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风雨陶渊明祠堂(散文) ——行走九江山水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祠堂静静躺在九江市柴桑区(原九江县)郊外山谷之中,三面环山,一条泛白的水泥路缘山脚延伸到祠堂,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隐现在山凹里,亭廊飞檐,绿树翠竹,四周冷清落寞,静穆得只闻远山布谷鸟清晰回荡幽谷。陶渊明祠堂没有人观光旅游,也无人问津,后来配套在烈士陵园四周修建了陶渊明公园。山中松涛阵阵,而祠堂飘泊在山谷,沐风淋雨,青砖黛瓦,朱颜斑驳。在官本位仕途经济的现代社会,陶渊明早已经被世人所遗忘。
据史料记载九江各地自唐以来建有六处陶渊明靖节祠,分别建在柴桑面阳山九江都督府巷内、星子县南康府(现庐山市)府学东南、彭泽县城区东面、瑞州府城南(现宜春市)、都昌县南山。除面阳山靖节祠保存较好外,大多都在战乱中破坏。1984年,为纪念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原九江县(现柴桑区)在县城沙河东郊蔡家洼山窝里辟建陶渊明纪念馆,并将面阳山陶靖节祠拆迁按原样复建于纪念馆旁。新祠正堂中塑立着一尊3米高古铜色陶公全身像,诗人头扎漉洒巾,面目庄重深沉,手握一卷《山海经》。祠中朱柱横梁上,悬挂着许多当今书法名家题书的楹联匾额。祠外山边溪畔筑有园林小景“菊圃”和“柳巷”,世人缅怀陶公的高风亮节。本世纪初2005年,在陶渊明诞生1640年之际,九江县投资按照原貌进行了再次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配套设施。
陶渊明祠堂正在原干休所附近,岳父母原来的家住在民政局老红军干休所一座独门独户院子里。我有一次散步走进山洼里,无意之中发现了陶渊明祠堂和纪念馆。第一次踏进陶渊明祠堂,茂密松竹铺天盖地遮住了低矮的院落,漫过小院门坎,走过归来亭,亭侧一口百多亩的池塘,祠堂死水一潭浑浊不堪,四周杂草丛生。门廊镶嵌“归真”两字,顺着“归真”迂廊回曲亭廊,曲径通幽处,陶渊明祠堂隐现茂密树荫青竹之中。祠堂属典型江南赣派古典民宅,中间镶嵌小天井,两侧厢房连接上下房,上房大厅供奉陶渊明雕像,房梁悬挂“羲皇上人”书匾,朱红斑驳,祠堂显得冷冷清清。出祠堂后门山坡上建有陶渊明冢,牌坊雕刻“清风亮节”四个大字。祠堂外院落连接陶渊明纪念馆,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展厅里罗列陶渊明生平资料。我身心漂泊在空寂无人祠堂院落,心头感觉尤为肃静和冷寂,辞别祠堂恰好下了一场雨,雨声淅沥飘洒在满山树叶上,风卷残云响成一片,那是一种令人孤独寂静风雨声,感觉不出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不知何因,祠堂肃穆冷寂氛围与当时心境难以融洽。
有一次上街逛书店,眼睛一亮,看到了难见的《陶渊明集》,便毫不犹豫地买回家,空闲之时悉心阅读,断断续续读完陶渊明的诗文,一个形象鲜明的陶渊明飘逸在眼前挥之不去,这才读懂理解了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人的影响深刻思想意义。
陶渊明生长在东晋偏安江南时期,当时的北方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陶渊明可谓生不逢时。陶渊明祖籍江西九江市人,也有说九江都昌县人,曾祖父陶侃以武功致贵封长沙公,死后位进大司马,相当宰相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官以清廉闻名于世。《世说新语》中的“竹头木屑”文章里曾记载了陶侃办事认真、勤俭节约。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城太守。陶渊明生长在官僚世家,幼时父亲早早就谢世,家境一代不如一代。到陶渊明成人时,家境衰败下去。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在封建官场时隐时仕,二十九岁经人推荐,做了现在九江知府的祭酒,相当现在的文秘之类的差事,整天抄抄写写,张罗一些杂事。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颇有曾祖父陶侃的遗风,好不容易熬到不惑之年,朝廷下发了一纸“红头文件”委任陶渊明彭泽县令。四十二岁当了“一把手”县太爷,一县之长,年富力强,陶渊明总算熬到出人头地。封建社会有个说法。一年县太爷,十万雪花银。凭着陶渊明的才华,在封建社会官本位大环境向上爬,光宗耀祖不成问题。就拿现在一个县处级官员,在这个年龄段担当县一级“一把手”可谓春风得意马蹄轻。可陶渊明太自视清高愤世嫉俗。相传彭泽县衙里有一个叫张二郎的典史,相当现在公安局官员,专管抓人和监守犯人等事,这是一个肥差。张二郎仗着自己的权势鱼肉百姓,吃了被告吃原告。陶渊明到任后整治吏治,断了张二郎的财路,这个张二郎对陶渊明恨之入骨。
