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爱心】武松打虎为何一举成名(杂文随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大多是大碗喝酒,徒手打虎,不近女色,不贪钱财。
酒可以壮英雄胆,打虎可以树英雄威。老虎是谁啊,兽中之王,也是人们心中王者。它占山为王,一声呼啸,群兽颤抖。能把老虎打死,当然就是王中之王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常常以打虎者来宣扬英雄的形象。当然也有一些好汉,虽然不能打虎,却把自己标榜为虎,如《金瓶梅词话》里的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等。还有刘备手下的五虎猛将等等。
最早有春秋孔子弟子武功第一的子路擒虎;齐国田开疆打虎救景公;楚霸王项羽打虎;后唐李存孝打虎;元末卞元亨踢死老虎。《晋书周处传》中周处打虎,《阅微草堂笔记》徽州唐氏个个都是打虎能手,《聊斋志异》中田七打虎等等,都没有一举成名,有的虽然名噪一时,但家喻户晓,永垂史册的很少了,远没有武松千百年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打虎英雄,就连《水浒传》中描写沂岭杀死四只老虎的的李逵,也远没有武松的名气。
唯独武松景阳冈打死大虫,一举成名,成为打虎英雄。
我们来看看武松打虎的动机和经过。
武松喝了酒,为民除害,打了童枢密,逃进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一年多,后到阳谷县找哥哥武大郎。路经景阳冈,在冈前一家酒店喝酒,没有想到,这家酒店卖酒只三碗。武松问何故,这家酒店挂一面招牌旗,上写“三碗不过冈”,酒家解释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更有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问。”武松当然不服气,于是一连吃了四斤牛肉,喝了十五碗酒,起身要过冈。
酒家告诉武松,前面景阳冈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上出来伤人,坏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县衙如今限令猎户擒拿,冈子路口也都有布告提醒。武松哪里相信酒家劝告,执意要去,并称便真有虎,老爷也不怕!怀疑酒家留我,莫不半夜图财害命。武松提了哨棒向景阳冈走去,约行四五里,见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两行字,也是劝过往商客防止大虫伤害。至此,武松仍然怀疑是酒家玩的诡计(那个时代骗子也多)。上冈到一座山神庙前,看到阳谷县政府布告,告诫冈上有虎伤人,只可在巳、午、未三个时辰(09-11时、11-13时、13-15时)过冈,其余时不许单身客商过冈。此时武松方知确有老虎伤人。回酒店有损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上冈。
喝酒后的武松,展现了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徒手将老虎打死。
武松打死的这只老虎,并非是一只平常的老虎,是一只县衙通缉已久的名虎,它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伤了二三十人的性命,就是猎户也被它害死了十来人。它阻碍了清河县对外的交流,妨碍了经济发展。它还严重地影响了衙门的威信,区区一只大虫却没有办法整治,不如回家卖红薯。
没有想到武松酒后打死了这只名虎,民除害,深得民心;替县衙排忧解难,为衙门办实事立下汗马功劳,提高了知县老爷威信(口称托知县的福才打死老虎);打通了清河县与沧州的通道,促进对外交流,发展了经济,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武松更是赢得了同行——打虎猎户的敬佩和拥护(所得打虎奖金发给了猎户)。为了擒获这只老虎,猎户没少受到知县的训责和罚款。当然武松也因为打虎当了清河县巡捕都头(刑警队长)。
李逵虽然杀死四只老虎,是报杀母之仇。各位打虎勇士打虎,充其量是为了彰显个人的能力。明朝皇帝朱厚照在豹房内戏耍平时训练温顺的老虎,自以为武功高强。谁知老虎突然野性大发,幸亏身边大臣江彬将老虎制服。武宗打虎,只是一场闹剧,令人耻笑。而武松打虎就不同了,他为民除害,替政府排忧,促经济发展。目的不同,效果不同,当然意义也就不同了。
打死那些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虎,阻碍经济发展的虎,损害政府形象的虎,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人民心中的真正英雄。
这句话给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