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红眼儿”与“白眼儿”及其他(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红眼儿”与“白眼儿”及其他(随笔)


作者:叔洪 童生,95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6发表时间:2024-11-29 20:37:28
摘要:孙子叫红眼,外孙子叫白眼,源于把外孙子叫做白眼狼……

在全国各地,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天津人这样称呼外孙子(女)是“白眼儿”。明白这种称呼真实含义的人都知道,白眼儿具有贬意,它的全称是:“白眼儿狼”。外孙子(女),怎么和十分凶恶,且狡猾多变,不懂感恩回报的狼联系在一起呢?可能是人们感觉到“白眼儿狼”听起来确实有些刺耳,便把狼字去掉,简称“白眼儿”。这样好听一些,不明就理的人不明白其中真实含义。有白就有红,“红眼儿”是相对于“白眼儿”,自然形成的另一种含义,是天津特有的对孙子(女)的称呼。
   动物中究竟有没有白眼儿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我查了一下,还真有、这种动物。狼以凶狠著称,在狼群中尤以长着“吊白眼”的狼最凶狠。这种狼,在眼睛的上方长有白毛,在野外当我们看见这种狼的时候,你看不见它的眼睛,只能看见眼睛上边的白毛,误以为是眼睛。它外眼角上吊,眼球黑少白多,望之凶光显露。“白眼儿狼”是“吊白眼”的一种地方称呼。
   中国传统观念中,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之说。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可以掩饰,眼神儿却很难掩饰,心里所想会从眼神儿中流露出来。人追逐名利,趋利避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然会隐藏真实想法,误导人们按照他的意思行事,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干出损人利己的勾当。“白眼儿狼”一词,专指那种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的势利小人。“自寿词”有云:“一生不戴乌纱帽,半路常逢白眼狼”。这就不难看出,“白眼儿狼”就是专指那些得了别人的恩惠或得到帮助,不思回报却反过来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的势利小人。
   “白眼儿狼”绝对是个贬义词,在天津为什么偏要用这种有损人格的贬义词,去称呼自己的至亲骨肉外孙子(女)呢?这种称呼有很久远的历史遗传,一句两句话难说清楚。
   除了把外孙子(女)们形容为“白眼儿狼”之外,还有一句与之对应,专门送给自己的闺女的俗语:一辈子姑奶奶,三辈子害。这似乎也是对“白眼儿狼”称呼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佐证,更进一步的印证“白眼儿狼”一词的“合法性或合理性”。还有一句对外孙子(女)的表述也广泛流传于天津的一句口头禅:“姥家狗(外孙子(女)),吃饱扭”。这里的“扭”说的是走,即吃饱了饭,肚子不饿了,扭搭扭搭该回自己家了。
   这种情况在现在年轻人看来似乎感到很奇怪,理解不了。不就是吃了一顿饭嘛,有嘛大不了的,现在成百上千请人吃顿饭稀松平常,没人在意,谁还拿一顿再简单不过的饭当回事儿,至于这么满腹牢骚不高兴的斤斤计较吗?凡是说这种话或持有这种疑问的人,都不了解过去,他们没经过那个年代,不知道过去生活的艰难,不知道以前能吃饱肚子是一件多么难的大事儿。别说是一顿饭,就是一口饭也被看作是最值钱的东西,在以前有一句流行语:粮食是宝中之宝。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吃饱肚子是最大的事儿,瓜菜半年粮的年代,没有比粮食再宝贵的东西了。你仔细想想,不管世界上多宝贵的东西,都不能填饱肚子当饭吃。每天饿得前心贴后心,肚子咕咕叫,缺粮几天已饿的奄奄一息,不能当饭吃的金银珠宝再多又有什么用?
