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为历史名人赋一抹词情诗韵(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为历史名人赋一抹词情诗韵(赏析) ——品读于中华先生《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


作者:郇如启 白丁,40.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3发表时间:2024-11-22 16:02:08
摘要:古韵诗词集赏析:选材厚重,在知古鉴今中构筑诗境;构思精当,在深接地气中品味人性;风格新颖,在形式多样中富于变幻。


   于中华先生新近创作的古韵体诗作《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从浩瀚历史长河里选取有影响的人物,以诗词的形式予以评说。品读这部凝聚着历史韵味的诗词,对祖先油然而生敬意,随之而至的是读史明志的思考、复杂人性的领悟、优雅诗韵的享受。钦佩于中华先生对历史的谙熟,对古人脉络的掌握及中肯客观的评价。
   尊道崇德,在浩瀚史册中笃定人物。在西汉到清末的这2200年时间里,封建王朝延续更迭,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大剧,每个人物如天空的繁星,如大海的浪花,如沙滩的沙粒,看似相同,但都有其独到的环境和别样的性格特点。悠悠千载,物竞天择,作者在披沙拣金中赋予他们词情诗韵,吟咏其闪烁光华的功业,评点其给人启迪沉思的言行,遂结为上下两部诗集。这部史学氛围浓郁的诗作,韵律工整和谐,贯穿着明智警慧、尊道尚德、以古鉴今的主旨。
   《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从西汉开始,到清末结束,历数14个朝代、600多位在史册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在作者笔下,那些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精英翘楚、墨客文人重又灵动起来,他们或自负高傲或卑微奸佞,或驰马扬鞭或摇扇吟诵,或学识渊博或运筹帷幄;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或在拓土开疆中功绩卓著,或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出贡献,或在文学教育方面建功立勋。一个个人物形成历史的碑林,作者怀着虔诚之心徜徉其中,默默地融悟,思索,像蜜蜂采蜜一样撷取其灵气,像画家写生一样描述其姿容,像哲人思辨一样刻画其形象。于是系列式、板块式的群英在诗词里荟萃,动乾坤、撼四海的功绩在诗词里闪耀。而冷静、理智、客观的警语、隐喻也在诗词里映现。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人们思维中已成定势,史载口述的人物形象和智慧映衬着现在的人,也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取舍。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不屈、进取的精神并一代代接力传承。正如书中《念奴娇•祖逖》所言:“壮志凌云,江阴一出。俱往今古。雄姿谁忆,千年名册专著。”是的,我们的一缕思维,一个举动都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生活在现实,也昭示着未来。
   选材厚重,在知古鉴今中构筑诗境。《文心雕龙》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于中华先生的诗词以王朝交替为纵览,将各时期的人物珍珠般连接在历史进程这根主线上,阐述盛衰之更迭,俯瞰宦海之沉浮,感悟人事之变幻,全书跳动着史学的脉搏,充溢着文学的风采。正如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论述,于中华先生诗词在借古鉴今的诗境中闪烁着人文的光辉,折射着理性的思辨,透悟着情感的剖析。成为“究天人,通古今”之作。
   人物的真实和史料的详实增加了这部诗词的厚重,同时也赋予内容的缜密。描述历史人物的诗词既不能像闲吟清唱的诗词那般天马行空,也不能像畅叙抒情那样对内容无所顾忌;既不能无限的夸大缩小,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作者沿着历史的脉络和真实的人物、事件,精心构筑着知古鉴今的诗境,在精炼的内容里把最主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营造出诗境的灵秀美,清空美。大气处有惊涛拍岸之句,优雅处有长风出谷之词,静谧处有秋月临轩之意。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势。”作者的诗作做到了内容与形式、韵律与诗意的相辅相成。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完成对人物的诗情塑造,这也印正了《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创作,是高难度的形式与内容的组合。
   在秦封建王朝短暂的序幕后,大汉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人们对一代枭雄刘邦登基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者在《江城子•咏刘邦》中的评价显得客观而中肯。“嬴秦苛政纲常。起豪强。举朝慌。谁斩白蛇,仙剑指穹苍。纳士招贤丰羽翼,鸿门宴,隐锋芒。三秦还定渡陈仓。霸王扬。楚军降。鸟尽弓藏,兔死狗悲亡。白马誓盟天下治,秦亭长,汉刘邦。”词作将刘邦这位皇帝的多棱角性格跃然纸上,显得妥帖恰当。此时,如果将思维融入诗境,你会置身于群雄争霸的环境,战略决策的把握、超高的驭人本领成就刘邦成为大汉的开国一帝。
