文友:文生        2024-10-15 05:21:07
  一篇散文佳作!首先是题目简洁,作者独运匠心,以对桩石为题,比某游记,登某山有内涵,富有象征意义。实际上,作者对其赋予了朴实,厚重,富于男人情怀,立意高远。其次是结构精巧,写对桩石,却不见石,从约登山,上山,下山娓娓道来,在山顶才交待对桩石,扣题并点名主旨。期间,构造了多重对比鲜明的形象,年轻时爬崂山与当前爬山对比,作者与同行年轻爬山者对比,上山下山以及爬山后的对比,对比中,把老当益壮的豪情渲染的十分充分!再次是升华有力!用一个典故,引出廉颇和辛弃疾,直抒胸臆,对桩石与两位豪杰极为相似,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气场和气度。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实乃高明,推荐阅读!
4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4-10-15 06:31:08
  欣赏沙社散文,寄托在大自然中的情怀令人感佩,年龄凝结了智慧,更通达更透彻。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向沙社学习。
5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4-10-15 08:28:41
  对桩石经历了风雨沧桑,岁月的洗礼,更加坚韧挺拔,蕴含无尽的智慧和生命力量。犹如人生暮年,历经岁月的沉淀,成就厚重的人生,以恬静淡然之态,达到积极乐观豁达通透的人生境界。向沙社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6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4-10-16 10:41:48
  自然的美景在那里,或许看不见。人生的风景却在心里,静下来就能触摸到。佳文欣赏。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