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赏析)
(例析十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
卜奎老人(编著)
意识流小说最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在这方面它独创了一系列的表现技巧,内心独白,是较为重要的一种。众多的意识流小说家,运用内心独白时,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本节参考柳鸣九、慈继伟、侯维瑞、李维屏诸位先生的文献,试就内心独白的本质、特点、类型、作用、方式等方面加以梳理和分析,以利于对这一技巧的把握。
一 内心独白的本质
提到意识流小说的诸多技巧,人们自然会想到内心独白。所谓内心独白,顾名思义,即是人物在内心里(内心)自己对自己(独)说话(白)。柳鸣九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解释:“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为文而已。”“内心独白在其流动性上比意识流要有秩序、有条理,它经常是一种内心的思考,正因为是思考,所以它才比意识流更有逻辑性,更受人的理性的制约,而它的构成,也偏重于理性的因素,除了回忆、想象等因素外,还包括思索、分析、估量、预测等等这些因素。”
慈继伟先生对此有所扩展,他认为:“凡是无声的依赖语言的意识活动,不论是理性的还是自觉的,逻辑的还是自由联想式的,或是什么其它形式的,都属于内心独白的范畴。”
如果拿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前者运用的是语言,后者运用的是形象;前者较有节制,后者甚为随意;前者较为理性,后者感情色彩较浓。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两者之间,乃至同其它技巧之间,并不能分辨很清楚,交叉运用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判断一部分内容的表现手法,要看其主要成分与倾向。
二 内心独白的特点
1,发自内心
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是这种文体与生俱来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小说往往由作者主宰一切,对人物的心理,惯用心理分析等外在的方法。意识流小说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人物自己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感情激烈变动的时刻,常常需要倾吐内心的感受。由于是发自内心,不单真实,而且浓烈;积蓄已久,不发不快;不单直白,而且深邃;反复思虑,情真意切。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运用内心独白的经典之作。第18章中,莫莉的内心独白,是这种技巧的样本。莫莉的长达几十页的自言自语,回忆了她的许多往事和许多情人,这表现了她在价值观念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对性的观点和要求;她的沉沦,是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堕落的缩影。她的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非得用内心独白才可以表露出来。
2,独自操作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蛛网式的关系,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人物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面对他人,总难真诚相对。不少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许多话语,是违心而出之。可是,当人物面对自己的时候,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他可以真实吐露,和盘托出。
上文中提及的莫莉的内心独白,是在她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下发生的。这样,就给了她独自回想的环境与氛围。由于是独处幽思,他自己可以对自己说出一切想说的话。回头看全书,前17章,都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
3,借助话语
独白,是自己对自己说话。这种话语,较多的情况是叨叨咕咕,自言自语;有时又像对谈,似乎面前有个听者。所用的语气,是口语化的,很贴近生活。上文中提及的莫莉的内心独白,虽然很长,但是独白的韵味却很鲜明。它通篇是莫莉述说的口气,自始至终,贯穿首尾。其中,不时出现语气词,如“噢、喏、呃、吗、喽、呀、哦、啦”之类;还有感叹词,如“天哪”、“哎呀”、“对啦”等等。
三 内心独白的类型
1,间接内心独白
慈继伟先生认为:“间接内心独白之所以间接,是因为它采用以叙述者为基准的人称(和时态),从而掺进了叙述者的介入,人物的意识活动是通过叙述者的媒介间接地展示给读者的。”这一写法,在小说传统表达方式中,已经应用很久了。当然,传统的写法,用“他在心里说”、“他对自己说”、“他口问心”、“他自言自语”等话语,显示得十分清楚。在意识流小说中,虽是间接表现,叙述者的身影却并不一定那么明显。由于意识流小说家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所以这种间接内心独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
2,直接内心独白
慈继伟先生又认为:“直接内心独白之所以直接,是因为它采用以人物本身为基准的人称(和时态),不掺杂叙述者的介入,仿佛人物的意识活动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对这种手法,意识流小说应用得最多,也最得心应手。常常是这种情况,在行文中,接着叙述者的话语,就是一系列的独白式的语句;它既突然,又不着边际――细心捉摸,才理解那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这样,反倒造成一种直接(不容回避)、急促(不能伪装)、迫切(不可拖延)、彻底(不留余地)去坦露心迹的气势。
