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老宅新绿(散文)

精品 【晓荷·奖】老宅新绿(散文)


作者:赵声仁 秀才,28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发表时间:2024-12-28 17:02:34
摘要:一所老宅,原来绿色盎然。地震破坏、水源枯竭,中断了这美好的景观。老宅建起了新房 ,二哥开辟了菜园,让绿色重新回来了。


   二哥打来电话,说南院的黄瓜、菠菜、豆角等长得嘀哩嘟噜,太茂盛了,叫我赶紧过来摘些。没使农药,没抹膨大剂,都是有机肥。
   二十分钟后,二哥、二嫂已经拿着镰刀、小铲、塑料袋在南院房前等我了。这是一幢新房,倒座,是二哥之子,我的侄风霖前两年前盖的,尚未住人,也没外租。我们三人穿过这幢宽敞的新房,进了南院。立体的绿,立刻弥漫了我双眼,让我目不暇接。一种清新凉爽的味道,同时袭入我的鼻孔。这是混合着土地、水果、蔬菜、青草的特有味道,是一种我熟悉、不好形容又倍感亲切的味道。这个小院不过二分地,东、西、南三面,是不高的院墙。东面、南面,是邻家的宅子,被房屋挡住了视线。从一米多高的西院墙上边朝远方望去,是一片开阔的原野,生长着遍地的玉米。从墨绿的玉米叶子上方,隐约可见三华里之外的瓦房庄。那原是我们公社所在地,我曾在那个村庄上过一年初中。好多上学时的往事,又重现脑海。一股潮热奔向双眼。目光赶紧回到小院。院子中间,是一条半米宽的小土路,由堂屋前边,一起延伸至南墙。西侧是几棵果树。由北向南,依次是桃树两棵,苹果树、梨树、红果树各一颗。它们高低错落着,树干都不高,树冠宽松地向四周舒展着,叶子层层叠叠,呈现一团一团的深浅不一的绿。苹果树,梨树,红果,叶子都显得厚实圆润,梨树叶子小于苹果树,红果树的叶子又小于梨树,颜色也略浅。唯独桃树叶子是底部圆,顶部尖,小手一样,向空中伸展着。桃子已经小拳头般大小了,朝阳的一面,泛出浅浅的红晕。苹果和梨,则羞涩地掩映在绿叶之间,大小不一,一脸的青涩,如同一个个小精灵。
   “没有几天,就可以吃桃子了,苹果还要两个月。咱们先吃菜!”二哥过来说。
   “好!”我说。
   小路东侧,则是各种蔬菜了。这是另一个绿色的世界,绿得很规矩,很有秩序。南头是一架黄瓜,竹杆架子,弯弯曲曲的黄瓜蔓子攀上架子的顶部,又弯下头来。佛手样的阔大的叶子舒展着,表面长有一层小刺样的毛绒,触碰到胳膊,有轻微地痛感。一个庞大的黄瓜家族,就上下左右地挂在叶子中间,大的如擀面槌,小的像针锥子,每根黄瓜的顶部,都开有一朵小花,如同一盏盏金色的小灯笼,点缀在无限的绿色之中。紧挨着黄瓜架,是一架豆角,叶片虽比黄瓜叶小,但更绿,更浓密。三五成群的一组组豆角,拉手拉立着,隐身在浓密的叶片之中。这边,就是菠菜、小葱、韭菜、生菜、香菜、水萝卜,韭菜、小葱拼为一畦,生菜、香菜拼为一畦,菠菜、水萝卜拼为一畦。它们虽然有高有低,但都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菠菜韭菜深绿,生菜香菜浅绿,水萝卜绿缨子在上,下边露出半寸多高的绛红。它们和谐地生长在这个小田地里,比着茁壮,比着碧绿,比着清香。我被这一抹抹绿意包围着,被一阵阵香气裹挟着,眼睛显得舒服,出气显得均匀,五脏六腑被清洗了一样的清新。
   二嫂已经割韭菜,拔菠菜,二哥叫我摘黄瓜,他摘豆角。提着三满袋子往外走时,我注意到,一条水垄沟在小路的东侧蜿蜒通向各个菜畦,一堆鸡粪堆在北头东面墙边。
   “你们两口子,也吃不了这么多菜呀!”我说。
   “芳菲她们都来摘,带着同事、朋友。都说咱们的菜好吃。”二哥说。
   “成了免费采摘园了!”我说。
   “难得大伙儿捧场。”二哥说。
   “这样的场,我总捧。”二哥二嫂都笑了。
   中午自然是和二哥在家小酌了。韭菜鸡蛋饺子,拌菠菜,小葱水萝卜沾酱。我们三个自己动手,蔬菜都来自小院。我又扎实地品尝了一回小时候妈妈做饭的味道。
  
