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故乡的胸怀(散文)

精品 【晓荷.奖】故乡的胸怀(散文)


作者:赵声仁 秀才,28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6发表时间:2024-12-23 16:58:34
摘要:我的故乡地处城乡结合部,车站、机场等公共设施的中心。原来隶属县区,后划归高新区。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她要为城市做出牺牲,而不能获取相应福利,但父老乡亲们对此表现出了宽阔的胸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年,我们村东头突然搭起了一顶帆布帐棚。几名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壮年汉子,住进了帐棚。他们提着测量仪,在我们村东的土地上前后左右地移动着。他们的面部,闪着古铜色的光,胳膊上凸显着一块块肌肉疙瘩。
   “村东头修铁路了,往东北去的铁路要从咱们村通过了!”我们小孩子晃着手,奔走相告,如同演大戏的进了村庄。我心里想象着,不会有更多的日子,我就可以不出村庄,看到长龙般的火车,由北京转道天津,开进唐山,路过我们村,隆隆地向东北方向奔驰而去。电影《铁道卫士》《铁道游击队》火车奔跑的景象,将在我们村东真实地再现。那将是何等壮观,何等威武!那将激发我多少遥远而空蒙的想象。
   帐棚增多了。壮汉增多了。也有汽车、铲车、挖沟机开过来。铁路工人们筑土台,铺石子,垫枕木,搭铁轨,一片繁忙。我村一片黑褐色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修筑现代铁路的奇特景观;麦浪滚滚、果蔬飘香的田园风光,增加了两条通向远方的现代化铁轨。从此,二三十节的绿皮客车,七八十节的黑皮货车,昼夜往来,交错穿行。关内关外旅客出行更加便捷,大东北的木材、粮食成车皮地运进关内,关内的日用品、建筑材料、工业原材料源源不断运往东三省。共和国一日千里的建设,因为这条铁路的建成,如虎添翼。也是从此,这里的一百多亩土地,结束了世代耕牛拉犁、老农扶耠的历史,村里几百年延续未变的土地版图,发生了变化,每年少打粮食十多万斤。那时,正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关键时期,各村都争先恐后地向国家交售公粮。还是从此,村民们从东面出村不方便了。原来是一马平川,村东出口四五个,土地的任何地方,也可直达村外。修成铁路后,只从铁轨下边开通了下两个钻洞,供村里人进出,而且高度和宽度,都受到很大限制。拉玉米秸、麦秸的马车,稍高稍宽,就过不来了。
   但村民们没有半句怨言。他们看着一列列火车,从自己村庄的土地上风驰电掣般地通过,脸上洋溢出如同获得丰收一样的笑容。他们或许从火车轮轴的飞速旋转中,听到了四个现代化的号角,或许在白云一样飘荡的烟气中,看到了南国北疆的劳动者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
   这就是冀东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这就是我的朴实的父老乡亲。这个村庄,明朝初期建村,六百年历史,目前五百多户,近二千人口。
   她所处的位置,先天地决定了她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要有甘于吃苦、乐于吃亏、愿意奉献的格局,就像奶牛一样,吃草挤奶。她在丰润县的东南部,距离县城三十六华里;她在唐山的西北部,距离市里二十五华里。历史,在她的村东头,也就是修建铁路的地方,好像划了一道贫富线。她属于县区,她的东面、南面,属于唐山郊区。这样的区别,在计划经济时期,在三大差别还非常明显的时期,决定着种植品种的选择,决定着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定位,决定着收入的多少。县区,是国家的粮食生产基地,必须以玉米、小麦、红薯等大田作物为主,不许种植经济作物,适当种些蔬菜,也只是维持自己的需求,不能售卖。每年秋后,赶着马车,将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村民们以为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那时的口号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而那时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剩下的那部分,远远不能满足社员的口粮。而郊区,是为唐山市民服务的,他们是菜农,是果农,他们的土地,可以大面积的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用以供应市民。这比粮食的价格要高出几倍。相隔一公里,郊区各村的分值是两块、三块,有的高达五块,县区各村的分值,不过五角六角,最好的年景,也不过七角八角,选择出最能经营的生产队长,分值也不会超过一块钱。
   好出的山海关,难进的夏屋庄。是我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一是说,我们村地势低洼,土地粘性大,每年雨季,道路泥泞,人、车很难进出;二是说,村民们,缺粮少柴,日子拮据,很少有姑娘嫁进这村,亲朋自然也少。只有一路之隔的郊区,他们穿的衣服,要比我们整齐得多;他们餐桌,总能看到鱼肉;连他们的头发,都比我们光亮。我们村的姑娘,我们西边、北边村庄的姑娘,都孔雀东南飞,纷纷嫁到郊区,为人家生儿育女。我们村有五条大街,每条街,都有成群的光棍。有的一家哥四五个,没有一个说上媳妇。两个老人,拿着四根筷子,和几个光棍儿子,围拢在一桌喝粥,是常见的光景。
