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江南有陵阳(散文)
江南有陵阳,陵阳在皖南池州青阳。陵阳溪自西向东缓缓流过,清澈甘甜,滋养着两岸的人民;白墙青瓦的老屋,安于一隅,悠悠诉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清秋时节,走进陵阳,轻轻推开一幅江南水墨画卷,静静欣赏这一方灵山秀水,游览青阳山水孕育下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半日时光,如何能看尽?粗略地看,却也大饱眼福。
一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溪水悠悠,一位花甲老人临水眺望,心念故土,无限感伤,忧思万千,热泪随着溪水顺流而下,溪水缓缓流去,把思念和忧伤带向老人思念的远方。这位老人就是屈原,因被流放陵阳,一待就是九年,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哀郢》。据楚辞学专家学者考证,诗中“陵阳”当作地名解,就是现今安徽青阳陵阳镇。在陵阳镇东侧不远处,一别具特色的茅屋前,竖立着诗人高大的白色塑像,他尊君爱国的形象世人永远仰望。每年的端午节,陵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诗歌里缅怀屈原。《橘颂》《端午颂屈原》《颂屈原》等一首首歌颂屈原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的作品在陵阳的风里传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屈原精神,陵阳一直在路上。
李白游历山川无数,留下诗仙名号,他对陵阳的山水也情有独钟,数次与友人登上九华山,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白龙降陵阳”正是他游历陵阳所作。谁是白龙,意气风发少年郎?陵阳老街县衙旧址门牌上“香池里”三个字,浑厚而圆润,为李白所书。李白多次到陵阳,除了爱陵阳山,陵阳溪,还与陵阳子明有关。
子明即窦子明,因曾任陵阳县令,故称陵阳子明。据《列仙传》云:陵阳子明者,铚乡人,爱好钓鱼于旋溪。钓了一条白龙,解钩拜而放之。后来又得白鱼,腹中有书有服食之法……子明心怀大爱,有一颗敬畏自然之心,最后修道成仙。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论何时,永远值得推崇。我没有去查阅资料了解子明做县令如何为官,为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情,身后清明山高耸入云,把清正廉明的子明祭奠,清明山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
陵阳镇千年古村落——谢家村村前的牌楼曾有“村积陵阳水,溪流春谷泉”对联,传说乃谢朓手笔。陵阳汇聚天下诗人,唐朝诗人贾岛、杜牧、陆龟蒙、杜荀鹤,北宋诗人郭祥正、清代诗人袁枚等皆著有有关陵阳的诗篇。
行走在文人笔下的陵阳,遥想当年,群英荟萃,是何等盛况!我感受着它的诗意盎然、古朴宁静,谁能不爱陵阳?
二
陵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文化如陵阳溪绵延不绝,如陵阳山苍翠生机。我想走近它,抚摸它每一寸肌肤,感受它的新生与活力。
陵阳地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中心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江南重镇和贸易集散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庆、黄山、九华山等地的商贾往来必经陵阳,随着经商者资财的殷富,他们在此处置田产,建豪华住宅,留余堂、怀仁堂、纪善堂、庆余堂等高楼大院在陵阳大地拔地而起。眼前,一座座宗祠,桃花井,老银杏,一只蝴蝶停在石桥上,静静聆听着久远的故事,不舍离去。
起名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智慧,还有对子孙后代的期许和警醒。“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民罔常怀,怀于有仁”,这些无不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思想。既有儒者的道德与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儒商”一词就是此意吧,放在现在,可以称为企业家了。
漫步陵阳老街,徽派建筑风格鲜明,不必看选址之考究,造型之奇特,更不必说建筑之宏伟,雕刻之精美,气派恢宏。上世纪六十年代,董必武同志途经此地,感慨万千,留下“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的名句,一时间千年古镇名闻遐迩。“富贵”二字,形容一座江南小镇,此乃首次。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从父辈口中和历史书上知道,六十年代的中国只能用“清贫”来形容。可知当时陵阳富甲一方。
