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爱心】商业招牌趣味谈(散文)
商贾一词,是古时对商人的称呼,不过它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行商坐贾”。
如何经营,行商靠吆喝,坐贾看招牌。
5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对街上挂有五花八门的商业招牌,并不太理解,反而觉得混乱不堪,有损市容。问师傅店铺为何挂招牌,他不是文化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明时,有一位刚刚上任的知县感冒了,问皂隶,县城哪家郎中医术高明?皂隶说,东大街西首,有一家郎中看病很灵验。知县到了郎中家门前,看到一块门匾,歪歪扭扭写了“时珍之家”四字,字体拙劣,且有傍大款之嫌,第一印象就不太好。
见了郎中,说明来意。郎中一番把脉后,又做了一些推拿,煞有其事地说,老爷患了产后风,吃我三剂汤药,保管无事。知县听后,大吃一惊,还有这样不分性别的郎中,简直乱弹琴,庸医杀人,哪里还敢吃他的药。于是说,听了先生一席话,自觉病情好了一半,药就不吃了。郎中听后,自觉医术高明,便请知县为门匾写几个字,留下墨宝。
知县略思片刻,提笔写下“古月门市”四字(为胡闹拆字)。
郎中十分高兴,随即将其制成门匾,高高挂起。
从此,郎中门庭冷清,就医者渐少。
听了这个故事,恍然大悟,招牌对商家如此重要。
出于对招牌作用研究,看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明时小说,尤其是看了《水浒传》《金瓶梅》等,方知商家招牌历史悠久,隋唐雏形,宋时流行,明时盛行。
《水浒传》二十三回,武松去寻哥哥,来到阳谷县地面,当日晌午时分,腹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家,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三碗不过冈”五字。武松问何谓“三碗不过冈”,酒家说:“客官,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可见那时商家就重视利用招牌宣传商品(服务),促进营销。
《金瓶梅词话》描写西门庆刚刚发迹,专一嫖风戏月,调戏良家妇女。一日无事逛街,被楼上潘金莲的叉杆打在头上,见潘金莲貌美绝伦,由怒转喜,便动了心思,想要霸其为妾。无奈不能靠近接触,猛然想起隔壁卖茶的王婆子。
王婆茶馆不大,经营惨淡,三年没有起色,即使这样,王婆也没有忘记给茶馆挂一个招牌——茶坊。茶坊成为西门庆和潘金莲的风月场(第二回)。
几年后,西门庆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女婿陈经济有奸情,被吴月娘发现,赶出家门,让王婆领回去。此时王婆的茶坊倒闭了,王婆和儿子王潮把茶馆改成了粮店卖面粉。“茶坊”招牌改成“重罗白面”(第八十七回)。重罗即细罗筛。重罗白面,即用细罗筛筛的面,其质较细。
武松知道哥哥被西门庆害死,寻机报仇,来到狮子街大酒楼。这是清河县数一数二的大酒楼,处于闹市,档次较高,生意兴隆。即使这样高档的酒楼也不忘高高挂起“美酒”招旗,以招引顾客。就在这酒楼,武松失手打死了县衙李外传。西门庆侥幸逃脱(第九回)。不过众人一眼就看出,“美酒”招旗招引顾客的效果远不如“三碗不过冈”招旗。
李瓶儿丈夫花子虚死了,一心要嫁给西门庆。西门庆因亲家的亲家杨提督案发,受到了株连,不敢出门,这门婚事就此搁浅。李瓶儿因多日不见西门庆,精神恍惚,日夜思念生出病来。请太医蒋竹山将病治好,听蒋太医说西门庆事发,有官司在身。李瓶儿随即改变了主意与蒋竹山闪婚。
李瓶儿凑了300两银子,把自己临街的房子,打开门面两间,让蒋竹山开了药铺。那药店挂了两个招牌。一是挂着“蒋竹山医家”;一是树立了“拣选南北道地川广生熟药材”(第十九回)。
《金瓶梅》还有一幅“逞豪华门前放烟火”彩图,反映了明朝商业的繁华以及各类商店悬挂招牌的情景。
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有名的六必居酱园。传说创建于嘉靖年间,酱店为六个山西人合伙经营,初期生意不算红火,还时不时受为非作歹人骚扰,也得不到地方官府的支持。为了改善经营环境,扩大影响,避免为非作歹之人的骚扰,取得地方官府的青目,他们想到权倾朝野的严嵩,请他为店铺题字,苦于够不上关系,只好贿赂严嵩的小妾,请她帮忙。小妾不敢贸然让严嵩题字,见银子颇丰,心生一计。她每天到严嵩的书房练字,专写六心居三字。严嵩见小妾爱学习很高兴。知道事情真相后,认为六心岂能合作,于是欣然题写门匾“六必居”。
