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乡愁记忆(散文)

精品 【东篱】乡愁记忆(散文)


作者:森林大地 布衣,13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6发表时间:2024-12-20 05:28:26
摘要:从小离开家乡,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了就成了家乡。家乡的人和事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脑海里时常会涌现,今天,也就把一些事记录下来了。

久没回老家了,也许是人老了的原故,最近时常在梦里游,很早以前家乡中的一些人和事,都浮现出来。打小就离开家乡,尔后在外成家立业。父母在,逢年过节都会回家看看,父母离开了人世后,回家就选择了减法,次数一次被一次减掉,回家的欲望也慢慢淡了下来。偶尔清明时节回老家一次,忽忆当年高堂在,总流着一股辛酸的眼泪,抬望老宅,空空荡荡,灰尘覆盖着窗台、镜框、方桌,见到的是无名杂草侵屋前,残门锈锁久不开,怀念的是父母在的家庭快乐,回不去的是流逝的岁月,此时此刻,屋里屋外无不心酸。
  
   一
   我的家乡没有江南水乡的富有魅力,风景也不是好诗如画,但很古朴、自然,有着应有的农村风味。虽然依禾河傍山丘,而来自天然的水资源还是匮乏,原先厨房用的柴火、茅草,还得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山上砍回家。我家乡茅坪村是个自然村,它与永新县石桥镇的长溪村隔河相望,路通拿溪上省道公路可下吉安、南昌,毗邻溶江,合并栗溪、对江等自然村为茅坪行政村,地属永新县高桥楼镇。茅坪村分栗上、老居、刘家,大约有二百多户人家,主要有眭、刘两大姓氏。从开基到现在,人们习惯把老居、刘家称为茅坪,我的老家就是茅坪老居村,老居与栗上为眭姓。
   我的老家是个很普通的村庄,民风淳朴,农作物丰富,村子四周被池塘围绕着。据传,原始的茅坪村原是一片开阔的茅草地,原始树林茂盛。有一条长长的小溪连到下游的车田背村,永新县眭姓的开基祖九诚公居住此地。九诚公,字凤仪,祖籍为江苏丹阳人,南宋宝庆元年举人,时任湖南茶陵知州。因为官清廉,政绩颇佳,淳佑四年,奉旨赴江西瑞州任知府,因舟过永新拿陂,撞上礁石把小舟撞坏,干脆就留在拿陂车田背立宅家焉,繁衍生息,生有名曰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共五子。九诚公家饲养了一群鹅,其中有两只鹅,从禽栏中出来就爬进这条小溪,用它长长尖尖的嘴巴在泥水杂草中寻找食物。逆流而上不知不觉就到茅坪地界,按现推测约有五公里路程,早出晚归,日复一日。也许是天意吧,九诚公见后就把家二儿子念二安排在此立业,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因此,就有了茅坪老居村眭姓诞生,村庄的自然风貌也随着岁月不断改变。
   村庄得名“茅坪”,也许是缘于当时的地理原貌吧,茅草葳蕤坪地。据传还有这层意思,因村庄四周围着多口自然的池塘,村庄占居位置中间,犹如水中的盆,盆与坪为谐音,所以取名“茅坪”也恰如其分了。
   我小时候就知道家乡时常闹天旱,所以在农作种植方面顺天择地而为,于是干作物特别多,如花生、芝麻、六豆、黄豆、番薯、萝卜等耐旱农作物,以前还种有少量的小麦、棉花、黍子。池塘也得到充分利用,除了养鱼,还用于水稻田的灌溉。每到阳春三月就会看见鱼群在池塘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到年底,各家各户都能分上鱼过年,每到炎夏或酷署遇上干旱,每口池塘都打开涵洞把水流进稻田。我认为这一口口的池塘是祖辈们追求生存的法宝。
   家乡的花生、芝麻我爱吃,炒熟的花生、芝麻特别香,最好吃的还是芝麻饴糖。每年中秋节,每家每户做会做芝麻饴糖,先把晒干的芝麻洗净后沥干水,就放在铁锅里慢慢炒熟,待熟透溢出焦香就出锅冷却,然后,把预先买好的饴糖放入锅里融化,再倒入芝麻搅拌均匀,随后铲出倒在平面的器具,凉了用刀具划成一小块一小块就可吃了,香味,脆甜,可口,真是妙不可言。
  
