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白马牙(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白马牙(散文)


作者:赵声仁 秀才,28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9发表时间:2025-01-07 08:53:01
摘要:白马牙,是一种传统的优秀玉米品种。通过对它的播种、生长、食用等环节的回忆,歌颂土地、歌颂绿色、歌颂劳动人民。

老宅的后院是绿色的世界。二门内外,距离水井近的地方,自然是蔬菜,黄瓜豆角、菠菜、韭菜之类,两三天就要浇一次水。在往北,种的是旱烟、玉米,浇水不用太勤,实在旱的时候,浇次水即可。玉米的品种叫白马牙。每年,父亲总要留出一分地的地方,种上白马牙。自己留种,年年种。
   认识农作物中的玉米,我就是从白马牙开始的。白马牙,也是我吃到的最早的玉米。它陪伴着我的童年。它的存在,就如同我家那幢古老的草房,也如同我家那眼古老的水井。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也不知道它们存在多少年了,但就是这么天天丰富着我舌尖的记忆,紧紧地连着我的生活。
   第一次听到白马牙这个名字时,我感到有些惊奇,甚至有些玄妙。一种提供给我们吃的粮食,为什么以马的牙齿命名?是白马的牙,还是马的白牙?等到那年秋后,妈妈搓下玉米粒,我拿起几个籽粒细看时,才不由惊叹先辈们无限的想像力了。籽粒硕大、洁白、坚硬、饱满,上宽下窄,顶部微微凹陷,真是像极年轻力壮骏马的牙齿。长在棒子上像一排,搓下单个籽粒像一颗。在我们冀东,种植普遍的玉米,竟然和勤于农耕的马的牙齿发生某种联系,这绝对不是巧合,我想是它们共同与土地结缘的结果。
   白马牙的秸杆长得高大壮实,在我家北院,像一片小树林,远远高过门口的篱笆。它的根系非常发达,从秸杆底部距离地面一拳头高的地方,就放射性地长出四五支根子。这些根子,呈红褐色,像眷恋着土地的小生灵一样,深深地扎进地里,同本就发育在土地里的根,构成庞大的根系,支撑起高高的玉米根茎。看到这些根,总要让我想起一棵伟岸的杨树,或想起一个种地的壮汉的双手。白马牙玉米的节间也长,如同竹子,有半尺多。一片片的叶片,修长、宽阔、厚实,从突出的节瘤处以四十五度角的斜度,刺向空中,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利剑。银灰色的花穗开在顶上,像在招呼飞过的麻雀。玉米垄是南北走向的,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叶片上,闪出油绿的光。有时一阵微风吹来,叶片晃动,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像是它们在窃窃私语。每株玉米,都长有两个玉米棒子,一上一下,一大一小,分布在两侧。玉米棒子被一身绿色的衣裳包裹着,棒子顶部露出洁白的一节,顶着一束棕白相间的胡须。看着很是亲切。
   这些玉米,是我一天天看着长高的。小的时候,都是父亲和二哥播种。大一点的时候,父亲就招呼我帮忙了。先将土地翻松翻软,刨出一个个碗大的土埯子,然后往埯子里撒上底肥,点上两三个玉米种子,再用力踩一下,最后浇水埋实,这埯子玉米就种上了。一分地,可以种上几百株玉米。往土埯子里撒种,我们叫点种。这都是父亲的事。他用手点着种,两脚跟进踩实,态度很严肃,甚至很神圣,随着脚步向前,大腿根部的裤子磨出轻轻的响声。父亲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把种子撒进土地,延续着玉米的生命,也延续着家里的日子。底肥,当然是有机的,发酵后的人粪尿拌土,晒干捣碎后即可。鸡粪、牛粪、牲畜粪、草木灰等,也都是上好的有机肥料。水,自然来自院子里的那眼水井。
   株距行距差不多一般宽,有小一尺的样子。后来杂交玉米种子出现了,生产队成片的播种,株距行距小多了,产量大幅提高,但做出来的粥、饼子,远远没有白马牙的好吃。