   二
   祖宗给我家留下的老宅挺经典,东西宽十二米,南北长一百多米,南北贯通。中间一幢正房,南院两间东厢房,前后各有二门。北院二门外,还有一眼水井。我刚认几个字的时候,看过我家的地契,有字,有图。泛黄的白纸,漂亮的行书,小楷,写着这样一行字:北至道心,南至坑心。更多的内容早已忘却。我之所以记住了这八个字,我想是我对老宅北边和街道和南边的大坑情有独钟的原因。小时候一年四季里,我们玩耍的主要地点,就是这两处。打枱、玩毛人、弹琉璃球等,这些独属于我们男孩专利的游戏,都在北当街。而夏天的游泳、抓鱼,冬天的滑冰、打擦滑、抽陀螺,就全在南面的大坑里。我真自豪,老宅在院墙之外的北街,南坑,还有我家的一半!这是村里五六百户人家都没有的。小伙伴们,在北街玩,在大坑里耍,其实有一半是在我家的属地上玩。
   有一次,因为赌毛人,我和北院东华拌起嘴来。我就说:“这是我家的地方,你要不给我这两张毛人,我就不让你在这儿玩了!”
   东华说:“哪写着是你家的?”
   “我家地契上,白纸黑字!”我梗直脖子说。
   “我没看见!”东华晃晃脑袋,不以为然。
   “跟我走,我给你找去!”我一本正经地说。
   那份地契,妈妈是紧紧锁在东屋那个陈旧的红色板柜里的。我根本没想到东华真的跟我来。我心里打着小鼓。说来很巧,妈妈没在屋,板柜也没锁。我真感谢妈妈的疏忽。上下几翻,果真找到了那份地契。我指着那八个字给他看。他果然服软了。
   四海无闲地。老宅宽敞,是农家日子难得的资源。房屋、院墙、猪圈、羊舍、鸡窝等建筑物之外,南院北院,还有半亩可种植的土地。在父亲、二哥我们的双手之中,在那口老井的浇灌之下,我家的老宅,在春夏秋三季,总是一片绿色。在我的记忆当中,每天,父亲总是天不亮就来到井边,摇起轱辘打水浇菜。我家那口水井,是硬水,钙质含量高,煮豆子不烂,但最适应浇菜园。横在井上的轱辘轴早被磨细了,轱辘把也被磨得光可照人。一个玉米棒子模样的小油壶和井台旁一束坚韧的马兰花,见证了这一切。随着季节的转换,北方可种的蔬菜,我家老宅子里几乎全有。茄子豆角西红柿,白菜韭菜大辣椒,大葱大蒜胡萝卜,等等。这些蔬菜,模样各异,但一水的绿色,看着养眼,吃着可口。悄悄到市里去卖,很受欢迎。院子北头,距离土井远些,父亲就种耐旱的旱烟。二门内两边的院墙旁,种上向日葵,有时种上我们喜欢的甜杆。二门外的寨子旁,母亲就总是种上一种叫老婆耳朵的豆角,凉拌,一种特殊的口感和香味。就连水井和茅房间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母亲也让父亲种上根究菜,专门用于喂猪喂鸡。当然,蒸熟凉拌也可端上人的餐桌。
   满院了的蔬菜,缓解了粮食的不足;吃不完的,偷偷去市里或赶集售卖,油盐酱醋钱也就有了。下地回来,饥肠辘辘,饭又没熟。摘两根黄瓜,嘎嘎一咬,立刻补充了精神,满院子的黄瓜香味。
   我家老宅,中间高,两头低。水井在北院二门外东侧。浇灌二门内的菜,属于倒流。父亲就在二门内中间处,埋了个翻井子,即把垄沟挖深,让水痛快地流入翻井子。轱辘打着水,翻井这边留下专人往上舀水,流入各畦。我八九岁之后,就担起了从翻井子往上二次舀水的任务。一直到地震那年,老宅二门内的小院,总是被一片绿色统治着。夏季到来,夜间躺在炕上,总有阵阵菜香飘进屋子,伴随一家人入睡。
   这种用汗水培育的绿,好像在我家老宅中生了根,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里,生了根。这也许正是二哥二嫂在老宅的新房院子里,让绿色延续的原始动力。
  
