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暖】无伪之美(随笔) ——艺术交流笔记之六
过眼云烟(陈亚珍):郭兄,“江山文学”真是个好名称,初涉网络时,我就像进了菜市场摆摊的菜农,注册了个地盘坐下来,不叫卖,也不出去逛风景,更不管此网的爱趣,风格什么的,我就是我,素面朝天,只管把新鲜菜摆出来亮晒,过来过去的人随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种自娱自乐的态度,反而找到一份自在。真正的平等是内心的和谐,人生来世只管认真去做一件事,心诚则有诚心相聚。久了,才知这里不是菜市场,也非自由市场,是一些志同道合者随缘就形的天地江山,这里的文友个个真诚,编稿认真,交流互动倒让我爱上了他们。发几个跟贴共赏――
文友一:梦在何处:《无惧无畏绽放生命之美》这篇随笔,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展现出陈亚珍和郭凯敏深刻的见解与丰富的内涵。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他们的对话深刻而动人。陈亚珍老师为正义与爱而写作,书写民间苦难和人性光辉,这种创作初心极具感染力。她对《风语》系列出版受阻的反思,触及到文化理解的深层问题,引发人们对文化界定和文学创作环境的思考。郭凯敏将陈亚珍老师比作灵魂使者,对其作品高度评价,让我们看到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的巨大价值。
郭凯敏先生和陈亚珍老师在对话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这种灵魂之交不仅是两人情谊的见证,更让读者感受到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促使我们对文学、文化和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文友二:华为:陈老师与其说是警世通言,不如说是醒世恒言。一种满满的劝世情怀,不仅郭老师精准评价,也让读者无限释怀和共鸣。陈老师的责任和担当,能以文字形式发出。亦如鲁迅先生的文笔,似枪如良药,深读医心,品鉴医世。欣赏佳作,感慨无限!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陈亚珍(过眼烟云):文友华为,总能深入笔者之心,探其心中所想。劝世确实是我后期文学的主色调,人生的要义,是通过分工做事净化灵魂,超越感官,人之来世就做这么一件事,宗旨是明心见性,终极实现是爱!可人们都知道爱,做到却很难。通过文学行出金刚经,也是我们最好的通道,无所谓发表在哪儿,有读者就是写作的意义!“江山”文学,名字很好。
文友三:淡淡的云彩:读了两位老师《无惧无畏绽放生命之美》的对话,表达了深深的文学情怀和对文化的独到见解!陈亚珍老师和郭凯敏老师的交流,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探讨,更是对人生境界、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灵魂深处追求的深刻剖析。特别赞同郭凯敏老师说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权家的遮羞布”。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社会,文化的引领和滋养显得尤为重要。而陈亚珍老师的《风语》系列,正是这样一部释放灵魂挚真力量的文学作品,它坚守本土文化,多元并存。陈亚珍老师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令人感动。她提到的“爱,成为我人生与写作的信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用文字去传递爱、呼唤正义,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两位老师的对话让人受益匪浅,不仅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人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期待你们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带给我们更多精彩的见解和感悟。好文章拜读学习。
过眼云烟(陈亚珍):郭兄,这几则短评好鼓励!彼时我们交谈也是随心,无一点杂质和虚假,文友要求我们继续对话,突然觉得对话也许更贴近人本思想,文化是慢慢渗透的过程。能够参与进来,可鉴心灵相通不缺知遇呢!我感觉到一些语言能说出共通的感受,也就是意义了。
郭凯敏:非常棒!文化引领,美学根脉,圆形智慧力量,呈现出特有的美感和魅力。这些文友的回评特别由衷,感谢他们的真诚阅读!保持真诚的文心即好,网络也不是菜农摆摊,是更广阔的天地。兄,一直说心无挂碍,也是说无分别心,三六九等本是人类自己的设定,能与大众共鸣的文字才是享受。
刚和微短剧创作组交流完。其中一位执行导演说,看了我们的对话随笔特受感染,还特别提到了亚珍的作品《风语》,兄就专门把书借他阅读了。诚,就是文化引领的强大力量!伪终将无立足之地!逆流而上,逆流而行,逆流而乐,彼此心无挂碍地至臻而行!亚珍的“风”系三部曲是当下中国的交响曲,《风语》是中国变革时期心灵挣扎的诗韵,《风诫》是当下混浊不堪之中的诗魂,《风赋》应该是与古吟诵,与今吟唱,与魂共舞的作品。要坚信自己!
过眼云烟(陈亚珍):兄是精致的设计师,我也是想,三部成曲,故事暂时支离破碎,等待灵感降临就开始。总希望下一代比我们活得通透,重新建立心灵秩序,有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被一切概念所左右。从物质生活,迈向精神生活,精神与物质兼济,展望一个平和的、美好的世界。我们的后代应该有一个好的未来。“一个友人说,大家都处于无望中,唯独你还有美好的向往,心如小女孩似的,有一个永远的理想国。”我听了此话乐了,我尚不知我是这个样子,但我知道肉体可以老化,心灵要有向往,王朝一代覆盖一代,而人类只要不灭绝就会有梦。文学就是巨大的虚构,因为它是启示录不是判决书。上帝一直让圣徒们寻找奶与蜜的极地,其实并不遥远,只要自我和谐就会是一束光。然而,这个过程却要经历千辛万苦,跋涉万水千山才能抵达,抵达之时才发现大道至简即从繁来。这个时候才有自信构筑童梦。刚看了评论家李建军一文,说萨特为何不能称为大家,原因是没有健康的感情和高尚的伦理道德。他中西权衡,出入于各种权力场,没有独特的思想等等。我认同李建军的说法。文学不能权衡,文学是体验和洞察后的书写。兄提倡的文化引领,正是健康的感情和道德引领不是吗?道与德本是天人合一。我昨天突然悟出,修心的终极是找到自性流淌,文学的终极是找到灵性的书写。二者终极是一致的。那么修心和写作无二无别了。
郭凯敏:自性灵性天人合一之大美的纯性,亚珍早就拥有,现在才感悟到吗?兄,可谓旁观者清矣!