   《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在品评文武大臣的智谋和应变、品评古代仁人志士的大义和奉献等方面,也都达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效果。如:《念奴娇•曹操》一词,一改对曹操贬多褒少的评价,对其才华和胆识、智谋与决断,给予泾渭分明的赞誉,树立起智勇双全的一代雄杰形象。
   “长江饮马,短歌行赤壁,孟德圆满。早战乱、诸侯聚起,破义军挟刘汉。智献名刀,望梅止渴,为报匡扶愿。一杯浊酒、与君雄霸高见。平定天下由谁?瞒公吐哺,勇士同心愿。岂料东汉吹烈火,只好仓皇回返。壮志难酬,仰天大笑,折断英雄剑。江流茫渺,诉说先辈遗憾。”这首词凸显了曹操的宽广胸怀和大义凛然,这与传说中的曹操奸诈狡猾截然不同,大有持心公正、秉公直言的鲜明立场。合乎作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意。
   构思精当,在深接地气中品味人性。《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使得各色历史人物在诗律词韵中集聚一堂,比肩接迹。在群贤毕集的历史人群中,要实现辨清浊、定取舍的构思,实现朝代更迭与历史进程的择取,实现历史影响与受众目识的契合,就需要缜密、细致、周到的考虑。而作者也恰到好处地安排了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让所写人物在历史进程中依序登台,演绎着一幕幕的史诗,这足见其作者的精当构思,颇为具象地顺理出“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思路。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人性改变历史,历史却没有改变人性。”历史的风云变化莫测,而人类的人性却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范围中翻云覆雨,抑扬徘徊。《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的开篇所写人物是范增,这位以奇策妙计而闻名的谋士,忠心耿耿的辅佐项羽,假如他献的计策被采纳,秦朝之后的历史将被改写。但两雄争霸中没有假设,只有惨烈的现实,项羽的刚愎自用性格决定其失败的命运,最终范增因陈平的离间而遭猜忌,“竖子不听吾言”的项羽亦自刎于乌江。范增的辅佐功亏于溃,空留遗憾而终其一生,不由令后世唏嘘长叹。
   词作《鹧鸪天•范增》在阐述中予以叙述、隐评。“七十从军投项梁。胸罗奇计要秦亡。不馐亚父仿人父,偏喜怀王憎汉王。人撞斗,背生疮。鸿门竟不敌张良。陈平随便施离间,一缕孤魂归历阳。”作者就范增一生的几个关键点,活生生刻画出其雄才大略无法施展,反而屡遭猜忌的悲悯形象。
   在历史的进程中,正直与邪恶、勤政与怠惰在相伴相随中见证着人性。邪恶和怠惰被人鞭挞唾弃,而那些正直、勤政的人被世代人所褒扬,并作为典范在后昆效法传承。于中华先生的诗词就达到“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为后昆立典范的目的,这种深接地气、充盈正能量的诗词给人深深的遐思和共鸣。
   如《临江仙•狄仁杰》:“神奇断案千古颂,明清曲直为公。精诚社稷建奇功。法严安市井,清政洁廉风。涤垢扬弃功德满,古今诗咏豪雄。遗珠沧海灿星空。文昌国老累,刚正尽怀忠。”诗作饱蘸真情,言辞沉雄豪荡,狄仁杰的形象呼之欲出。表达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亦切题于现实中的反腐理念,根植于现实土壤的诗词,更能长得茁壮,更具鲜活力,更有浓郁的芬芳。
   作者的笔触不仅触及王侯将相,同时亦涉及文人雅士、巾帼才女,尽管他们性格清高孤傲,但在历史上依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像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其诗词成就堪比欧阳修、李清照,但因夫妻不睦而离异,被休回娘家后郁郁而终,诗词也被其父母付之一炬,不仅令人扼腕叹息。幸亏所传诗词被后人编为《断肠诗集》流传后世,一位悲剧式才女得到后世尊崇。
   “红艳诗人情断肠,赋诗吟罢亦心伤。月新弯曲钓寒玉,熏暖春风流暗香。心跌宕,意徜徉。残妆泪掩话凄凉。飞花有恨春归去,郁闷幽怨昼夜长。”词作《鹧鸪天•朱淑真》写出了一代才女忧郁的性格,哀怨的命运。朱淑真在短词的描绘中鲜活起来,她细腻的思维,内向的性格,满腹的才华,使她囿于自己的世界里,面对封建礼教的枷锁而折磨自己,因而她的诗词多充满哀怨和忧伤。读这首词,眼前油然浮现出姿容俊逸,才艺横溢的才女形象,透过忧郁的眼神,可以感触到那伤痕累累的心灵和被泪水浸湿的诗作。
   风格新颖,在形式多样中富于变幻。诗词是传统文学大花园里珍花贵卉,倘若说立意是诗词芳香的花蕊,那么富于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所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朵琼葩,无不氤氲着芬芳。
   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叙写,词韵诗律依据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在载体的选择上,形式灵活多样。或律韵集结:七言、五言、绝句、排律相得益彰,珠璧辉映;或词牌荟萃:临江仙、西江月、鹧鸪天、满庭芳、相思引等词牌轮番变幻,交相生辉。全书给人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淋漓酣畅感,给人以丰盛厚实,林籁泉韵的绰约飘逸感。灵活的形式,新颖独到的风格,使整部作品境界开阔,寄慨遥深。读来如溅珠喷玉,气势磅礴;如晨曦花开,自然清新;如高山雪莲,清幽芬芳。灵动的表达,真情的抒发,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古韵功底,深邃的诗词修养,谙熟的历史把控。