   二
   写乡愁请不要忘了把父母写进去,描写家乡一定要描绘家乡的山与水。禾河,是家乡的母亲河,喝禾水长大,从小在河里游泳,我最为记忆犹新的就是这条河。禾河自西向东蜿蜒而下,高桥楼镇是禾水流过永新县的最后一个乡镇,而茅坪是禾水流过高桥楼镇的上游。
   小时候,禾河水清澈、干净,肉眼能看见河底鲜绿绿的丝草在飘荡,每当暑假,都会结伴下河去拔丝草作饲料,煮熟了的水草,猪可喜欢吃了。每当冬季,水井水源不足,各家各户都会挑着木水桶去河里挑水喝,水储存在大瓦缸里能用上几天。冬天,河边寒风凛冽,一片萧静、寂然,站在河岸,只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河水跑久了也发热,不信,你看河中央冒着热气哩。
   河边空旷,杂草丛生,当风刮来,两岸的芦苇摇曵着纤纤细姿。少时常在河边看见大木船、木排顺水而过,也偶有逆水而上的船只与木排,载满货物的船只与原木材料的木排必须是拉纤而上。河风扯满了船只的白帆,也把船工的号子拉得很长。船只、木排是我小时候的事了,以后渐渐就没有了踪影,到现在木排也早已消失。小时候的我就犹如一条小船,载满了玩具与糖果,也装满了无忧无虑,更装满了幸福与快乐,河水也满载着斑斓的记忆伸向远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荀子‌的一句名言。老子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和的,利万物而不争。但,恼怒的水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嘶吼与狂奔让人恐惧。居住在河边的居民最怕“端午水”,每逢端午时节,下雨量大河水暴涨,或大或小要发一到二次洪水。记得公元一九八二年端午节前,禾水河破历史发了一场大洪水,禾河两岸洪水泛滥,两岸居民受灾较为严重,茅坪村受灾也是颇大的,村庄许多房屋倒塌,其中有我家房子。
   记得洪水那年,父亲已离休在家颐养,身为中共党员的他,已离休而身体也欠佳,但党员的本色仍然在,父亲主动协助生产队和大队干部,带领群众抗洪救灾,生产自救,让各家各户尽快度过难关。
  
   三
   小时候贪玩是天性,尤其是我们男孩子。春天“打纸包”、“跳房子”,夏天爬树、玩水、抓蝈蝈,秋天踢鸡毛毽子、“打水枪”、滚圈圈”,冬天玩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打陀螺,每逢天寒地冻,池塘都结冰了,也会在冻冰上滑行。每当下午放学了,我们男孩子结伴出发,各牵各家的黄牛上丘陵山岗,让自家的黄牛自由地在山坡上嚼草,而我们下水塘去游泳,打水仗。反正吧,各地有各地的玩法,各人有各人的童趣。男孩子打架也常有的事,惹了事让父母知道,惹的事情小则在餐桌上受父母教训几句,惹的事情大难免会受父亲的皮带或小竹杆抽打一阵。
   从小就在水边长大,水性好算是男生的专利。小时候虽玩法很多,我认为最有趣的还是下水摸鱼这件事。家乡池塘多,池塘宽,水又深淤泥又厚,鲫鱼爱藏在又厚又软的淤泥中。到了暑假,邀上几个伙伴,隔三岔五就会下水塘去摸鱼、摸田螺、摸河蚌。头顶着一个小木盆下水,然后推着小木盆向水塘中央游去,小木盆在水上漂,人钻入池塘底下,双手在淤泥里不停地乱摸,双手一合鲫鱼就抓着了,把鲫鱼放在盆中,又一头潜入水中去摸,一次每人能摸上十几条。池塘里田螺、河蚌也多,这是因为淤泥又厚又肥的原故吧。据资料记载,鲫鱼,是一种鲤科鲫属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各大流域和湖泊。鲫鱼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青椒炒鲫鱼,河蚌烧汤,味道辣、鲜、甜,吃起来真带劲。岁月匆匆,几十年过去,再品尝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四
   茅坪小学设在栗上,从茅坪老居去栗上有一段路程,去上学必须走一条田间小路,严格来说应该叫径吧。泥巴路遇上下雨天,路面全是淤泥,一不小心,人滑倒连鞋子也拉不出来。晴天,太阳把路面晒干了,留下的是人与耕牛的脚印,坑坑洼洼。路中段要经过叫“雨雾农”的一片农田,祖辈们有一句俗语,称读书成绩不好,老是留级,不能正常上升年级读书的孩子,嘲笑该孩子“你走破这条雨雾农”。读书改变命运,路难行,书还是要读,读完小学后,这条路我也走了五年。不过这条路也见证了村庄的变化和农村的发展,从淤泥变成了沙子路,沙子路又扩宽成水泥路,水泥路面又加厚加固,如今路上空架起了高架,有高速公路通过。
   今天,坐在高楼宽敞明亮的,有电灯、风扇,甚至有空调的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决不会想到我小时候读书的教室是在天主教堂里。茅坪栗上村的天主堂是何时何人何事所建,我也没有认真去考证。我知道的是,教堂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中间有院子,大门两边有厨房还有房间,天主堂是天主教的主要建筑,也是天主教教徒们的重要活动场所。天主堂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人跑了,这就成了住宅和学堂。天主堂如今已经倒塌,只是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
   后来,由于房产有争执,加之教堂容不下读书的孩子,学校搬进了新建的学校。说学校是新建的,不过教室也是半青砖半土坯结构,室内室外地面只是硬化的泥土,窗户没有窗门,到了冬天就用浆糊把报纸或白纸糊上,反正,学习条件极其简陋吧。
   离开家乡后,茅坪小学又选址重建了学校,学校建得比原先气派多了,教室为二层的砖木水泥结构,教室宽敞,窗户明亮,有院子还有操场。但是,随着不断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家长大都选择让孩子进城读书了,前几年回老家经过学校,学校铁栏门紧锁,再也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了,真是可惜。
   梦境里,让我又回到了故乡原先的那片土地,仿佛让我陶醉在金黄的稻穗田园,奔流不息的禾水似乎也在向我诉说着思念。是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明月永远藏在自己的心里,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曾经,家乡的池塘清澈见底,鱼儿成群,鸭子在池塘里嬉戏,大姐嫂子们在码头上洗衣。如今,池塘填的填,废弃的废弃,新建的楼房遮盖或占据了池塘的位置,剩下的池塘淤泥堵塞藻草覆盖,池塘里的水污染严重,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这让我难免有了忧虑。在乡亲们居住条件得以改善,物资比较丰足,生活较富裕的今天,这是极不对称的。
   乡愁,一旦成为记忆,我们只有一遍遍地回味了。乡愁,这样离开了故乡才有乡愁,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精神财富。不过,我宁愿没有,不愿被乡愁一再折磨着。却又必须有,看看周围的朋友同事,动不动说起故乡,如果我没有这份乡愁,太空虚乏味了,怎么能享受说乡愁的滋味呢。
  

