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薄凉·缘张爱玲(随笔)
昨天因为发烧,浑身疼痛,躺在床上似睡非睡。无聊间,翻看手机,看到群中一朋友发的有声链接,《一别,如果永远不想见(张爱玲传)》。睡意全无,躺在床上将链接连续听完。感谢朋友这个链接,使我再一次邂逅张爱玲,再一次重新认识张爱玲。
初识张爱玲,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应该不算是初识,应该算是只是知道有张爱玲。我们那个年代是琼瑶金庸的侠骨柔情小说充斥横行的年代。那时候我们的课外书少的可怜,仅有的课外书除了琼瑶、岑海伦,就是金庸、梁羽生等港台小书。而这些书也是极少的,都是我们相互之间交换着阅读的。而就是那个时候,我有幸知道了张爱玲,有幸知道了,除了侠骨柔情外,还有另一番天地,另一种情愫存在。
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知道了张爱玲。我记得那是我在表姐处借得的一本书,一本中开本合订书。我记得合订本中有三篇文章,三个作者,分别是琼瑶,岑海伦,张爱玲。前两个作者我熟悉,正是我们那时追捧的作者,后一个张爱玲,不知何许人也,书中也没有什么文字说明。虽然她的那篇文章在首页,但是我还是绕过了,先读了琼瑶的作品,然后是岑海伦作品,最后才读了张爱玲的作品。琼瑶和岑海伦在那本合订本中选得是她们的哪一部小书,我现在忘记了。但是我却深深的记住了我最后看的张爱玲的《金锁记》。
当初之所以绕过《金锁记》,先读的琼瑶和岑海伦的作品,第一的原因是我上面提到的,不知张爱玲是何许人也;还有一个原因重要的原因是在《金锁记》的开篇,有一副插图,一个艳俗的女人横斜在文章的开头,大有搔首弄姿之嫌。让人看着无比别扭。还没有阅读文字,就让人觉得其肤浅俗气。现在想来,估计那时候我看的那本书是盗版书,或是那个编辑文化水平本身有限,为吸引人的眼球有意为之。其实那时候,对于正版和盗版我们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要觉得好就行。那个编辑的粗俗之举,差一点让我错过张爱玲。
在看多了琼瑶文章里的痴男怨女自虐的畸形恋爱方式之后,《金锁记》给了我一个别样的天地。一章一章读过之后,七巧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深深纳罕,怎么这样的“深刻生动”!在我当时有限的文字说明力下,我只能用“深刻生动”四字来形容。怎么把人性写的那样的“深刻生动”!那样的直白,却不着任何痕迹。只让人觉得冷峻,洞悉世事。一股浓浓凉意渗透骨髓。让我不知何为人情世故的小小年纪,第一次接触到了“薄凉”,感受了“薄凉”,那种让人脊背发凉的薄凉。第一次想探究是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薄凉”。
于是我回头去找作者简介,但是什么也没有,只有张爱玲三字。“张爱玲”何许人也,我不知道。但是他的《金锁记》,她的七巧,已深深扎根我的记忆中。
在琼瑶痴缠自虐式的爱情故事沉湎久了,遇见张爱玲的七巧,原来世间的情还有这样一种形式。让你的脊背发凉,却不能言说。让你为她动容,却久久不能释怀!张爱玲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我整个初中阶段我就只读过她的这一部小说,再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却是在老师的口中。一次老师在解析鲁迅的《故乡》时,用一种嘲讽的语气说,鲁迅的本名叫周树人,另外他还有一个弟弟文章也写的很好,叫周作人。只是这周作人,叫作人,却不会作人,和胡兰成张爱玲一起做了文化汉奸。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由老师口中听到张爱玲这个人。哦,原来是这样的人!怪不得,这个名字讳莫如深。虽然好奇却不敢去问,因为本身偷看这样的小说就是不被允许的。何况老师提及时的那种不屑,我就更不敢去问了。那时候是八十年代,一切都在改革中……。
毕业之后,有段时间我喜欢浏览旧书摊,在旧书摊买得一本《唐山地方志》,读到一篇介绍张佩纶的文章,提及张爱玲。原来张爱玲有如此渊源的家世背景。怪不得我看的那本书里,没有提及她的只言片语。不过我对于她是文人汉奸的说法开始怀疑。那时候人们开始广泛接触到各类思想。