   闺女家吃不饱,让孩子们到姥姥家去“赶嘴”。赶嘴和蹭饭不同,蹭饭者一眼便会被看穿,彼此心里谁都明白,你来就是想吃饭的,一次半次可以,长了不能常用。“赶嘴”虽然也想吃人家饭”,表面上给人一种本不想在你家吃饭,而是正赶上你家吃饭,你非让吃,无法推辞不得不吃。当然啦,这是不言而喻的的贼喊捉贼,彼此谁都明白。
   “赶嘴”需要时间和技巧,闺女家吃不饱,让孩子到娘家去吃,要算好时间,要踩着点儿,赶在姥姥家吃饭的节骨眼儿上。本就吃不饱的姥爷姥姥左右为难:不让他们吃吧,心里过不去;让吃吧,就那么多东西。为难归为难,终归是外孙子(女)饭还是要管的。本就做得不多的饭被“白眼儿狼”吃得所剩无几,剩下的只有自己挨饿的份了。最要命的是“赶嘴”并非偶然,而是接三差五的不断上演,闺女家一没下锅的米了便采取这种办法,让娘家的爹娘叫苦不迭,但又无计可施,真正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呢。
   把外孙子(女)称作“白眼儿”,还与中国传统观念有关。孙子才是家族遗传,自己人,用一种不太文明的话叫:自己的种,用现在叫:正根儿。外孙子则叫“歪把落(la音)子”,属于外姓,天津话叫“不是自己家人”。孙子是家族的继承,血脉相承的后辈,是中国传统意识中“传宗接代”的后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传承就断了血脉。外孙子是别人家的,好与坏与自家没太大的关系。
   关于把外孙子称作“白眼儿狼”还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名老者对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子十分疼爱,如出一辙。孙子和外孙子对他也很好,孙子常说爷爷是世界上最好的爷爷,等长大后一定要好好的孝顺爷爷。外孙子的表达和孙子一样。老者虽很满足和感动,却存有疑惑,知人知面不知心。到底外孙子对自己是不是真心,决定一试真伪。他带着孙子和外孙子出门游玩儿,走到桥中央时,老者故意一脚踩空,扑通一声掉在了河里。两个被吓傻的孩子,一阵惊恐之后,孙子猛然大哭,冲着河水大声喊叫:爷爷、爷爷……外孙子看着表弟哭喊的样子觉得很好笑,朝河里看了一眼,见河水里冒出几个水泡后,一切便恢复了平静,转身对着正冲着河水喊叫的表弟说:你在这哭吧,我回家找我爷爷去了,而后义无反顾地走了。躲在暗处的老者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摇了摇头说了一句:真是个白眼儿狼……
   不知道天津对外孙子(女)称呼“白眼儿”是不是源于这个故事,没法考证,姑且信之,也算是对“白眼儿”不太礼貌称呼稍微合理的解释。别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不必追究出处在哪里,“白眼儿”这个称呼在天津地区早已被认可,可以说家喻户晓,说者脱口而出,听者随口而答,泰然自如。在大街上遇到岁数大的人,身旁跟孩子,会很随口问一句:是红眼儿还是白眼儿?回答者满脸欢喜地告诉你:“白眼儿”或“红眼儿。”听者心领神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吃饭早已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家里有吃的谁还会去“赶嘴”,“白眼儿狼”也就被溺称“白眼儿”所取代。别看只是少了一个字,这其中可有了天壤之别,已经由恶语相加变成了溺爱娇宠的代名词。人们观念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外孙子(女)身上,就他们的妈妈也跟着沾光,由一辈子闺女三辈子害,一跃变成闺女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过去经常沾娘家光的羞涩女,家里生活条件好了,有了孝敬爹娘的资本了,由“三辈子害”一下子变成了经常照顾爹妈的贴心孝顺女。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几人不拍手称快!