共 39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梦里游现早年家乡的人和事”为开篇,讲述了父母逝去,作家再回到家乡时,看到老屋破败,物是人非,哀伤涌起,真情流露,引发读者的共鸣,情不自禁的跟着作者的脚步,去一睹那片被作者魂牵梦萦的土地。作者的家乡茅坪村,是依山傍水、古朴自然的小山村,它的生息繁衍还有着一个传说,九诚公因奉旨赴任时,所乘之舟被礁石撞坏,就在此车田立宅,后受大鹅觅食指引,他的二儿子在茅坪村安家立业,开枝散叶,才有了今日的茅坪村。家乡易干旱,农作物种类多但大多是顺天择地而为,干旱时打开池塘的涵洞可把水引进稻田,池塘成了祖辈们生存的法宝。家乡的花生、芝麻、芝麻饴糖都是作者爱吃的美味。禾河是家乡的母亲河,承载着斑斓的记忆伸向远方,夏天与伙伴们结伴拔丝草喂猪、游泳、打水仗、下水摸鱼,冬季井水不足时,就会到河里去挑水。水有柔和的一面,也有嘶吼的时候,河水上涨,洪灾泛滥,父亲作为党员协助抗震救灾。茅坪小学那条两务农的路,从淤泥变成了沙子路,架起的高架桥,见证了村庄的变化和农村的发展。文章将家乡的前世今生,人文景观、发展变化如纪录片一幕幕呈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令人动容,展现作者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美文佳作,欢迎围攻品读!【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1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2-20 05:36:57
  文章将家乡的前世今生,人文景观、发展变化如纪录片一幕幕呈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令人动容,展现作者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美文佳作,拜读学习,祝老师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2-20 10:47:08
  感谢老师的编辑及点评!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2-20 10:22:47
  老师笔下的那些地方,我曾经都路过,依稀记得样子,读着老师的文,我努力回忆着,巴望在某一点对接或重叠着。我看过“对江”由浮桥蜕变成钢筋水泥的大桥。茅坪小学由破败变成窗明几净现代化的好学校,可惜没两年没了生源,只好撤消。遗憾了!读着老师的文,亲切!遥握问候森林老师,谨祝冬暖精彩纷呈!
回复2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2-20 10:49:14
  感谢老师的阅读及点评,不曾想到在江山文学遇见半个老乡,祝老师工作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0 11:23:07
  每个人的乡愁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乡愁记忆都不同。正是这样的特别,文章忆乡愁,多少篇都嫌少。作者的乡愁散文,呈现出一幅幅乡土生活画面,带着浓厚的情感,热爱,惋惜,感叹,都是给乡愁最好的词汇。怀才抱器拜读,问候森林老师冬祺!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2-20 13:54:41
  感谢老师的阅读及点评,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祝老师身体安康!生活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2-20 13:54:46
  感谢老师的阅读及点评,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祝老师身体安康!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0 12:54:43
  不去重复自己的痛苦。故乡永远都在心中,文章的思乡清切感,让人感动。离愁的美丽就在于此,才有美丽的文字!拜读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2-20 13:56:58
  感谢老师百忙之中阅读拙文及点评,遥祝冬祺!谢谢!
5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2-20 15:13:26
  这篇散文以梦开篇,讲述家乡茅坪村的过往与今夕。从传说到物产,从童年回忆到发展变化,作者深情流露,功底深厚。让我们随其文字,感受那片土地的魅力,领略真挚乡情,令人触动且深思。问候森林老师,祝你工作顺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5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12-20 16:48:57
  感谢老师的阅读及美赞,祝您工作生活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