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雪花”少年(随笔)
二十四节气中这样描述小雪——小雪气寒天将雪,虹藏匿不见。
小雪到来前两天,十七岁的阿伟身着校服,背着书包,一个人落寞地看向四周光秃秃的树木和裸露的庄稼地,在路过大门口的摄像头时,他甚至都没有抬头看一眼,就那样孤零零地走进了那个冰冷的家。瘦弱单薄的身影令人揪心,让人心疼。而这样的日子,他已经一个人过了四年,这段影像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记忆。
事情起源于四年前的一纸判决书。阿伟的父亲嗜赌成性,好吃懒做,还动不动家暴老婆孩子。一场离婚官司打了整整五年,但因为孩子的抚养权归属问题,迟迟不能结案。阿伟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母亲深知他们父亲的为人,一直在争取三个孩子的抚养权,但穷乡僻壤之地的固有观念,把儿子的抚养权交给母亲,就意味着男方家要断子绝孙,所以阿伟的父亲死咬住阿伟的抚养权不松口,说除非把儿子判给他,要不然就不离婚。常年遭受精神和身体双重折磨的阿伟母亲,为了早日从魔爪中解脱,也为了两个女儿不再遭受父亲的辱骂和毒打,忍痛答应放弃阿伟的抚养权,但为了让阿伟的生活能有保障,最后选择净身出户。
一直靠阿伟母亲一个人维持的家,在他母亲走后很快就捉襟见肘。由于阿伟的父亲常年沉迷于赌博,阿伟的爷爷奶奶也早就和他们断绝了来往,即便是阿伟的父亲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只留下阿伟一个人在家,阿伟的爷爷奶奶也选择了不闻不问。
父亲刚外出打工的那一年,还时不时打电话回来,承诺等挣够了钱就把阿伟接过去,阿伟也一直心存希望。
母亲孤身一人带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不得已在外兼职好几份零工,日子过得紧巴不说,时间也是排得满满当当。因为和阿伟的时间不同频,偶尔在逢年过节时和阿伟联系一下。
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阿伟的性格极其胆小懦弱。即便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但亲情的极度缺乏和家庭温暖的断崖式缺失,让阿伟成了班里最内向的孩子。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认为妈妈是正确的,我必须改变自己。在演讲时我缺乏勇气,这与我平时的努力是一样的。我下定决心不再害怕,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第二天他又继续写道,“我心里还是有些害怕,但是我想到老师和我的妈妈,我不害怕了,我开口大声演讲,声音比平时还要响亮。没一会儿,我完成了我的演讲,老师和同学给了我鼓励,我感到非常高兴。”
阿伟一个人在黑漆漆的夜里写下这些文字,没人在乎他的恐惧,没人分享他的喜悦,他用自己的方式自渡,被迫在鲜活的年纪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无人理会的啜泣声,无人拭去的泪痕。长达四年孤苦无依的煎熬,成为这个少年默默沉受的伤痛。
每天回到家的开门声过后,四周便再也没有任何声响。阿伟走进空荡荡的屋子,连时间似乎都在这一刻凝固。他放下书包,无力地坐在沙发上,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那里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笑容灿烂,如今却成了最讽刺的装饰。
每当夜幕降临,阿伟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开始写作业。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是他唯一能感觉到的陪伴。每每窗外的月光诡异地探进脑袋,映照出的也只有他紧锁的眉头和焦虑的眼神。
每天早晨,阿伟一如既往机械地起床、洗漱、自己做早餐,然后背上书包出门上学。一路上所有人都行色匆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而阿伟却感觉自己像是身处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学校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似乎都与他无关,他只是默默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然后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夜深人静的时候,阿伟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起妈妈温柔的笑容,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起妈妈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起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景。但现在,这一切都已经远去,只留下他一个人面对这无尽的寂静和黑暗。
自打父母离婚以来,他的生活便变得支离破碎,每一天都像是在与一个无形的敌人抗争。学业的压力、无处可逃的孤独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的身心紧紧地束缚,令他感到窒息和惶恐。
母亲刚走的那年,阿伟才十三岁。每当夜晚来临,阿伟就害怕得难以入睡,妈妈为此专门委托人在大门口装了摄像头,告诉阿伟妈妈一直在守护着他,叫他不要害怕。阿伟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最懂事,最体贴母亲的一个。他知道妈妈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外打工过得有多么艰难,所以他几乎不给妈妈诉苦,也很少给妈妈打视频,他担心妈妈看到他的样子会心疼。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试图以此驱赶内心的恐惧和寂寞。
功夫不负有心人,阿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在今年的期中考试中又取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五的优异成绩。
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阿伟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十一月二十号阿伟以身体不适为由向班主任请假,班主任看他的状态的确很差,于是准假一天。阿伟在家里待了一天,没有出门,没有吃饭,状态降到冰点。二十一号下午给班主任发信息,“对不起老师,我不回学校了。谢谢老师,我只是单纯有点累了,我走了,有缘再见。”在老师的追问下,他又回了一句,“想去我们这里后山玩一下,不聊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没有给他的父母和姐妹留下只言片语。
十二月十号,阿伟的母亲将阿伟在监控中留下的最后一段影像发布到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唏嘘和同情。今天又刷到由阿伟的奖状,照片,阿伟父亲抖音主页的截图以及他母亲哭泣的视频剪辑而成的合集。几天内反复刷到这条消息,我的内心是难过的,但是通过这条消息引发的思考,却更加令人揪心:
首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是不是极具讽刺性?孩子的父亲既没有能力养孩子,也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仅仅为了所谓的“不断子绝孙”,尽然可以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
其次,孩子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母亲反复把这些信息发到网上,是可以以此缓解她的痛苦,还是能给孩子讨回一个公道?孩子活着的时候无人问津,现在离开人世了,似乎全网都在“关心”他,可这样的“关心”,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甚至有网友的留言对逝者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难道这真是阿伟妈妈愿意看到的吗?
更过分的,竟然有很多黑心博主想方设法蹭这条消息的热度,为自己推流。真是无耻至极!可恶至极!
最让我痛心的是,最该引起关注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人在评论区提及,更无人过问。
到底还要出现多少个“阿伟”,民众才能觉醒,国家才会重视?
据《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的调查数据,我国平均每年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其中,抑郁症是青少年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也是导致青少年早早结束生命的首要原因。患抑郁症的人70%都有过自杀的想法,最终因病去世的也占到15%。
据北京医科大学儿童发展中心2024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居世界第一,每分钟就有两个孩子死于自杀,八个自杀未遂。这是一组多么令人惊悚又心痛的数据?
抑郁症患者内心的压力来自于哪里?自身?家庭?还是社会?恐怕谁都难逃其责!
如何让我们的青年一代健康茁壮地成长,难道不应该是家庭和社会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难题吗?
我改写不了阿伟的故事,但我希望再也不要出现更多的“阿伟”。
我相信,阿伟一定是凝固成了雪花,在天地间自由地飘洒。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千雪花一定会被暖阳融化,助万物生长发芽!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