   在颂扬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时,作者采用了七律,以颔联和颈联工整的对仗,凸显出史可法忠心耿耿,带领明末将士浴血奋战,守卫扬州城的撼人心魄的场景。《七律•史可法》:“朝廷更迭转时空,多少英豪今古同。拥立福王登帝位,督师江北尚书公。皇城后院升平舞,将士前方浴血融。八十万人魂断处,梅花岭上奠精忠。”诗意慷慨悲歌,风号雨泣,在惨烈中蕴含不屈,表达出虽败犹荣的寓意。
   在《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的诗词百花园里,绽放着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花儿,氤氲着沁人心脾的芳香。盘桓其中,随意采撷一枝,都沁透出醉人的馥郁香醇。
   如《满江红•邓世昌》:“血性男儿,从军志、成童已决。风浪里、舵盘成就,海天辽阔。国外驶回英制舰,满怀期待雄心热。御黄海、游弋筑长城,情真切。腰间剑,胸中裂。殇甲午,朝天阙。誓追求忠义,壮心循节。多少英魂沉海底,风云叱咤为人杰。归去兮、致远舰同眠,悲秋月。”诗作树立起邓世昌华捍卫国防、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对其悲壮举动给予称颂,对同时牺牲的致远舰200英魂予以深深缅怀。词作用九十三字描述出邓世昌少年立志,青年从军,抵抗倭寇而壮烈报国的一生,饱蘸深情,满含敬意。堪称词短意长,情发于胸臆,语流于唇齿。
   《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诗语明快简捷,警语箴言蕴含诗词之中,正所谓“简言以达旨,明理以立体,隐义以藏用”。如:“由此诸君皆警惕,施恩应记防贪狼”(《七律•刘濞》),“不傲心清知进退,半金祝寿免凡尘。遥望庐冢黄沙远,自古英雄能几人”(《七绝•卫青》),“为政清廉责守,高位谦和退让,集古训家风。人品德声正,千古载贤名”(《水调歌头•房玄龄》)。古人云:开卷有益,一首诗词,一个故事可能打开你的思维,可能使困顿中的你茅塞顿开。在这部书里,每个人物不仅是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面镜鉴,给人启迪与开导,在前车之鉴中矫正自己的言行。可以说作者的这部倾力之作,为历史的时空增添了一抹靓丽的原色。
   借古抒情是于中华先生诗作的另一特点,像《五律•王冕》“但得渊明趣,全没立本羞。梅痕呈淡雅,诗意寄风流”等诗句,情采自凝,言以文远,在陶冶情操中给人深思。另外,诗词后面的注释与诗词珠联璧合,每一条注释,就是一条简明扼要的人物传记,对读者了解所吟咏的人物背景,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部咏史诗词,无论是大气磅礴之句,还是细腻委婉之调,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散发着历史的陈年酒香。通读全部诗词,不仅能享受到传统诗词的滋养,还能通晓悠悠几千年的社会历史进程,汲取智慧,润泽灵魂,自当受益匪浅。因而称其为诗词类的《史记》也不为过。
   于中华先生长期担任市县级重要领导职务,工作之余,著有多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这部《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立意高,题材重,见解深,底蕴厚,这与其深厚的从政阅历分不开,正所谓“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以上乃读后而生感慨,且奉分享。
  
  
  

共 49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郇如启先生的赏析文章《为历史名人赋一抹词情诗韵---品读于中华先生《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写得真精彩。文章对于中华先生的诗词读得透彻,解析得到位。并且此文条分缕析,详略得当,堪为表率。读名人说名人,学名人做名人。通过郇如启先生的总结分析,我们了解到,与中华先生的《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是一组诗词合璧的文稿,有律绝,有词作,并且都是描写历史人物的,其中的人物评价观点也不盲目从众,而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品评,去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评价此诗词是:一、“构思精当,在深接地气中品味人性。”二、“风格新颖,在形式多样中富于变幻。”三、“借古抒情”。诗词歌颂的历史人物是从西汉到清朝时期,横跨整个封建社会。内容广,时间长,且用不同的诗词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贡献与历史地位。分析得很精彩,让人不由得加深了对原诗的印象。推荐欣赏!【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4-11-22 16:07:28
  赏析文章写得好不好,那看读者读完之后对原文的理解认同不认同,本文读过之后,感觉于先生的诗词写得太好了,有一种想急切地找到它拜读一下的感觉,这就是这篇赏析文章的魅力所在。郇如启的诗词赏析非常到位,写的明白,说服力也很强,读者很快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与之共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翻阅云天        2024-11-22 23:42:49
  感谢远近老师编辑、点评,祝您小雪节气开心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