古树、古桥,老屋、老瓦,街头巷尾遗存的古风古迹,诉说着曾经的灿烂文明。
三
一棵高大的古枫杨,吸收了三百年日月华光,愈发苍劲挺拔。古树旁,“陵阳一品锅”明晃晃的五个大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陵阳锅子,又称“陵阳一品锅”。相传是明代重臣毕锵(官至一品)夫人亲手烹饪。一日,皇帝突然临府,家中未有准备,仓促之下,这位一品夫人急中生智用老家带来的腊肉、干豆角、干竹笋等放在一起,一锅炖熟,没想到鲜香醇厚,油而不腻。皇帝食后,龙颜大悦,御赐名“一品锅”。
又传陵阳锅子来源于徽商途径陵阳时,沿途驿站为节省时间,便将多种食材一锅子炖好,途径商贩挑夫能随到随吃。我们可以想象,不同地方的商人,锅中的食材可能不一样,但是食物所激发的快乐定是相同的,脸上的表情也一定是满足和享受的。大家交流一路上的见闻或者家乡轶事,还有可能互相交换食材,或者干脆围坐一起,一起享用,两个锅子,三个,或者更多,欢聚一堂,无形中,两种或者几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不分彼此,或者又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
锅子其实就是明炉、火锅,我们习惯叫“锅子”。生为土生土长的皖南人,我再熟悉不过了。冬天的时候,锅子里放上一些腊肉、干笋子,或者豆腐、白菜,只几味寻常的食物混合一起,通过炉火的慢煮,就能催发出新鲜浓厚的味道。没有什么烹饪技巧,也无需加什么调料。鲜美,是食物本来的味道。现在饭店的鱼头锅、土鸡锅、牛肉锅,等等,食材可谓包罗万象,红的、白的、黄的,锅锅不同,给你的味蕾带来一种愉快而新鲜的体验。又因陵阳锅子有和气菜、圆子等食材,有“一团和气、和气生财”寓意,更是赢得了商贩的追捧,于是,陵阳锅子广泛流传。
陵阳一品锅共有五层八样。第一层“和气”菜,是青椒、黄花菜、干竹笋、豆干炒制而成,旁边是炒粉圆子;第二层山芋(红薯)粉丝;第三层五花肉;第四层豆腐;第五层干豆角。分别寓意一团和气、长长久久、红红火火、清清白白、子孙满堂。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乡村旅游迎来了高光时刻,“陵阳锅子”也渐渐火了起来。据悉,自2017年,陵阳镇连续举办“陵阳锅子百家宴”活动,2018年该活动入选全国百强乡村文化活动品牌。
一个锅子,虽是老百姓饭桌上常见的食材,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许,只有老百姓日常衣食住行中的文化才会历久弥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四
陵阳有座天下粮仓,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氏宗祠和改造后的五座老粮仓组成。
整个园区按“田”字进行布局,分成粮票博物馆、农耕文化体验馆、茶艺文化体验馆、农副加工产品展示馆、百艺馆等五个特色鲜明的展馆。一派流动的田园风光,里面展示有各种老式农具和器物,磨粮食的石磨,做豆腐的滤袋、风机、秤,不同数额的各种票据,粮票、布票、肉票,古老手艺的木匠铺、鞋店,静静铺展在历史的长卷上。它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厚重,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好寓意。
站在院内,四周温暖宁静的黄色,帮助我们回忆往昔,找到中国粮食文化的本源。吃了三十多年的大米,不知不觉米香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小时候常常听到大人讲:“要做米龙,不要做米虫啊!”米虫,淘米的时候,一定要捡出来丢掉,人人嫌弃。米龙是什么?那时候不懂,只知道,一粒稻子从种下到收获,需要付出汗水、忍耐、孕育,等待,大米看似外表纯白柔弱,内心却充满韧性。一条龙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奋斗的艰辛,这就是龙的精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红艳艳的大字,刻在粮仓的墙壁上,也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习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握在自己人的手里”。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地下或半地下窖穴为主粮食储藏方式,另外,在中国很多考古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贮藏粮食的设施,可见我国老百姓很早就有储藏粮食的意识。
又到一年丰收季,随着秋收完成,一车车粮食也进入了全国各地的粮仓。
秋意渐凉,来陵阳,围坐桌旁,吃上一个热乎乎的陵阳锅子,再吃上两碗大米饭,幸福滋味长。
何必东奔西走,如果你没有太多的工夫,那就扑着陵阳来,这里不乏经典的文化,也有精致的风景,还有美食可慰此行。我爱陵阳,陵阳是我不能错过的风景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