过眼云烟(陈亚珍):是的,兄是这么说过,我还在迷雾中,那是正在跋涉的过程。昨天和一个写评论的交谈,她要对某一部作品冠以经典,我认为不妥,可以是精品,但经典是需要时间确定的。经典是启示,比如《神曲》《浮士德》《阿Q正传》等,经典是天道、人道的演示,比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当代获大奖的人写出人的复性杂太应该了,但她是否可以从复杂到简单呢?她描述了人是什么,但她没写出人应当怎样,这是经过灵魂净化、悟道后的境界。这也是文学决定性的品质。
郭凯敏:画蛇添足的伪作家很多,画龙点睛的大作家不多。点睛之作必然是灵魂上乘之作,那些为虚名的伪作,无法用灵魂境界去评判。亚珍作品“风”系三部曲就是画龙点睛作品,上乘作品就是灵魂作品,虽然当下处在小众状态,但它是美学根脉!不急,酒香不怕巷子深。
过眼云烟(陈亚珍):你这么说倒让我脸红,谁知道呢?让时间去验证兄的判断吧。我只管写,别的无法确定。获过二次“茅奖”的张洁,说她特别想写出小众作品,作品一畅销她就觉得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品位。不知她小众的品位在何?
郭凯敏:严格说来,应该需要和读者心灵共鸣和互动的作品才好。
当下更多的人追捧网络,自媒体,AI创作,亲赖名誉,奖励等,丢失了灵魂的慰藉,几乎是得意忘形地快乐在国王新衣的状态之中,精神失去了,温情失去了,天地人和谐相处失去了……使得常规达到圆形智慧力量,必然赋韵着突破和超越。亚珍用多年的坚守,孤独地绽放着心灵的歌谣,这就是兄深为赞叹的缘故。兄从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到了热爱生活,热爱人物,从自身艺术和生活实践中感悟到了真实美学的价值,从物欲横流的世态中寻找到真情的力量,自我们思想交流以来,越发激活了哲思精神和智慧力量,相信这样心无挂碍的心境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也是我们的生命力!
过眼云烟(陈亚珍):人文传承很重要。兄拣到的都是好东西,丢掉的是垃圾。思想需要碰撞才出火花,不思自亡。我思故我在。
我今天还想,十月是个圆满圆通的月份,我终于把人生与艺术灵魂贯通了。再不会困惑文学与修道之间的区别。我知道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我将要去哪里,文学是渡我到彼岸的船只,无关乎功名,只关乎过程。兄说得对,重要的是逆流而上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考验我们的智慧。
令我奇怪的是,听一个80后的诗人讲座,他好像句句都在解读我与《风语》的思想和构思,他并不了解我,他也不是针对我。但我与一个80后艺术思想一致。惊的是,我熬炼了一生才贯通,人家才40多岁已经贯通,同时我也知道我并不落伍,没有成为僵尸。
郭凯敏:认识自己,开心自己,本真自己,快乐自己!
过眼云烟(陈亚珍):认识自己原来这么难,D和兄一直在帮我完成这个过程,及至今年十月份,就是前几天才夯实了我是谁,我来世上干什么,终极到哪里。兄降临在我面前就是携手引领前行。我又成了孩童的心性。
逆流而乐是一种智慧,我终于理解兄总是乐呵呵,从来不见世人过,这乃是大境界,我还能看到别人的缺点,证明我内心的缺陷状态,总觉得兄比我高妙,只不知高在哪里。现在终于知道兄的圆形智慧,即:允许一切的存在。亚珍没有角色感,永远处于探索状态,一个诗人讲座能让我一次次泪目,灵魂的对接不在年龄,是一种感知。我仿佛感到我需要什么,上天就要给我什么对境。好奇妙啊!现在写作,不要处心积虑的技巧,不要语言修饰,只需朴素简单地叙述,把真灵魂写出来,而且是纪实,不要虚构。连写作心性都与兄相合了呢!更加理解兄对《昔阳好人》的钟情,我原是不自觉的,现在是自觉了。
郭凯敏:亚珍原本就是至臻快乐的,世俗的混浊,使得亚珍选择了“与世无争”状态,孙先生给予了亚珍精神世界的自强,兄给予了亚珍灵魂世界的温馨快乐,现在亚珍开启本真的童心境界,真是幸福无限呢!记住:真正的贵人是自己,真正成就你的还是自己,客体只是为你见证和鼓掌。灵魂共舞是极致的快乐!
2014.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