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东北】结构现实主义派作家--略萨(赏析)

编辑推荐 【东北】结构现实主义派作家--略萨(赏析) ——结构现实主义派作家--略萨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3发表时间:2024-11-01 20:40:25
摘要:介绍结构现实主义派作家--略萨的作品

结构现实主义派作家巴尔加斯·略萨
   卜奎老人(辑录)
  
   经研究得知,现代派小说除了属于明显的流派的作家之外,还有几位重要的作家,他们是:巴尔加斯·略萨、米兰-昆德拉、路易斯-博尔赫斯。
   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后来被定名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巴尔加斯·略萨也名列其中。但是,经研究者分析,又细致地分成几个流派;对略萨的小说,以结构现实主义称之,誉他为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杨思敏、林一安等先生的文献,对略萨的创作技巧有具体的论述。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当代秘鲁作家,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出生前父母即己离异,出生后一年随母亲去玻利维亚的柯恰潘帕,与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归于好,巴尔加斯随母返回秘鲁,在皮乌拉定居。1946年全家迁居利马。1950年被迫遵从父命入莱昂修·普腊多军事学校,但他对军队中的黑暗深恶痛绝。1957年他毕业于利马圣马可大学文学系,1959年到法国深造。在巴黎他一方面开始进行写作,一方面工作,并大量阅读和研究法国文学,深受福楼拜和萨特以及骑士小说的影响。在巴黎期间还结识了许多拉美作家,如科塔萨尔、卡彭铁尔等,并承认自己在创作中也受到这些作家的影响。他的成名著《城市与狗》发表于1963年,该作品获得西班牙“小丛书奖”和“批评奖”。《绿房子》是他的代表作,发表于1966年,当年获“批评奖”,次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此后连续发表的长篇小说有《酒吧长谈》(1969)、《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胡莉娅姨妈和作家》(1977)、《世界末日之战》(1981)、《迈塔的故事》(1984)、《谁是杀人犯?》(1986)、《后母的奖赏》(1988),此外,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首领们》(1959)、《小崽子》(1967);剧本《塔克纳城的小姐》(1981)、《凯蒂与河马》(1983)和《琼加》(1986)以及论文集《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故事》(1971)、《永恒的狂欢: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1975)和《逆风顶浪》(1983)。
   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于1976年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这是第三世界作家第一次当选为这个组织的主席。此外,他还担任秘鲁语言科学院院士、伊比利亚世界合作学会理事会理事。并多次应邀到各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酒吧长谈》发表于1969年,这是一部反映1948—1956年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的秘鲁社会现象的作品。如果说《城市与狗》反映的是一所军事学校的现实,《绿旁子》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现实,那么《酒吧长谈》则是反映了整个一个历史时期的秘鲁国家的现实。它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它所涉及的问题更深,因而它的容量也更大。
   略萨的小说,在结构方面创新较多。下面仅举几例:
   1,“对话波”结构
   略萨在小说技巧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如《酒吧长谈》的整个结构是由“对话波”组成。也就是一组组对话,形成了波浪状的“涟漪”组合。第一部第一章中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的谈话(历时四小时,涉及奥德利亚统治八年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原文用现在时态写成)是全书的中心。由此中心蔓延开去,一个涟漪接着一个涟漪,每个涟漪都是情节的一部分,都是由一组对话或若干组对话,甚至多达18组对话(如第三部第四章)构成。
   另一种形式是以间接引用形式出现的。在一段叙述文字中,“圣――安”的谈话以间接引用形式插进来,如第一部第二章中,圣地亚哥同其未来的妹夫在一家冰激凌店里谈话,中间就插入了酒吧中的“圣――安”的谈话,而且插得很巧妙:
   2,交叉结构
   在略萨的小说里,喜欢插入“想象”和“论辩”,这种想象与现实的交叉,论辩与叙事的交叉,形成了一种涵盖深广、转换自由的结构体。
   《情爱笔记》的结构,就是这种交叉的组合。作者偏爱“想象”,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时时插入想象的内容。同时,作者还把有关论辩插入小说之中。当然,这些论辩,从内容上看,是与叙事的内容属于同一命题的。小说名为“笔记”,就在故事的主线上,生出许多“枝蔓”,上面挂着许多鲜嫩的果子:通过“笔记”形式联想出来的小故事。
   3,中国套盒式结构
   传统小说的结构,讲究线索明晰、联接紧密、交代清楚、有始有终;现代派小说,则恰恰相反,它讲究分散、割裂、突兀、残缺。
   《绿房子》的结构,在这位天才的文体结构大师笔下,结构不拘一格,自成一家。这部小说,全书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故事的人物与发生地点各不相同,但作家并不是平行地叙述这这五个故事,而是将五个故事及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加以切割,分成若干个场景、情节小块,然后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各个章节之中。这样,读者就宛若在观看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初读时颇有些吃力,但越读下去,越觉得兴味盎然;因为读者会发现个中章节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有时甚至同时被好几个悬念紧紧抓住,可是却又不知道这个“万花筒”中接下去会幻化出什么。有趣的是,略萨本人将这种“结构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称之为“中国套盒式”的写法。这就像一个魔术师拿出一只漂亮的大盒子,你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大盒子而已。结果打开大盒子,里面原来还装着一只小盒子;打开小盒子,里面还有一只更小的小盒子;这种大盒子套小盒子的结构戏法,可以延伸至无限小……让你目不暇给,却又不知道魔术师最终会变出什么。
  
   本节参考文献
   杨思敏:《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及流派》,西南师范大学(网络)。
   林一安:《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网络)。

共 22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结构现实主义派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中,作家卜奎老人为读者解读了魔幻现实主义派小说家巴尔加斯.略萨和他的作品。以及在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突出成就。尤其是在作品的结构方面创新很多。首先“对话波”结构。例如《酒吧长谈》作品,整个结构由“对话波”组成。第二交叉结构。在略萨的作品里,喜欢插入想象和辩论。这种想象与现实的交叉,论辩与叙事的交叉,形成了一种涵盖深广、转换自由的结构体。《情爱笔记》的结构,就是这种交叉的组合。作者偏爱“想象”,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时时插入想象的内容。同时,作者还把有关论辩插入小说之中。当然,这些论辩,从内容上看,是与叙事的内容属于同一命题的。小说名为“笔记”,就在故事的主线上,生出许多“枝蔓”,通过笔记形式联想出小故事。第三中国套盒式结构。传统小说的结构,讲究线索明晰、联接紧密、交代清楚、有始有终;现代派小说,则恰恰相反,它讲究分散、割裂、突兀、残缺。《绿房子》的结构,在这位天才的文体结构大师笔下,结构不拘一格,自成一家。清晰的交代,简洁的文字是这篇作品的魅力所在,相信读者一定会受益匪浅。好文推荐欣赏!感谢赐稿!期待佳作!【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