   煮玉米,是玉米的一种经典吃法,几乎人见人爱。玉米七八分熟的时候,浆水饱满,指甲在玉米粒上一刺,有奶样的汁液流出,这是煮玉米的最好时机了。“嘎嘎”擗下几个,去皮去胡,凉水洗下,就下锅煮了。为了省火,妈妈一般不是专门烧水煮玉米,而是把玉米放在粥锅里,一块煮。粥熬熟了,玉米也熟了。捞出来,用水冲冲,筷子穿上,就可大口的享用了。香甜津道、皮薄爽嫩,还有些微的粘性,是白马牙玉米煮着吃的最大特点了。我吃得急,嘴上总是沾不少玉米芯。但这样的好时光并不多。一则好吃则费,大人认为煮玉米不能当正经饭吃,舍不得;二则玉米很快成熟,可以煮吃的时间不过三五天。
   烤玉米,是我最得意的吃法。八分熟以上,水分减少,指甲一刺,没有明显浆水流出,就是烧烤吃的最佳时机了。埋在庄稼秸杆柴火里可以,但烤出来的玉米生熟不均匀,且表面漆黑,还沾有不少焦土在表面,牙碜。最好的火是煤火,那种不起大火苗的次一点煤或无烟煤最好。妈妈做饭,风箱“咕哒咕哒”响着。我把两个玉米棒子放到灶火两边,用煤铲不停地翻转玉米棒子。我弯腰撅腚,面朝灶膛,两手忙乎,早已大汗淋漓。七八分钟的功夫,两个玉米棒子就熟了。扒拉出来,嘿,洁白的玉米粒已呈淡黄,闪着微弱的光,放射出一股热气,直冲面颊。我哪顾这些,早拿起一个棒子,倒着手,吹着哈气,嘻哈嘻哈地啃起来。妈妈在旁边一个劲地说:“着哪家子急,小心烫坏嘴!”我说:“真好吃,真好吃!”烤完的玉米,更香更津道,有嚼头,特别有一种煤火的土味,让我总是回味无穷。
   小卖部有饼干、糖球、蜜枣等几样儿童食品,但妈妈没有钱给我们买。煮玉米、烤玉米、还有烤蚂蚱、烤白薯,我觉得是我那小时候最好的零食了。
   白马牙玉米最常规的吃法,还是熬粥和贴饼子。最早是轧碾子,以后是小电磨。把玉米粒搓成渣子,打成面子,分别熬粥和贴饼子。玉米粥粘糊如胶,玉米饼子津道如皮,而且绝对香。那时没有多少细粮,白薯、白薯面、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我早就倒了胃口,但白马牙玉米粥、玉米饼子,我没有吃够。它有令人不能忘怀的香味和口感。
   粗粮细作,不是厨师的专利,而是普通百姓的发明。不知是妈妈的独创,还是妈妈从邻居对门婶子大娘那里学习而来,妈妈曾几次用白马牙玉米渣和面,给我们做玉米渣馅馍馍吃。把玉米渣用开水泡软,再蒸成半熟,加葱花、菜丁、油盐,当馅;开水烫好玉米面,趁着粘性,把玉米渣包严包实,像贴菜馍馍一样贴在热锅上,盖锅,烧火,蒸熟。吃起来,外皮柔软,内里香糯,比死面玉米饼子软和多了,比野菜馅菜馍馍顶饿多了。这种吃法,我没在别处吃过,离开家乡以后也永远没再吃过,但我至今没忘那个味道。
   是不是只有白马牙的玉米渣可以做馅?咬着这样的馍馍,觉得妈妈如此伟大。
   有十几年来的时间里,村里好多姑娘学会了用玉米皮子拧蒲墩。就地取材。一个是用来自家坐,烧火、吃饭、看露天电影、在当街歇凉等,拎个厚实柔软的蒲墩坐下,隔凉挡热,很是舒适。二是去售卖,每天晚上拧一个,拧到十几个,就绑上自行车,到市居民小区里,到农村大集上去卖,小的四五角钱一个,大的块八角一个,给自己换个头巾钱,给家里换个油盐酱醋钱。白马牙玉米棒子个头粗大,包裹它的皮子也就又宽又长,是拧蒲墩的上等材料。玉米棒子外面的两层,有些脆,缺少弹性,就入了灶膛。里边的四五层,就全部可以用来拧蒲墩了。我有个妹妹寄养到姨家去了,我成了家里最小又不是下地的好劳力,妈妈就把拧蒲墩的任务,让我担起来。生产队分的,家里自产的,也是一大堆玉米皮子,一点也舍不得烧掉。把皮子揪好捋顺,用热水熏软,放在脸盆里,我就盘腿坐在土炕上,打结拧蒲墩了。洁白柔韧的玉米皮,在我双手的摆弄下,翻飞舞动,像蝴蝶展翅,像蜜蜂采花。两三个小时之后,就收口成型了。三道腰,艺术品一般。大都在冬季的晚上操作,两三个月下来,我的手指肚早就磨亮磨薄,发干发涩,疼痛难忍了,但每每卖回几元钱,买点好吃的,买支新铅笔,我就把疼痛忘记了。
   不知从何时起,吃的玉米渣、面,就全都是杂交玉米了。和白马牙的比,大相径庭。
   去年春节,一个外甥女女婿给我拜年,酒水之外,还有一袋玉米渣,说是白马牙玉米碾的。我熬粥一喝,果然是小时候家里种白马牙时的味道。他说是山区一个朋友自家种的。又有人找到并恢复耕种这个品种了,真好!
