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渐变的年味
渐变的年味
冬至一过,天黑得早。晚上七点多从儿子家返回,一路灯笼如星,渲染夜空。小区更是红灯通亮,霓虹闪烁,一派祥和的气氛。双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开门入室,上一壶观音茶,临窗而立,品兰花香味,观繁华夜景,又是一番心潮涌动。
很久以前,年,就是三百六十个日夜的期盼。因为,年,是一顿最最丰盛的晚餐。年,是一毛、二毛、五毛的压岁钱。年,是男孩的炮仗,女孩的花棉袄。年是成年男人的悠闲,是一家人的团聚。年,就是大红对联门上贴,大红灯笼门上挂。年,就是一个家族的聚会的日子,一起祭祖,一起给亲人拜年,一起欢聚吃饭喝酒。年,就是大人小孩可以放开了去玩耍,无忧无虑的那种。那时候虽然物力维艰,但,年的确很热闹。
吃吃喝喝辞旧岁,高高兴兴迎新春。年毕竟是个承前启后的传统节日。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一个小家庭,欢聚一堂,除过敬奉祖先灵位外,再来一个,承前启后的家庭会会议,满满的仪式感。每个家庭成员,讲讲一年来的丰功伟绩,也说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由核心家长作个小结讲话,总结过去一年家庭建设成就,展望未来的奋斗目标。这原本是旧式优秀家庭的传承,是除夕夜里一道清丽的风景,可惜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反而渐渐湮没。曾经大多的时候,年夜的承前启后,都被春节晚会牢牢地把控,一切都得给春节晚会行方便。
不久以前,年,就是春运,千万游子返乡,大小车站,人头攒动,一票难求。这时间,年,就是父母的年货节,半个月的买了又买,就是为了与儿女们几天的团聚,他们忙并快乐着。年,就是一家人一起看春晚,听零点的钟声,放响新年交接时刻的鞭炮。年,发展着,变化着,渐渐就成了礼品大战,礼盒大转移,那些包装精美内容不堪的礼盒,在完成他的历史使命之后,悄悄的进入了垃圾箱。过年七天乐,变成了过年七天累。就在大家都感到无奈之际,一年一次的拜年,走亲访友,成了空壳的符号。
近来,年,就是城市街道早早挂出的红灯笼,就是小区院子里闪烁的霓虹灯。年,就是农村农户门前,停放的小汽车。年,就是爷爷奶奶和孙子的亲热一刻。年,就是远隔千里万里的视频电话。年,就是相隔咫尺却抱着手机独自一笑的孤独。年,是职场人维护关系的天赐良机,是工作顺利的润滑剂。年,就是不吃饭不喝酒一天走完所有的亲戚。年就是开着汽车给亲人发送礼品礼金的礼仪。到这里,年,已成为简化了的人情世故。
当观看春晚,不再是年的高潮,年,就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期盼。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单从吃穿来看,可以说是天天都在过年。社会多元化发展,个性色彩差异,各有各的玩法,年不再如同很久以前那么热闹。当今的年,你可以去海南观海看天,享受赤道边上的温暖。你也可以去哈尔滨,领略冰雪的纯洁美丽。你也可以躲进一楼成一统煮茶品茗,享受内心的怡然自得。年,也是职场人难得的黄金假日,一觉睡个自然醒。年,是长年在外的亲人难得的尽享天伦之乐之日,可谓一刻千金。年,也是少年儿童规避各种补习班的合法理由,可以暂时放下起跑线上的竞争。年,更是爷爷奶奶难得的,发挥余热唠叨叙说的最佳机遇。
如今,年,已成为发散性奔赴,早已不再是齐刷刷的回老家团聚。盼望过年的岁月,度日如年,每天如过年的日子,“哗啦”就是一年。年,终将归于平淡,和我们现在的每一天一样。年,不再是扎堆走亲戚,不再是拼命吃好饭喝好酒。年将不再受习俗的控制,而成为我们可以自由安排的假日。多元化的时代,必然造就形式各异的年,无所谓好与坏,只是更加率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