   但我的父老乡亲们,似乎习惯了这种状态,似乎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点也没有因此影响在自己的土地上快乐地耕耘。虽然偶尔也有人埋怨几句,但他们仍顽强地坚守在这个村庄里,精心地种植着每一寸土地,收拾着每一颗庄稼。他们心里总有一种梦,就是“面包会有的”,吃穿富足的日子,一定会在勤劳的双手中到来。
   最朴实的愿望,往往也是最现实、最易实现的。时代的车轮,把我的故乡送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土地承包的政策,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父老乡亲的心田,也滋润了故乡黑褐色的土地。勤劳的双手、几代人汇集起来的种植智慧,与这块肥沃的土地结合起来,立即转化成大把的钞票,转化成美好的日子。县区、郊区的差别转瞬消失,在姑娘们的眼中,郊区和县区的风景没有两样了,距离也平等了。我们村原来的光棍们,开天辟地尝到了扬眉吐气的味道。好事连连。为了满足唐山市这座工业城市的发展,原丰润县老庄子镇的几十个自然村,被划归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夏屋村,当然名在其中。而在这之前,唐山环路早已修通,西外环正好从夏屋村东头通过,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那条铁路并行。这如同一条金色的绳子,把我们村和唐山市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但新的差别,又在不知不觉产生了。古老的夏屋庄,为唐山市的发展,为京津冀经济圈的形成,注定要做出新的贡献;乡亲们,注定要做出新的牺牲,展示出更广阔的胸怀。2009年,空军唐山机场军民合用改建工程正式启动。原有空军机场,也叫大官庄机场,在夏屋东南方向,相距两公里。改建后的三女河军民合用机场,在夏屋庄西面偏南,相距不过十公里。这样的方位和距离,决定的了机场的某些辅助设施要建设在夏屋庄。于是,一座大库,在夏屋庄西侧建成;于是,一条专用铁路线,在夏屋庄北东西贯通。世世代代耕种的几十亩良田,又永远失去了种植功能。没费工作人员多少口舌,涉及承包土地的十几个家庭,就全部顺利画押通过。国家优先,国防优先,在他们心中是牢固树立了的,他们最大的格局,是知道哪头轻重。何况,政府是给予适当补贴的。
   但这只是序幕。国家高铁里程的快速延伸,京津冀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使夏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了铁路的中转枢纽。随着高铁唐山站的西移,几年间,从南方开往东北方向的高铁,在夏屋庄的上空划出一道南北方向的直线。接着,京唐高速铁路连接线,又在夏屋庄的上空划出几道彩虹。地面设施、办事机关,同时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四处叠起。巨大的椭圆型的支撑高速铁路的水泥桥墩,矗立在村庄四处,有一百多户人家,离开几辈人居住过的老宅,转移到新的宅地建房。村里的土地被切割成各种小块,上空数条高铁纵横交织。现代化的运输,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腾飞,同样,也革新了我的父老乡亲们的认知。他们昂首欣赏着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动车在村子空中飞驰而过,带出一阵阵沙沙的风声;他们在已被铁路征用,不许打井和建房,但不完全限制绿化的桥墩下边,重新开垦出小片土地,种植果树、种植蔬菜;村委会在施工后不能再恢复土地功能的地界,建起了小型广场,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子,供村里乡亲们健身、娱乐,大妈们,和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大妈舞;有的老人,干脆在每天清晨,围绕高速铁路下边蹓弯散步,边观看来往的列车,猜想着它们要去的地方。
   房地产热,牵动了千家万户。更成了作为城乡结合部、后来划归高新区的夏屋庄的持续不断的热门话题。唐山西北部二十三平方公里的区域,被规划为凤凰新城,为唐山新市区,是唐山重点发展区域。光居住用地,就是九千亩。那条环路的东面,也即原来郊区的几个村庄,陆续被房产开发商相中,启动了平改程序。平改后的原郊区村民,得到了丰厚的补偿,分得了二三套甚至四五套住房,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元户,甚至千万元户。夏屋庄,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东临二环,西与唐丰快速毗邻,南距火车站十几公里,是绝好的房产开发地域。但开发商来后,都摇头而回。原因很简单:这么多高铁,包围着村庄,有污染,有辐射,有噪音,开发后,不会有人来此购房。
   因为高速铁路的林立,夏屋庄与平改绝缘了,村民们与住进高楼大厦告别了,与分得几套住房或得到一二百万补偿而一夜暴富的机会擦肩而过,而且永远没有逆转的机会。多少乡亲们也曾在私下计算,凭自家的宅院,现有的房产,按照国家政策,平改后可以获得多少补偿。但随着一条条高铁的建设,这种盼望都化作了水中月、镜中花。
   周边已经平改的村民,见到夏屋的村民,不无炫耀地问起:“有信了吗,村里什么时候平改?”
   夏屋的村民,此时表现出异常的平静:“顺其自然,怎么都是活着!”