四 内心独白的作用
1,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理的直接而真实的坦露
内心独白可以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状态。从外部去了解并表现一个人物,确实很难;特别是体察人物内心,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给人物坦露内心隐秘的机会,叫他自己表现自己,就容易得多了。那种不加任何限制的、任由人物作主的意识流动,是人物灵魂的不由自主地、毫无保留地展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物的浅层次心理,是容易把握的;而那些深藏人物心底的潜意识,则需要通过特殊方式去挖掘。内心独白,正是这种有力的表现方式。
《尤利西斯》第三章,写了斯蒂芬在海岸边的遐想。这里用了自由联想,也用了内心独白。他想到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死繁衍、以及艺术怎样才能保持永恒。他苦思冥想,在内心里自言自语:“莫非我正沿着沙丘走向永恒?”“我听见了,节奏完全按四音部句的抑扬格来行进。”“倘若我睁开眼睛,我就将永远呆在漆黑一团的不透明体中了。”“瞧吧,没有你,也照样一直存在着,以迨永远,及世之世。”“我也是在罪恶的黑暗中孕育出的。”这些,都写他探索生命与世界的奥秘,但却不得其解;独白,寄托他茫然的惶惑感和深沉的孤独感。
2,内心独白可以表现社会潜意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的一切都打上历史社会的烙印。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会影响那一时代、某一特定国度、特定民族的人们的思想情绪;这种影响是缓慢积累的,潜移默化的,科学术语称之为“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虽然细微、隐蔽,但却强韧、恒久。从它的表现,可以把握历史社会的发展轨迹,也可以找到不同人物特定心理的根基。
《尤利西斯》中的三个人物形象,看去平庸卑琐,但却有很深的根基。侯维瑞先生认为:“《尤利西斯》以借古讽今的手法所要表现的,恰恰是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布卢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和莫莉的肉欲主义,正是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深刻写照。”“既为精神或意识,它必然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看来,布卢姆等人的潜在意识,都体现了当时西方社会某类人的集体潜意识。
3,内心独白能够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由他的全部举止言行体现出来。人物做什么,能够看出他的为人;人物想什么,更能显示他的秉性。口是心非,是心揭了老底;暗中盘算,心底的话语,才是真正的动机。人物形于外的言行,常常可以作假;而那随时随地的心底的应答,却是真而又真。
4,内心独白可以抒发情理
人物的内心世界,固然可以随时随地流露,但那只不过是对局部个别事物的反应。这一切都有它的根基,即年长日久形成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整个系统。这种心灵的总体的表现,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有全面的展示。所以,人物有时会找机会把内在的含蕴强烈而系统地抒发出来。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作者退出小说”,其实,又怎能如此呢?小说家写小说,不可能离开小说。他只不过不明显露面罢了;在幕后牵线的,还是他这个主宰者。直接阐发不太方便,那就借人物之口宣泄吧。所以,在这类作品中,发自人物或发自作者的强烈抒发,是经常出现的。
五 内心独白的方式
1,即时反应的内心独白
人物的活动无休无止,心理反应也随之产生。表面上读者看到人物做什么,通过他的内心独白,则会知道他想什么,更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意识流小说中的即时反应的内心独白,很短捷,很灵活。突然冒出的几句内心独白,吐露得越急促,就说明人物没有隐藏。前面例子中,布卢姆路遇“第三者”时的内心独白,句子短而又短,看出他的慌乱与卑怯。
2,幽思冥想的内心独白
人物活动时的内心独白,常常是灵活而短捷的;可他们在静坐冥想的时候,内心独白则是扩展而漫长的。“想心思”,正是自己对自己尽情述说的时候。这常常是某一阶段的小结,或是关键时刻的思考。前面例子中,斯蒂芬在海边的遐想,正是他独处时心思集中的适宜时机,探索世界与人生,是合乎生活常理的。
3,整理提升的内心独白
人物的活动,是以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出发点的;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受其总的性格特征所制约。人物有时候要总结一下自己的生活,把一些感性的东西提升到理性的层次;作者写了一些人物和一些事件,到了最后也要归拢一下。这样,在适当的时机,整理提升还是必要的。这些提升,有时是对人物的总的评价,有时是对全书的理性阐述。前面例子中,斯蒂芬的决心,就是人物性格的升华,从中也能体味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好的的技巧,也不宜用得过滥。《尤利西斯》是实验小说技巧的第一部,过度与失当之处,尚可以谅解。后学者,切记对此技巧的运用,要慎重,要妥帖。
本节参考文献
柳鸣九:《意识流·代前言――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慈继伟:《意识流·意识流与内心独白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