有一天,上级郡官派督邮来检查工作,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不拘小节,张二郎却在督邮面前挑拨是非,说陶渊明不行礼节。督邮回去抹黑陶渊明,说陶渊明目无“领导”。陶渊明知道后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话。陶渊明想到吏治腐败已经积重难返,又不愿意同流合污,还不如回故里过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
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官回乡当农民,一个“高干”后代到县太爷蜕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农民,人到中年来一次人生华丽转身,陶渊明毅然辞去只作了八十二天的彭泽县令,回到了故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一直到穷得没有钱买酒喝都始终矢志不渝,这其中需要多大的勇气。
江西建国后有一位将军叫甘祖昌,他自愿回家当农民,他是享受工资待遇回到家乡,而陶渊明裸退没有俸禄返乡隐居种田,凭自己劳动所得养活自己。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陶渊明辞官乘船而归,饱览江山如画山光水色,惬意想到自己回乡后无拘无束生活的情趣,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欣然写下《归去来兮辞》,抒发了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以及对黑暗官场的认识、人生的思索。也表明了他洁身自好,坚定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情操,创作出一种宁静恬适心境和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美好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辞官归里,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一幅幅静美的田园劳动的画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陶渊明性格质朴,做人顺其自然,《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虚荣,爱好读书,每逢有体会便高兴地忘了吃饭。他不死抠字眼,没有学究气,写文章只是为了娱乐休闲,不图名利。他到亲友家喝酒,每喝就醉,喝醉就离去,性情爽快,胸怀磊落,这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人物,也是陶渊明自我写照。
陶渊明隐居在田园耕田、采菊、郊游、写诗、喝酒。他深切感受到田园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晚年创作《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记》等绝世佳篇,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后人描叙了优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寄托了陶渊明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陶渊明晚年创作了《桃花源诗并记》,描绘一个人人平等自由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结合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局限于个人情怀,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百姓安居乐业普世价值观。
世外挑源没有贫富悬殊,在那里生活着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衣食。陶渊明迈出这一步,是他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写出世外桃花源,也是陶渊明理想当中的社会。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凡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无不为陶渊明高风亮节所折服。