   三
   二哥二嫂现在种菜的这所院子,就是当年的大坑,是老地契上记载的我家老宅的最南端。大坑早干涸了,当年坑内碧波荡漾、四周草木葳蕤的美丽景观,已是村里五十岁以上人们的记忆。不能低估村里产生垃圾的能力,这个十几米深、一个足球场大的土坑,和村里的其它土坑一样,成了荒草的产地,成了人们扔弃垃圾的地方。碎砖烂瓦,残羹剩饭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着雨水填进了大坑。大坑,成了人们忘却的地方。当然,我家最早地契中北至道心、南至坑心的记载,早作废成为老黄历了。
   那场举世闻名的地震,毁掉了我村一半以上的房屋,我家延续几代的老宅的格局,自然也被打破。按照村里的统一规划,我家南北贯通的老宅,中间开出的两条道路,被分成三段,一段三分地。正房、倒座、放杂物的小棚子、厕所等按当地建房习俗的建筑物起来之后,三分地界的小院子,可供种植绿色的地方,实在所剩无几了。已经没有水的土井也被填了。老宅存在时轱辘打水的啪啦啪啦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院子里的那种高低错落、深浅不一的成片的绿,再也看不到了。
   二哥就经常在大坑边上转悠,有时蹲在路旁,点支香烟,陷入沉思。他这时的身份,是开滦退休职工,赋闲在家。他大我九岁,震前对老宅绿色的贡献,自然他最大,付出的心血最多。地震的第三年,他三十一岁,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机会,被开滦招为正式职工,为井下供料,每天跑家。他虽然结束了一个农民的户口,去城市上班,但他的根仍在老家,他的最深的思想感情,仍在土地上。没有绿色的生活,对他来说,是苍白泛味的。
   当在外边跑大车运输的风霖决定为他儿子批房基地建房时,二哥马上想到了这个大坑。这和北面的三所宅院隔一条道,在一个纬度上。祖宗赓续的根脉在这里,我们哥几个童年的记忆在这里,二哥的感情寄托更在这里。和风霖一商量,一拍即合。
   把废弃的大坑再利用起来,省下三分耕地,当然获得了村委会的顺利审批。但给建房可增加了大量成本。挖垃圾,打立桩、填灰土,砸实地面,都是比在平地上建房多出的工程量,多出的成本。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二哥,如同焕发了青春的小伙子,发挥他二破子瓦匠的特长,购买材料、协调水电、联系施工人员,系列工作,全包全揽。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阵式。
   房子不是他住。他的房子在最北端,老宅的北院墙处。他的心愿是把老宅利用上,这里有祖宗的传统;他的兴趣在于植树种菜,这是他多半辈子的寄托。
   拉几车可种植的熟土垫上,把茅坑的大粪搅拌好送过来,扯上水管,做畦撒种,买来树苗地栽上。比二哥还大一岁的二嫂也跟在后边忙乎。
   就有了二哥二嫂每天在这里忙碌的身影,就有了这个多品种的绿色的小院子,就有了好几家亲戚经常来采摘的小园子。
   明年,这个小院子,一定还会绿意盎然!
  

共 39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由多个部分组成,层次丰富。其一,生动描绘了二哥家南院的繁茂景象,果树错落,蔬菜满园,绿意与生机扑面而来,二哥二嫂的热情分享,让作者重温儿时妈妈做饭的味道,氛围温馨亲切。其二,回忆了经典的老宅,作者对老宅周边的北街和南坑饱含深情,儿时在此玩耍的经历刻骨铭心,如与小伙伴拌嘴并欲用地契证明的有趣往事。同时,文章还着重叙述了老宅的种植过往。曾经老宅宽敞,有半亩可供种植的土地,父亲辛勤打水浇菜,种满各类蔬菜,不仅缓解了粮食的短缺,还能售卖换取油盐酱醋钱,菜香伴家人入眠,绿色深深扎根心中。然而,地震改变了老宅格局,昔日的绿色不再。尽管二哥退休后去城市上班,但他的根仍在老家。风霖建房时,二哥想到利用废弃大坑,虽面临诸多困难,却毫不退缩。他发挥瓦匠特长,二嫂协助,垫土施肥,种上绿植,建成充满生机的新院子。这一系列举动,既延续了祖宗传统,又体现了对土地的挚爱和对绿色生活的不懈追求,充分展现出浓厚的家园情怀以及勤劳质朴的品质。可以坚信,在二哥二嫂的悉心照料下,明年的小院必将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整篇文章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借对院子和老宅的深情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家园的深厚眷恋。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9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8 17:02:50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28 17:03:24
  这篇文章多方面展现乡村生活。描绘二哥南院的繁茂,回忆老宅的过往及趣事,讲述老宅种植历史。地震后格局改变,二哥利用大坑建房种菜。体现对祖宗传统的延续、对土地的热爱,展现家园情怀和勤劳品质,令人感慨。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2-28 18:33:43
  拜读赵老师大作!问好老师!点赞好文!
4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12-28 20:56:02
  从赵老师的文章里就能看出来男人对于老宅和故土的眷恋,他们和我们女人不同。叶落归根的情结我们女人就没有他们深刻。家里的土地老宅是他们的永远的根基,在那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任何物种都让人喜爱非常。这种祖宗传承人血脉亲情的提现,喜欢赵老师的每一篇温暖文章。还有一个事情告诉赵老师,我家不是一九八九年有六位数,是我结婚八九年后才有的。
回复4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2-28 23:12:52
  哈,我说呢,弄错了
5 楼        文友:何叶        2024-12-29 21:09:33
  恭喜赵老师又一精品!感谢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6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4-12-29 21:39:02
  恭喜精品大王专业户赵老师!遥祝安康!
7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31 08:56:58
  这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情怀呀!先是细致描绘了二哥家小院生机勃勃的菜园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接着回顾老宅往昔的热闹与绿色,再讲述大坑变小院的不易与背后故事,字里行间尽显对土地、对绿色生活的热爱与眷恋,着实动人。
8 楼        文友:赵声仁        2024-12-31 09:13:26
  感谢大家关注!祝大家新年快乐,创作丰收!
9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05 17:57:47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