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中国心灵的寄托(赏析) ——读陶渊明《桃花源诗和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杜撰了一个故事,从而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刻下了世外桃源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每到我们对现实不满意时,就会不自禁地想到,如果自己能在那么一个没有纷争只有欢乐的世外桃源,那该多好。
陶渊明生活在晋朝。晋朝是中国史学家评价最差的朝代,外戚当权,白痴皇帝,八王叛乱,五胡乱华,汉族几乎被屠戮殆尽,后来东晋苟延残喘保存了半壁江山和中华血脉。那时候,杀戮横行,民不聊生,世界就是一个人间地狱。古代哲人对社会最厉害的辱骂是率兽食人,在晋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人就是食物,就是两脚羊,还被研究出种种吃法,及什么样的人最好吃。想想猪圈中的猪和鸡笼里的鸡,那时的人就这待遇。就是这样的至暗时代,才会出现竹林七贤这样反社会的文化斗士。陶渊明是东晋人,生活相对安稳些,但不可能不知道北方这种暗黑世界,而东晋末期政治腐败,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他辞官归隐,将自己的所有理想倾注在田园生活的美好之中。
这种美好的集大成,就是桃花源。
桃花源,显然是老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桃花源不用太大,与外界全然隔绝,因为大了就要有政府,有政权这个最可怕的罪恶渊薮。里面的人,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地,可以种粮食、种蔬菜、养家禽;同样可以种植桑麻,养蚕纺线,就可以衣食无忧。在东晋那个时代,确实,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生活能够平安稳定,那就已经是幸福了。其实我们细想下,就真的是幸福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精神、文化的需求,桃花源会有吗?就只说吃,桃花源才有几种蔬菜几种动物,如果我吃腻了想吃点别的,就只能靠幻象满足了。
陶渊明想象的桃花源,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反映。中国自古就是地大物博,不需要外来物品的辅助,所以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中国基本上都是受周边游牧民族的欺凌,然后以博大的心胸,以丰富的物产,以辉煌的文化艺术来同化他们,从而进行民族大融合。而西方则是海洋文化,不仅仅是靠自己的物产,而且靠外物的获得。这就有两种手段:对强大的对方,以合法的贸易等价交换;对弱小的对方,就直接无本万利的掠夺。所以马克思说,西方的资本,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的海洋文明,进取、开拓,是让人幸福的文明,因为贸易本来就是各取所需,可以提高社会福利。而中国的黄土文明,保守、持中,是让人生存的文明。所以中国人从不去征伐别人,更不会掠夺别人,即使是郑和下西洋和别人做交易,也是夸示海外,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但中国人也相对保守,特别是西方技术大爆炸大革命之后,几千年来领先世界的中国终究还是落后了,吃了保守的苦。回到主题,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同样封闭保守的桃花源,而西方的理想则是乌托邦。乌托邦和桃花源不一样,乌托邦是一个经济实体,里边的人实行共产主义,即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对外还是开放的,需要和外界进行经济交换等各种商业行为。乌托邦美不美好,能不能实现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桃花源在陶渊明先生的眼中,肯定是美好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事实上,中国没有这么一块世外桃源,如果陶先生非常有钱,倒是可以买一块荒岛,带一些人去试一试,看能不能人工造就一个世外桃源。
桃花源里的生活,肯定不是奢侈的享乐,就是百姓普通的生活:每天劳作,自给自足,没有征伐杀戮,没有税收,没有官府恶霸的欺凌。这些,在盛世时不难做到,而这已经是陶渊明的理想生活了,只能感慨陶先生没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里。我们现代世界的人民,生活早已远远超过了桃花源的生活,除了出生在战乱或者极度保守和贫困的国家。甚至有些国家,就是不劳动不创造财富的流浪汉,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在桃花源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可以衣食无忧,还可以奢侈的旅旅游,看看电影或音乐会等等,这都是在桃花源无法享受的。可以说,我们现代人的幸福指数,肯定超过桃花源了,这是陶渊明不敢想象的。而生活富足的原因,当然在于科技的发展,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当然,我们的世界不是桃花源,因为我们没有与世隔绝,我们有着税收,还有着社会的不公。任何世界都不是完美的,即便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世界,事实上也不可能真正随心所欲,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节制。所以,愿意怎么样生活,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有选择就要有放弃,我们选择了让国家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就必须放弃个人报复他人的惩戒权,我们还要缴纳税收。如果我们选择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想给任何国家交税,那就要担心会不会有人武装侵略自己,自己能不能保护自己。
说到底,在现在万物联通的时代,连个人隐私都害怕被发现,更不用说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陶渊明的这首诗,还是有价值的,他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倾注到了这个不存在的地方。
我们讨论桃花源存不存在,幸不幸福,是我们读了他的诗以后的理性思辨,更多的中国人也许并没有读过他的诗,也并没认真衡量过桃花源的优与劣,但都知道那是个美好的地方。很多时候,理想就是理想,如果我们硬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可能会让我们失望。就像一个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真的来到你身边,和你一起生活,可能你也会失望。
陶渊明的价值,就是创造了桃花源这个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这是我们心灵中最深处的寄托,那是一个如天堂般美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期盼,所有的愿景都放在桃花源里,并且坚信有那么一个地方。
美梦,就有美梦的价值,哪怕知道这不是现实。叶嘉莹认为,桃花源最大的悲哀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人再去寻找。事实上也确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不管这个桃花源能不能实现,我们都要去寻找,都要去努力。至少,我们可以把桃花源当做心灵的栖息地,但决不能是禁锢心灵放弃努力的黄粱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