   (2025.1.7)

共 30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围绕着 “白马牙” 玉米展开,宛如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乡土情怀的田园画卷,细腻地描绘了它的种植、生长形态、多样吃法以及相关的乡村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满是对 “白马牙” 玉米的深厚情感和对往昔乡村生活的怀念,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回味无穷。文章开篇便将我们带入老宅后院那绿色的世界,点明 “白马牙” 玉米在自家土地上的种植位置,自然引出对它的介绍。接着,详细讲述了 “白马牙” 这个名字的由来,通过对玉米粒外形与骏马牙齿相似之处的描绘,展现出先辈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体现出这种玉米在作者心中独特且深刻的印象。在描述 “白马牙” 玉米的生长形态时,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高大壮实的秸秆、发达的根系,到修长的叶片、独特的花穗以及长着两个玉米棒子的植株形态等方面,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它生机勃勃的模样,仿佛让读者亲眼看到了那一片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的玉米地,充满了田园之美。而关于 “白马牙” 玉米的种植过程,则体现出乡村传统农耕方式的质朴与认真,父亲严肃神圣地进行点种的画面,传递出农民对土地、对农作物的敬重以及对生活的用心经营,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烟火气。随后,文章重点介绍了 “白马牙” 玉米的多种吃法,无论是煮玉米时的香甜津道、烤玉米的独特风味,还是熬粥、贴饼子以及做成玉米渣馅馍馍等别样吃法,每一种都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诱人的玉米香气,感受到作者品尝时的满足与快乐,也凸显出 “白马牙” 玉米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年代所承载的美食记忆和生活滋味。此外,文中提到用 “白马牙” 玉米皮子拧蒲墩的情节,不仅展现了乡村百姓的生活智慧和勤劳节俭,还通过作者亲身参与拧蒲墩的经历,如手指肚磨疼却因能换来收获而忘却疼痛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乡村生活的点滴,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丰富多样。最后,作者感慨如今多是杂交玉米,而偶然喝到 “白马牙” 玉米渣熬的粥又找回儿时味道,这一情节既流露出对传统品种的留恋,又为文章增添了一丝欣慰与温暖,引发读者对传统农作物和乡村生活变迁的深深共鸣。整体而言,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生动细腻,将对 “白马牙” 玉米的情感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韵味和真挚的怀旧情感,是一篇极具感染力、能唤起人们对乡村美好回忆的佳作。【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7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07 08:54:04
  这篇文章太有味道了!作者把 “白马牙” 玉米写得活灵活现,从它的样子、种植过程到各种吃法,还有用玉米皮子拧蒲墩这些事儿,都讲得特别细致,让人好像跟着作者一起回到了那个乡村生活里,感受到满满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乡情呀。文字虽然平实,却特别能打动人,是一篇让人越读越怀念的好文章呢!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07 08:54:28
  读罢此文,心里满是温暖和感慨。文章围绕 “白马牙” 玉米展开的故事太真实了,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就在眼前,像煮玉米、烤玉米时的那些动作、对话,特别生动,让人感同身受。而且通过玉米展现出的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浓浓的人情味,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回味呢!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1-07 21:24:03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05 17:46:09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