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农业机械化的历程(随笔)

编辑推荐 【春秋】农业机械化的历程(随笔)


作者:河杨 举人,4316.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3发表时间:2024-10-15 20:53:32


   农业机械化的说法,在“大跃进”初期即1958年初就提了出来。当时,每当开会宣传“大跃进”时,总是说大跃进是为了跑步实现共产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概括地说,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这样的宣传每天都宣扬,形成了喋喋不休的情况。但当时机械化连影子都没有,因此有人很反感,编了首歌:“干部天天吹牛皮,天天讲来拖拉机,不是老子两条牛,吃你娘的皮!”
   到了1959年,机械化端倪来了——东圩村当时是新镇公社梅庄大队第十六中队,分配来了一台三匹半马力、燃烧木炭的“锅炉”抽水机。安装在桂竹村西边壕西侧的南端。当时没有人会使用,国家分配来了两位机械工人,并且将一些小学、初中毕业的小青年分配着做学徒。这两位机械工人一个姓赵,一个姓魏,大家叫他俩是“赵师傅、魏师傅。”那些学徒,都是在姓前加个“小”字,如“小梅”、“小徐”、“小杨”等等。
   这台锅炉机安装好后,魏师傅日夜侍弄了好几天也开不转。他因为睡眠不够,弄得眼睛被眼屎迷糊了。后来总算开了起来,也只使用了不几天便放弃了。那年秋天,又分配来一台12马力,大飞轮的柴油抽水机,安装在东圩村西边的“前头沟”北侧,还搭了个大草棚,由梅养茂(小梅)做司机。这台机子“坏”的时间虽然多,但起到了给农田灌溉的作用。
   “大跃进”结束后,公社水利部在东圩村东梅叉沟西头建了三间内部通行的“红砖红瓦”房子,安装了一台六十马力柴油抽水机,仍然由梅养茂做司机,这样,抽水机真正使用起来了。
   1961年实行责任田,即分田单干。当时村上是三个小队,赵恒顺的“东圩队”只单干了一年,1962年便恢复了生产队生产。他们率先筑起了抽水机的灌溉沟,将村南大塘沟填了起来,解决了他们队水田灌溉的大事。1963年全村都恢复了小队生产,各队也都根据自己土地状况,修筑了灌溉沟。因此,当时东圩村东、南、北都是灌溉沟。
   当时人们称抽水机为“洋车”,灌溉沟为“洋车沟”,它的埂为“洋车埂”,称抽水机房子为“洋车屋”。
   由于技术的原因,抽水机常常“坏”得不能用,魏师傅常常来维修。当时全天下这样的情况都差不多。因此,在1961年“责任田”时期,南陵人有“洋车坏了,手车卖了,收点稻,政府赖了(责任田时期规定上交的任务很重)”的说法。
   经历几年的历练,机械化灌溉真正实现了,传统的人力水车被淘汰了。但“耕田不用牛”,却迟迟没有影子。
   1969年芜湖市“宏大机械厂”生产的第一批手扶拖拉机出厂,分配了一台给新镇公社。因为当时东圩村三个队合并成了一个队,队是新镇公社最大的生产队,公社便将这台拖拉机分配给了东圩队。东圩队买回了拖拉机后,“耕田不用牛”,人们才算是见到了具体实物。
   当时农民对拖拉机十分陌生,没有使用技术,加上产品质量不够优良,拖拉机使用的时间没有“坏”得不能用的时间多。人们无可奈何,称拖拉机是“孵鸡(机)”即伏在田间不动弹。但宏大机械厂的拖拉机陆续出厂,手扶拖拉机渐渐普及。而更换拖拉机零件却成为了各使用单位头疼的大事,几乎都有人专门从事采购。起初必须到厂家去买,后来繁昌县物资局成立了零件销售门市部,天天都是人满为患,排队购买。因为所更换的零件,其实并没有怎么磨损,物资局门市部强调“以旧换新”,那旧零件回归工厂,稍微整理,又卖给了用户。
   当时平铺马仁有兄弟俩,分别叫“陈月桂”“陈月中”,是机械师傅,成天给拖拉机维修,忙得“不亦乐乎”,一些路远的,甚至将机械运到他门上维修,他们成了拖拉机“医生”。
   随着岁月翻新,各地渐渐有了熟悉机械的人。开放后,1981年分田到户,人们经济提升很快,生产进度紧凑,大多数农户都买了手扶拖拉机,“孵鸡(机)”终于成为了农民们的“铁牛”。再以后,人们经济更加宽裕,国家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等农业机械很快普及,加上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机械化日新月异地完善起来。
   农业机械化,经历了漫长而且曲折的经历,才有了如今较为完善的机械化。
  

共 16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业机械化,是中国人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之奋斗。【编辑:北极主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寸心知        2024-11-05 11:38:20
  抚今追昔,农业机械化步履艰难,很不容易。但确实在化虚为实,成绩显著。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