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秋游东坡书院(散文)
有外地文友来锡旅游,我陪他们去了著名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的这副对联,让文友们大赞。期间有人问我,听说你们无锡宜兴还有座东坡书院,你去过没有?我一时语塞,满脸羞愧,近在咫尺,就在家门口的这样一座文化殿堂,我竟然不知道!
送走这拨文友,我立马动身,驾车上了锡宜高速。江南之秋,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宁静而悠远。我怀着对历史的崇敬与对区域文化无知的愧疚,踏入了宜兴的东坡书院,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当我缓缓走近东坡书院,秋日的暖阳轻柔地洒落在书院的瓦当上,仿佛为这片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红墙黛瓦在秋日的色彩映衬下,更显古朴庄重。门口的几棵银杏树,金黄的叶子悠悠飘落,似在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故事。
走进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坡先生高大的紫砂塑像。先生面容和蔼,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豁达。这尊塑像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历时四个月精心设计制作而成。上方悬挂的匾额“东坡买田处”,乃是宜兴清代翰林院编修、吏部左侍郎周家楣为纪念东坡买田阳羡而题写。站在塑像前,敬意油然而生。我静静地凝视着先生的塑像,心中默念着先生当年的诗句: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苏轼,这位文坛巨擘,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他原本应在庙堂上挥洒才智,却被一贬再贬,弄进宜兴的山坳里闲居,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书院前后四进,每进七间,屋舍雕梁画栋,宽敞明亮。我沿着回廊漫步,脚步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能听到当年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讲堂是整个书院里最为出色的建筑,高敞精美,据说可历五百年而不坏。这里几百年间弦歌不辍,余音绕梁,不少栋梁之材从这里起步,续写了历史的辉煌与荣耀。讲堂正面墙上嵌砌着《重修蜀山东坡书院碑记》等七方碑刻,这些碑刻见证了书院的沧桑历史。我驻足在碑刻前,仔细端详着上面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在书院内,还保存着不少明清碑刻。新建碑屋中陈列着《重刻蜀山草堂记》《苏文忠公祠堂记》《苏文忠公蜀山书院记》《重修苏文忠公蜀山书院碑记》《蜀山书院讲堂碑记》《蜀山东坡书院禁碑》《苏文忠公口碑记》《奉先永禁碑》等九方碑刻。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东坡文化的重要史料。我逐一欣赏着这些碑刻,感受着书法的魅力和历史的韵味。
书院内的八幅紫砂壁画,记载了苏东坡在宜兴的经典篇章。其中捐带造桥、焚契还宅两则最能体现苏东坡爱民护民的风范。看着这些壁画,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当年在宜兴的身影,他心系百姓,为民众排忧解难,展现出了一位伟大文学家的高尚品质。
说起苏东坡与宜兴的缘分,那可谓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苏东坡,这位出生于四川的文学巨匠,为何会选择定居宜兴呢?一方面,苏东坡在朝廷中深陷政治漩涡,一生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的他,遭人陷害,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不断遭受贬斥。“乌台诗案”让他差点性命不保,虽最终逃过一劫,但也开启了他坎坷的贬谪生涯。在这种困境下,宜兴这片宁静的土地成为了他心中的向往之地。宜兴就像一个避风港,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纷争的港湾。在这里,他可以忘却官场的烦恼,享受宁静的生活。
当年,苏东坡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在皇帝设的琼林宴上,与同榜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和单锡同桌进餐。蒋、单两人向他描述了家乡宜兴(阳羡)的风土之美,令他十分向往。多年之后,苏东坡在官场屡陷困境,使得他对这片宁静的土地更加充满了期待。
另一方面,宜兴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他。熙宁六年(1073),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好友的陪同下,他畅游阳羡,尽情领略这里的青山秀水。与好友饮酒作诗,不亦乐乎,买田卜居的愿望愈发强烈。他被宜兴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这里溪山秀美,人情淳朴敦厚。对于在政治漩涡中伤痕累累的苏东坡来说,宜兴就像是一个避风港,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慰藉。他在《楚颂帖》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意愿:“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此外,苏东坡对宜兴的物产也颇为喜爱。宜兴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柑橘等水果。苏东坡生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宜兴的自然条件满足了他的这一爱好。再者,苏东坡对宜兴的文化氛围也十分欣赏。宜兴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文人墨客辈出。苏东坡在这里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我问身边的女讲解员:苏东坡在宜兴前后居住约有四年时间。他在东坡书院培养出了哪些特别有名的学生,进行过什么著名的文化活动,是否有别的大学者和他一起在书院开展教学活动?姑娘扑闪着大眼睛,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这个缺乏具体的记载,不过考虑到苏东坡的影响力,当时或许会有一些文人雅士与他在此交流学问,共同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宜兴以紫砂壶闻名于世,苏东坡对紫砂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据说,苏东坡曾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造型古朴,线条流畅。这种壶后来被称为“东坡提梁壶”,成为了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之一。
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上表宋神宗《乞常州义兴居住》。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驾崩,第二天朝廷就下令准予苏东坡在宜兴定居。苏东坡举家迁来独山,筑草堂于山坳,准备在此养身终老。
他写了一首《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表达对宜兴喜爱的心情: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波折。尽管苏东坡在宜兴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但朝廷的局势变幻莫测,他又不得不离开这片心爱的土地。
四年之后,新皇登基,政局不稳,苏东坡作为旧臣,被新党视为眼中钉。加之,他在文坛的影响力巨大,新党担心他在宜兴会聚集旧部,对新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朝廷下令让苏东坡离开宜兴,前往他处任职。
苏东坡在宜兴的日子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美誉佳话以及珍贵的诗文手迹使宜兴世世代代沾上了苏东坡的印记。大凡古代的风流才子均喜山水之美,佳山胜水常常令他们流连忘返,吟咏不已,苏东坡也不例外。最初蒋之奇、单锡等与他在琼林宴上的鸡黍之约就是因为蒋之奇大赞家乡山水之美而订。宋代著名词家宜兴人蒋捷,对东坡买田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老去红灰酒瓮前,向来青草瘴江边。卜居自为溪山好,不是区区为买田。”
在东坡书院里,处处可以感受到宜兴人对文化人的敬仰和推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苏东坡与宜兴的不解之缘。我漫步在书院的庭院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这里的建筑、景致、陈设,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宜兴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东坡书院的保护。光阴荏苒,东坡书院几经沧桑,先后在光绪年间和1930年进行修建。2002年,丁蜀镇人民政府更是投入巨资全面整修东坡书院。按照儒家思想的礼仪和格局,书院的布置多了鱼跃龙门金榜及第的寓意。在保护和维修重建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建筑本身的修复,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
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苏东坡的故事。我站在东坡书院的一角,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感慨。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文学上成就卓越,在为人处世上展现出高尚的品质。他与宜兴的缘分,虽然短暂,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离开东坡书院时,我再次回首望去,那红墙黛瓦的建筑在秋日的阳光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踏上了归途。这次的东坡书院之旅,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宜兴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我相信,东坡书院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东坡文化,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文化的瑰宝。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