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奇妙的邂逅(散文)
又是天气晴好的一天,大朵大朵的白云投影于广阔的草原和山坡,明暗交替,浓淡相宜,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图画。
孔玛药泉的标志赫然挺立,仿佛异军突起。我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但看起来确有几分威武。清晨的阳光已亮得有些刺眼,影子被拉得长长的。看着地上的大长腿,哈哈,今天又是长高的一天!
上了一趟厕所回来,稀里糊涂被喊着排队,以为是边防安检。这在西藏属于常规操作,几天来我已见惯不怪了。不料是参观奇林峡,我就这么鬼使神差地上了电瓶车。看看电瓶车上的旅客,才知道自己是真虎啊!别人都是棉服或抓绒搭冲锋衣,而我仍是短袖加风衣。这下完蛋了,温度是保不住了,只剩风度了。当地导游都穿着加绒小褂,我可真是个纯纯的另类。估计导游心理也嘀咕,这游客莫不是来自漠河吧?
电瓶车穿过广袤的土地,一眼便能望到远处的雪山。黄与白是这里的主色,黄的是土地,白的是雪山,心里涌出的是荒芜。听说山上有昨夜刚下的新雪,难怪有的山被雪包裹得这么严实。
寒风伴着稀零的雨星,我不由得裹了裹风衣。
奇林峡位于日喀则地区定结县,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交界处。这又是一处能震撼我的地方。这种自然风貌还是第一次见,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奇林峡是地面断裂后形成的一处大地裂痕。经万年冰川雪水冲刷切割,加上风蚀的作用,形成了外形奇特、形态各异的土林。顺着狭长的土壑望去,奇峰林立,蔚为壮观。伫立凝望,巍峨的古堡、粗拙的桥洞、沉思的智者、眺望的佳人、奔腾的猛兽、举戈的勇士……这些姿态各异的土林,在沉寂的裂谷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千百年来,它们驻守着,也变幻着;凝望着,也流动着。它们沉默,却也生动。
远方两座雪山并峙,山头皑皑白雪清晰可见。峡谷一侧,远远可望见一座平台,是天葬台。
据导游说,奇林峡有三奇:一是风蚀而成的土林形态各异;二是远处两座雪山海拔和纬度相差无几,但夏季一边积雪皑皑,一边绿植葱茏;三是每年八月下雪,待雪水融化汇入村庄,便会形成一片措(海)。说着,他用手指向前方,他说那白色的弯弯曲曲的小道并非道路,而是水流经过的地方。
说到天葬,他介绍了当地的丧葬习俗。丧葬方式有水葬、火葬和天葬。意外死亡者只能火葬,而天葬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它是村子里那些德高望重之人的殊荣。获此殊荣的人,在他们死后,子女会将死者用白布裹身,然后背到天葬台上,由天葬师完成天葬仪式。如此说来,水葬当是最常见的一种葬礼。想起途中经过河流时,看到水边的岩石上画着的梯子,导游说那就是天梯,是家里亲人为水葬者所画,希望他们能早日到达天堂。
在我们看来残忍的天葬,其实在当地是最高规制的丧葬仪式,是对死者生前功德的最大褒奖。他们相信轮回,所以他们会在此生多行善举;他们敬畏自然,所以他们会将自己交于自然。生命源于自然,最终归于自然。“鼓盆而歌”的庄子,在这里应该不会受到质疑吧!
奇林峡的观景台上放置着一架望远镜,可以环视周围的雪山,也可以俯视奇林峡。这是我在景区见过唯一可以正常工作的免费望远镜。透过望远镜,可以远眺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
出口处有家奶茶店,在等车的间隙,可以VR观赏奇林峡,戴上眼镜,我们便化身游戏中的探险者,在林中穿行,在谷底漫游。人就像一架带有自控装置的无人机,可以突破身体的局限,带来无限可能。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欣赏到肉眼难以捕捉到的风景,可以穿行在身体难以到达的地方,虽短暂,却真切。
奇林峡归来,车上沉寂一片。定结湿地在眼前缓缓铺开,但大伙儿都没了兴致。他们都昏昏欲睡,我却毫无倦意。
水草茂盛处镶嵌着亮晶晶的小水洼,一片一片的,像地毯上的小装饰。宽阔水域中映着天空的倒影,连绵的山与水中的倒影互相对视……大自然的美景像一帧帧漂亮的画,浑然天成。我割舍不下,生怕哪一次打盹错过了大自然曼妙的身姿。
就这样,他们睡着,我欣赏着、记录着。直到岩羊的突然出现,大家才又兴奋了起来。岩羊,真的不敢想,这个我只在《动物世界》里看到过的动物,就这么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眼帘。还是印象中那么灵活、轻巧,在石头间蹦蹦跳跳,它们是大地上舞动的音符。
“他来了,他来了!”正纳闷纪师傅口中的“他”是谁?车缓缓停了下来。几张黑黝黝的小脸贴在了车窗外。纪师傅拿出几包小零食,孩子们便争相去抢。期间他们还因分配不均,一个将另一个扇了耳光。纪师傅一面阻止劝架,一面允诺下次带可乐给他们,他们才住了手,我们才得以脱身。
纪师傅说,这次还不错,几包小零食就打发了。不料同行的内蒙姑娘说她也给了几包。纪师傅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可乐和饮料,看来这几个孩子也是常规操作。
看着他们黝黑稚嫩的脸,一时之间我竟不知如何评价,心中五味杂陈。是贫困,还是贪婪?是自发,还是有人教唆?小小年纪竟要冒如此危险,在这崎岖盘旋的山路上,各种车辆各样司机,谁能保证不出意外?为了那一点点口腹之欲,他们失去的又可能是什么?代价竟是如此惨痛!
传说中的108弯到了,纪师傅以娴熟的车技行山路如履平地。我是没有什么感觉,但车里的行李包和氧气罐横冲直撞,像是巧妇手中的织梭一般,一会儿“嗖”的一声过去,一会儿又“咣”的一声过来。开始时,大家还扶一扶拽一拽,后来干脆就任它去了。织吧,织吧,108弯,看你能织出个七彩锦绣来。
就这样,在咣咣铛铛的织布声中,我们绕完了盘旋的108弯。纪师傅问,有没有108道弯?大家恍然,怎么忘了数呢!
回望走过的山路,果如肠道一般蜿蜒。是啊,到底有没有108道呢?
可能别人的游记重在介绍景点,我主要想表达的是自己的体验,比较主观些。
感谢四海老师,每次都读得这么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