   物质生活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很多习惯,很多观念也会使之改变,在带孩子上也不例外,过去是由奶奶带的习惯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不管男女一家只有一个娃,天津便又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生了孩子姥姥带。一些本不该有的矛盾随之出现,奶奶和姥姥抢着看这仅有的宝贝。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提越高,传统观念只可顺应时代潮流,奶奶不敢跟姥姥抢。自己的孙子“姥姥、姥姥”不离嘴的叫,那叫一个甜,喊奶奶变成很奢侈的称呼,老人家心理比喝了醋还酸。自己的孙子(女)投入了她人的怀抱,一种失落在心头。
   “白眼儿”的含义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儿子和孙子(女)的地位已被女儿和外孙子(女)所取代,专宠儿子和孙子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了。这种社会的进步是人们传统观念的被打破的例证,更是重男轻女的古老传统观念的破灭,妇女不仅顶起了半边天,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对于“白眼儿”这个称呼,来天津不久的外地人听后很不理解,甚至嘲笑。随着他们居住的时间加长,听着不舒服的感觉也在一天一天的减少,直到全部消失而接受,自然而然地沿用了这种称呼。这不仅说明他们已经融入了天津这座热情豪爽,直率好客的大家庭中,更说明天津的包容。天津人接纳了他们,他们也把不是故乡的天津当作了自己的家。融洽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包融,更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处。
   方言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发生改变,从众心理产生不可逆转的作用,不仅影响广泛,而且深入人心,在使用中亦步亦趋,哪怕是一句具有贬义的词语或称呼,用的久了,使用的广了,所有的人都接受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或墨守成规的强大趋势。这种趋势会改变人的意识,改变以前的习惯,潜移默化也是人心所向。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改变本意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成语:朝秦暮楚,原本的含义是指:早晨这块地方归秦国所有,而到了晚上则属于楚国了。主要含义是形容的是交战中胜败的频繁。在现在这个词的主要含义是反复无常,原始意荡然无存,与本意毫不相干。
   还有像民间形容女方嫁人的俗语“嫁瘠随瘠,嫁佝随佝”,这里的瘠佝说的都是身体有缺陷。在过去三纲五常的桎梏下,不管男方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嫁过去就得终身相随。这句话早已在以讹传讹中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变化有些让人无奈,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明白,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怎么会嫁给动物呢?可是,让人不明白的却是所有的人都这么说和听,并且都相信。与之相呼应,并作为注解的又增加了一句“嫁个扁担抱着睡”,以此来证明。这都哪跟哪,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竟然会联系在一起,所有的人都相信了,你能去跟所有的人都去较真吗?别人都醉你独醒,没醉的人却变成醉汉。
   约定俗称是具有很强的力量的,积重难返有时真的让人无奈。有些事情如果你要去刻意的改变却并不一定能够改变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儿都很难达到。而有些东西在你并不想改变,却在无意中改变了,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比如在网络中很流行的“杯具”一词,原本是一个网民在打字输入中没有仔细的校对,稀里糊涂发到网上。万没想到,一个错误的词语,却给一个容具附加上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特殊含意,且被网络广泛运用,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皆因为用词省事,简单,且有调侃的心理作用,适应了某些人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在拼音输入的词组中,省去了校对的环节,给一些乐于偷懒的人创造了条件。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管他对与错,又不是高考,错了不会有人扣分,从而迎合了大众心理。
   借此也在某些方面说明,制度的制定在符合规则的同时,还要兼顾大众的心理,容易执行,失去了大众的可操作性,你的制度不仅很难落实,甚至于会导致被推翻的后果。千万不要小看了大众的心理需求,这对一个单位至关重要。
   人们的思想观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随着时代的脚步随时调整和改变,这叫与时俱进。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在生活观念和传统观念上,更主要的还表现在政治与体制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尤其是在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上,甚至是管理体制上,都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进。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共同迈进的人,势必要落在时代的后面,被淘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共 43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天津对外孙子(女)“白眼儿” 这一独特称呼的由来、历史背景及含义变迁,内容丰富且引人深思。作者通过讲述相关故事、俗语以及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传统观念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文章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又反映出社会进步对人们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作者还从语言现象引申到制度制定需考虑大众心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引用合理,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它让我们对地域文化和观念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11-29 20:39:08
  一篇深度好文,探讨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让我们对地域文化和观念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回复1 楼        文友:叔洪        2024-11-30 08:13:46
  谢谢老师!请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