陶渊明的后裔真正生活在乡村以耕田为生,成为地地道道躬耕的农民。陶渊明的故居到底在什么地方?学术界一直争议纷呈。陶渊明故居的定位,也就是陶渊明祠堂和墓冢的方位,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以至于陶渊明故居扑朔迷离,陶渊明身世之谜也成千古悬疑。历史已经过去一千六百多年,陶渊明故居消失在茫茫山水间没有留下丝毫痕迹。距离陶渊明年代最近的白居易建庐山草堂后,他曾四处寻访陶渊明故居遗址,却遗憾写下“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时值今日,也只能从陶渊明诗文中寻找蛛丝马迹,九江市辖区就有三个版本,安徽和江西宜丰版本,纯属子虚乌有。九江市辖区有德安县版本、九江县(现柴桑区)版本、星子县(现庐山市)版本。这三县为争夺陶渊明故里各说其辞。曾经多次去拜竭九江县陶渊明祠堂。九江县、德安县、宜丰县散落陶渊明后代实属正常。而各地为了争夺旅游资源断章取义,让陶渊明故里不知所云。
陶渊明粟里故居遗址古称陶家滩。陶渊明《移居》诗中记载上京故居迂火迁居南村。上京即星子县玉京山,又称上京山,星子县西七里鄱阳湖滨。陶渊明辞官乘船回家先住居上京,陶渊明《还旧居诗》“畴昔家玉京”。因失火,暂时以船为家,陶渊明四十六岁移居南村,南村即粟里故居。《庐山志》载:温泉之北,其墟曰粟里,该遗址为研究陶渊明史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移居二首》是陶渊明搬家不久后所作。
东晋文学家颜延之与陶渊明私交甚笃,在颜延之江州(九江市)任后军功曹时,俩人过从甚密。其后颜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陶渊明仙逝后,颜延之写了陶渊明祭文《陶徵士诔》,其中两处提到陶渊明住处:“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南岳指庐山之南,某里,应该指粟里,也许颜延之写这篇祭文不甚清楚具体村名,浔阳是现在九江统称。颜延之甚至也没有写具体仙逝的时间,东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这就为陶渊明身世故里留下悬念和想象的空间。星子县在西晋304年曾经划武昌郡柴桑县以及庐州郡寻阳县,设寻阳郡。颜延之的祭文比较符合陶渊明故里准确位置。浔阳县庐山之南,也就是现在九江庐山市温泉镇之北。抽丝剥茧,陶渊明故里浮出水面,应该为这场旷日已久争论画上句号。
人到中年的陶渊明独善其身,他隐居山水田园写下一篇篇描绘田园风光精美诗篇,失去封建官场一顶乌纱帽,一不小心,成就了山水田园诗开山鼻祖千秋功业,开创了一代中国田园诗派。我个人倾向星子县(现庐山市)的版本。星子县在庐山以南,“悠然见南山”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我曾经特意探访过星子县陶渊明故里,就是为了证实我的观点。
在一个菊花盛开的金秋十月,自驾前往星子县(现庐山市)温泉镇探访陶渊明故里。设置导航陶渊明故里,车行驶上汤温泉度假村时,我发现酒店后墙进村路边杂草中竖立一块“渊明新村”木制标牌。于是泊车下来拍了视频和照片。看见不远处村头菜园篱笆里有两个村民锄草浇水,便上前打探陶渊明故里准确的位置。村民热心回答:“村前上汤温泉度假村原是陶渊明故里旧址,十多年前就已经拆迁征收。”我茫然问:“现在渊明新村都是陶姓?”村民说:“朱姓和张姓比较多,陶姓散落在四周三处居住。”
陶渊明故里秋色渐浓,开门见南山,恍然置身陶渊明田园诗境之中。举目四顾,庐山南面巍峨蜿蜒山势,寥寥几笔,便苍劲有力勾勒出一幅庐山重峦叠嶂轮廓。远山近黛,层次分明,宛如一幅不着粉饰白描画,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审美意境。我在渊明新村走访了一些老人,他们都称不是陶姓村民,又来到上汤度假村,便又马不停蹄驱车赶往醉石温泉。
陶渊明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陶渊明归园田居写了大量饮酒诗,据说陶渊明酒醉后,他常常躺在一块大上石头醒酒,因经常醉卧称为“醉石”。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含露带霜,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佳句。
山中空气鲜美,一路风光旖旎,山谷里正在大兴土木,再也看不到一千六百多年房舍临溪傍山的田园风光,取而代之是豪华醉石温泉宾馆,一栋栋度假别墅遍地开花。峰回路转,穷尽山谷,一座沿山“归去来馆”闯入眼帘。顺坡踏阶而上,迎面石壁镶嵌朱熹和颜真卿石碑手迹。“归去来馆”是南宋理学朱熹的题字手迹。
唐朝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粟里诗》是一首完整的诗作,而《醉石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且该部分已经残缺。朱熹治学严谨,曾在星子县开办白鹿洞书院,并担任南康知府(现庐山市)的“一把手”。朱熹曾前往陶渊明醉眠处探幽,写有《跋颜真卿醉石诗》:“粟里在今南康军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传是陶公醉眠处,余尝往游而悲之,为作归去来馆于其侧,岁时劝耜,间一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