   是啊,看着周围,原来古老的土房,陆续被现代的高楼取代,祖辈蜗居在平房里的人们,瞬间搬进高楼大厦。夏屋的村民何尝不动心,何尝不羡慕?但面对现实,他们的心里非常平和,又一次表现出大度。占地,政府给了补贴;为了防止污染,铁路部门在铁路上安装了防辐射玻璃墙;为了防止噪音,铁路为村里各户,安装了双层窗户;还为村里修了道路。曾经的挨饿受冻,都熬过来了。现在吃穿富足,安居乐业,已是生在福中,除此,还有什么奢求?他们奉承的理念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们善于纵向比较,而不愿意横向攀比。计划经济时期是这样,市场经济时期,他们仍然是这样。他们已经习惯了多吃些苦,习惯了多奉献。这是故乡人永远的生存之道。
   他们有的去市里打工,有的在余下的土地上种姜、种小麦、种玉米、种各种蔬菜,日子过得殷实、快乐。他们的脸上每天都是灿烂的笑容。这就是我的故老乡亲们的胸怀,一种牺牲自己、造福他人、贡献祖国的崇高的境界。
  

共 39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时代的浪潮中,故乡犹如一艘沉稳的巨轮,虽历经风雨波折,却始终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姿态,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的重任,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仰的崇高境界。感谢赐稿晓荷这篇饱含深情、充满故事与力量的佳作,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冀东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去见证它在岁月长河中的起伏变迁,感受故乡人民质朴善良、默默奉献的伟大情怀。文章开篇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村东头修铁路的场景拉开序幕,详细描述了铁路建设带来的种种变化,从铁路工人忙碌的身影、土地版图的改变,到交通便利促进经济交流以及村民出行不便等多方面影响,生动地展现了村庄在时代变革初期的新貌与挑战。村民们面对土地减少、出村不便等情况却毫无怨言,反而从火车的穿梭中看到希望与未来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他们朴实、乐观且具有大局观的形象,体现出他们对国家建设的默默支持与奉献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村庄在时代浪潮中迈出的坚定步伐以及村民们如海般宽广的胸怀。接着,文章回溯村庄的历史背景,通过与周边郊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对比,如种植品种受限、收入差距明显、姑娘外嫁导致光棍众多等情况的叙述,进一步凸显出村庄曾经的困境与艰难,然而村民们依旧坚守土地、心怀希望的态度,更显其坚韧不拔。这种困境与坚守的描写,为后文村庄在时代发展中的转变与奉献埋下了伏笔,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故乡人民的性格特点与生存状态,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着时代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给村庄带来了转机,村民们凭借勤劳与智慧迎来了好日子,县区与郊区的差别逐渐消失,光棍们也扬眉吐气,村庄还因区域规划受益,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这一系列变化展现了时代发展给村庄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让我们看到故乡人民在困境中坚守后的收获与喜悦,他们的勤劳与乐观得到了回报,村庄也在时代的轨道上逐渐走向繁荣。然而,新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新的牺牲与奉献。空军机场改建工程和高铁建设项目相继在村庄落地,涉及土地征用、村民搬迁等诸多事宜,村民们却毫不犹豫地积极配合,“国家优先,国防优先” 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以大局为重,再次展现出极高的觉悟与宽广胸怀。尽管因高铁林立村庄失去了平改机会,与周边村民一夜暴富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们依然保持平静与大度,这种心态的转变与坚守,彰显了故乡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和生存智慧,他们不攀比、不抱怨,满足于现有的富足生活,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幸福,这种境界令人动容。文章结尾处对故乡人民胸怀的总结升华,将他们的奉献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牺牲自己、造福他人、贡献祖国的崇高境界,不仅是村庄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体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故乡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伟大精神力量,也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深深敬意与热爱之情,以及对那些默默奉献、坚守家园人们的由衷钦佩。这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巧妙地将村庄的历史变迁、发展故事以及故乡人民的情感与胸怀融合在一起,行文流畅自然,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层次,极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沉浸在那充满故事与情怀的村庄岁月中,引发强烈的共鸣,仿佛亲身经历了故乡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跌宕,感受到了故乡人民那如大地般深沉、如海洋般宽广的胸怀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4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23 17:00:33
  这篇文章恰似一首深情吟唱故乡的赞歌,用质朴且饱含深情的文字,奏响了从村庄发展变迁到故乡人民奉献、从历史困境到现代胸怀、从默默坚守到崇高境界的动人旋律。对故乡细节、人物情感变化以及时代影响的描写细致入微,情感真挚淳朴,读来如临其境,仿佛能触摸到故乡那深厚的底蕴与伟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篇触动心灵的佳作。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23 17:00:54
  《故乡的胸怀》行文流畅自然,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层次。作者巧妙地以故乡村庄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串联起铁路修建、历史对比、土地政策变化、机场高铁建设以及村民心态转变等诸多内容,全方位展现了故乡独特的历史风貌、发展轨迹、人民的淳朴情怀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展现出的崇高奉献精神,极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平凡乡村背后承载的不平凡故事与伟大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2-24 17:59:32
  赵老师把七十年代故乡的风貌写的淋漓尽致!好文,点赞拜读了。
4 楼        文友:何叶        2024-12-24 21:13:30
  恭喜精品!平安夜快乐!
何叶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8 10:12:59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