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访焦作张昺祠(随笔)
周末上午,与长坤兄驱车前往焦作市中站区府城办事处北朱村参访张昺祠。
张昺祠在北朱村还是多年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信息,当时就有参访的念头,只是一直未能实现。今年九月初,曾前往该村赶会,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到祠堂看看。念念不忘,终有回响,今天终于实现了夙愿。
熟悉明史的人或许对张昺不陌生。张昺(公元1358—1399年),泽州人(今晋城泽州县高都镇岭上村人)。他少年聪慧好学,洪武年间历任工部侍郎和刑部侍郎。据《河内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张昺到河南怀庆府督查河务,他勤政朴实,爱民如子。
1398年,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1392年病卒,太孙朱允炆继位,因年号为建文,后世也称建文帝。朱允炆的各位皇叔藩王手握重兵、擅权跋扈,对皇位威胁极大,为了控制诸藩王的势力,朝廷决定进行削藩。遂派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受朱允炆密旨,监视燕王朱棣。后因张信告密而被杀。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里的记述较为详备:
张昺,泽州人。洪武中,以人材累官工部右侍郎。谢贵者,不知所自起,历官河南卫指挥佥事。建文初,廷臣议削燕,更置守臣。乃以昺为北平布政使,贵为都指挥使,并受密命。时燕王称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防守,将执王。昺库吏李友直预知其谋,密以告王,王遂得为备。建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伪缚官校置廷中,将付使者。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燕将张玉、朱能等帅勇士攻九门,克其八,独西直门不下。都指挥彭二跃马呼市中曰:“燕王反,从我杀贼者赏!”集兵千余人,将攻燕府。会燕健士从府中出,格杀二,兵遂散,尽夺九门。
初,昺被杀,丧得还。“靖难”后,出昺尸焚之,家人及近戚皆死。
张昺和谢贵原本是奉命来擒拿燕王的,只因张信提前通风报信,让燕王早设下计谋请他们入瓮,因而失败。然而,纵观张昺在北平一年多的经营,他对朱允炆可谓忠心耿耿,即使最后中计被俘,他仍没有屈服。张昺虽然是一介文官,但绝对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史载,张昺被害时义正言辞“吾宁可断头死,也不做易主之臣!”张昺被遇难时,年仅42岁。当天,朱棣的大军冲入北平布政司衙门,张昺的家人几乎全部被杀,只有一个小儿子趁乱逃了出来,算是为张昺保留了血脉。
张昺死后,尸体没有运回老家泽州,靖难之役后,才将张昺的尸体火化。张昺的后人为躲避朱棣的追杀,迁移到现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该村有张昺的衣冠冢。
当天我俩赶到北朱村时,临近中午。在该村主大街往西,见丁字路口再往南,然后西行不远就来到了张昺祠前。
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临近路边矗立一高大迎门墙,红墙黄瓦,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迎门墙北边就是祠堂大门。三开间大门为青砖灰瓦,比较简朴,远没有周边的民居气派。门柱上镌刻有对联,道是:忠心明日月一代綱常,烈氣動山河千年爼豆。俎豆,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指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门头上边是书有“张忠烈公祠”的木匾,黑底金字,庄重肃穆;屋檐下挂着四只红灯笼,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大门西侧是块省文保碑,碑正中刻有“张昺祠”三个隶书大字。本想着进祠堂拜谒,不料铁将军把门。
问了西邻一位在家门口小菜园干活的村妇,村妇说今天农历十一月初一,上午祠堂开门了,估计值守的这会回家吃饭了。她没有钥匙。哦,原来是这样,有点小遗憾。逗留了片刻,俩人在祠堂前拍了几张照片后便返回了。
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回来的路上,我与长坤兄又聊起了张昺及靖难之役。据说后来,张昺先后得到了明惠帝(建文帝)、明仁宗、明英宗、明神宗、弘光帝五位帝王的追封。事实证明,张昺的忠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值得后人敬仰和褒扬。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