当地官府见小店门匾是当今首辅题字,深知靠山不小,不敢得罪,不断捧场,从此,小店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可见商家招牌的名人效应和无形资产的价值。招牌不仅仅是商家的宣传广告,而且还是护身符。
长篇小说《梧桐巷》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梧桐巷不大,有3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做生意,其中裁缝铺子就有3家。一家门前的招牌是:新宿县最好的裁缝。另一家裁缝铺门前写的是:平安镇最好的裁缝。我家的裁缝铺什么招牌也没有,其实和另外两家差不多大。爸爸知道了,说,没有招牌会影响生意,干脆我来写一个。于是他写的是:本街最好的裁缝。出乎意料,这招牌竟然招来了很多顾客。
这个招牌不仅体现了商人智慧,而且暗含了一个逻辑道理。
虽然古今相隔年代甚远,但商业招牌却如影随形,随处可见。如今宿迁市区店铺的招牌,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招牌成为商家必备,铺天盖地,争奇斗艳,色彩各异,形式多样,目不暇接的招牌今非昔比。现在的招牌与古时相比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增加一个醒目标记图案,视为店标吧(也有用商标图案的)。图案虽小,但设计的艺术性很强,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深刻的含义,让人一目了然,记忆犹新;二是增加灯光设备,每到夜晚,五彩缤纷的招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一改过去手写体为主,而以印刷体为主,大概是商人不愿意付润笔费的银子,疑惑权势之人不会明目张胆暴露出商家的后台吧。
从招牌内容看大致有如下几类。
反映经营业主和经营项目类,如“黄狗猪头肉”“孙家羊汤”“王家熏肉”“刘记炒货”“张记石磨煎饼”“包记龙虾馆”“小汪糕点”“郑远元修脚”“孙记大锅台”“二狗拉面”等。凡是这类招牌在突出经营项目的同时,不忘宣传经营者,他强烈地告诉顾客,经营者有一技之长,且有家传秘诀,与众不同。
反映地域和经营项目类,如“丁嘴黄花菜”“皂河烧饼”“兰州拉面”“蒙古皇家烧烤”“北京烤鸭店”“泗洪大饼”“安庆馄饨”“丹阳眼镜”“宁夏枸杞”等,这类招牌突出宣传商品的产地。这是因为很多地域具有生产某商品的优势,并被众人认可。
反映店名和经营项目类,如“红楼酒家”“益丰大药房”“华城超市”“旭亮眼镜”“圣达烟酒”“康佳修车”“千百美超市”这类招牌店名和经营项目兼顾,是较为普遍的方法。
以单一店名为招牌,如“苏果平价店”“大润发”“吾悦广场”“便利店”“聚福楼”“享江南”“幸运咖”“好味道”“星火棋牌”“川菜馆”“又想来”“安致家”等。这类招牌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记忆方便。
以商品名为招牌,如“梦之蓝”“车轮饼”“水晶楂糕”“爱玛”“捷安特”等。这类店铺往往经营的是知名品牌,成功的商品,是傍大款的做法,占商品无形资产的便宜。
还有其他类别招牌,我们不一一列举,不管什么招牌都必须宣传商家、商品、特点、特色,起到促进营销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招牌画蛇添足,往往弄巧成拙,估计这些招牌效果不会很理想。如一家铺面的招牌是“耳悦古法采耳”,却将“采”字用美术体貌似“来”字,让顾客费解。
一家门面不大,只有几十平米营业用房,却挂了“全球优品”招牌,估计这个招牌不仅不能起到促销的作用,反而会被人取笑。
招牌是固定的广告,店铺脸面,经营者的灵魂,其内容必须大众化、文字精炼,重点突出。好的招牌不仅促进营销,能给店铺带来效益,而且自身也是一笔无形资产。
如今商人在招牌上动用了全部的智慧,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有的整个营业大楼内外都布满了招牌,商场成为招牌的海洋,甚至整个建筑物造型充分体现了商业特色,成为一个商业大招牌,为的就是尽快实现那商品惊险的一跳 — 售出!
如我们所熟知的百年老店,其招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同时,商品的品质也必定是百年未曾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