后来读《孽海花》,其中就有关张爱玲曾祖父和祖父的那段掌故。觉得李鸿章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尤其在看人和择婿方面,很有趣,也有点让人不可思议。想以李鸿章当时的权势,择一个门当户对的绝对不是什么问题。而他却偏偏选择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比女儿大十几岁的张佩纶。且张佩纶那时是革职之后,而且是丧偶,那么张爱玲的祖母其实是填房,这在当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而且书中李家小姐对于这桩婚姻是极为满意的,且对张佩纶赞誉有加并对张佩纶在中法战争中的逃跑给与开脱。但是作者似乎对李鸿章颇多赞誉,对张佩纶稍有微词。对于张佩纶的那支吏笔,毁多于赞,尤其对于那支吏笔的目的一语道破:为了升官。这让人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呵呵与其祖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后来,张爱玲的小说开始拍成影视剧,张爱玲这个名字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尤其是她显赫的家世背景更让人们津津乐道。而那时候我的生活被油盐酱醋包围,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什么琼瑶金庸,统统抛于脑后,至于张爱玲何许人,我已不再关心。书于我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消费,所以什么唐诗宋词,朦胧诗小说都成了云烟,统统抛之脑后,深陷于生活的烟火中。
而再读张爱玲的小说。是十几年前,我家买第一台电脑的时候。那时候电脑对于我们属于新鲜事物,什么都不会,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联网。从买电脑到安装都是由弟弟一手操办。
于是弟弟打电话问我说:“姐,你不联网,那我就给你下载安装一些游戏和小说吧!”
我说:好!”
“小说选张爱玲的可以吗”
电话这头的我,听到张爱玲三个字的时候楞了一下,停顿了几秒说:“好的”
电话那头响起弟弟狡黠的笑声:“我就知道你们七零后,读她的小说,呵呵!”
就这样我的第一台电脑库存里,除了一些小游戏,还有就是张爱玲的小说集。弟弟下载的很全面,除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之外,还有张爱玲的生平自传、张爱玲与友人的信笺,还有友人亲人回忆张爱玲的文章。这样我有机会对张爱玲有了最全面的认识。读过她写给朋友的信札和她的生平传记之后,我忽然明白了她为什么她描写的人物都入木三分,甚至有时候让你觉得她尖刻冷峻,脊背发凉。那时候我已经经历了世事的洗礼,对于生活颇多感同身受。
初知张爱玲是三十年前,那时我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不知何事是忧,何事为愁。
那时所说的“愁”,无非像辛弃疾所说“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懂得什么是“世事”,什么是“薄凉”。张爱玲的文章只觉的犀利冷峻,让人脊背发冷,令人不安。
而今我已是两鬓初白的中年人,虽不敢说尝百味,看千帆,却已知世事薄凉,人情冷暖。再读张爱玲的文章,许多事情忽然释然许多,透彻许多,心情也平和许多,那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薄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哦,原来如此”!
三月份,女儿因为肺炎住院,住院的第一天,我去医院附近的商场采购必需品。女儿忽然打电话来,让我给她买张爱玲的《海上花》,还说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她已看过,只是《海上花》没有看过。我有些诧异,不知道她何时喜爱上了张爱玲的小说。我以为像她这年龄是不应该喜爱张爱玲的文章的,看来母女俩的爱好相同啊,不禁莞儿。我不知道以她那少的可怜的单薄的阅历,怎么能理解张爱玲呢。不过细想想,我遇到张爱玲的时候,比她还小呢。
于是我将书买了回来,并没有分享我对张爱玲文章的感悟,只是向女儿普及了一下张爱玲生平,有些事情,还是让她自己慢慢感悟吧!
邂逅《金锁记》。邂逅《七巧》,邂逅张爱玲,这世间那么多的邂逅,唯有青春里这场邂逅最“薄凉”,虽则那日午后的阳光洒下来,是那么的温暖,却没有温暖到七巧,没有温暖到大洋彼岸孤独老去的张爱玲。而我却是确幸的。确幸那日我遇到了他们,而我被那日午后的暖阳包围。这世间就套用张爱玲最著名的那句话: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