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金文·春晖】第三个(诗歌欣赏)

编辑推荐 【金文·春晖】第三个(诗歌欣赏)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8发表时间:2025-01-26 17:23:11

第三个
   文/扬尼斯·里索斯(希腊)
  
   他们中的三个人坐在窗边看海。
   一个谈着海,一个听着。第三个
   既不谈也不听;他沉浸在海的深处;他漂流着。
   在玻璃窗格的后面,在纤薄而苍白的蓝色中
   他的移动缓慢,清晰。他正在探查一艘沉船。
   他敲响废钟去察看,突然
   精美的水泡带着轻柔的声音往上升,
   “他淹死了吗?”一个问;另一个回答:“他淹死了。”
   那第三个从海底无助地望着他们,那眼神
   就像望着淹死的人。
  
   【诗人简介】扬尼斯·里索斯(Yannis Ritsos, 1909-1990),希腊著名诗人、现代希腊诗歌的创始人之一。生于莫涅瓦西亚,早年在雅典读书,当过文书和演员。193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拖拉机》,1936年他为萨洛尼卡烟草工人罢工写成长诗《墓志铭》而一举成名,深得大诗人帕拉马斯的赞誉。二战期间,他投身于抵抗运动;战后先后两度被军政府囚禁、著作被禁,直到1970年代才获释,作品才得以出版。一生出版了近百卷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获得过列宁和平奖(1977)等多种国际文学大奖,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徐一波赏评:
   扬尼斯·里索斯的这首诗,凭借巧妙的场景转换,从窗前起始,延伸至海洋深处,最终又回归窗前。在这一过程中,诗人通过对第三位看海者精致入微的细节刻画,如移动的姿态、探查的动作、深邃的眼神等,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与隐喻色彩的独特情境。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正以深刻的笔触,对人类内心的孤独、探索精神以及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恐惧展开深度思索。
   诗中的三位看海者,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第一位看海者谈论着海,或许他试图通过言语来勾勒海的模样,从而理解海的外在表象;第二位看海者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处于接纳与思考的状态,却仅仅是被动地吸收他人观点。而第三位看海者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的交流模式。他“既不谈也不听”,而是“沉浸在海的深处;他漂流着”。“沉浸”与“漂流”这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他全身心投入海的世界,仿佛与现实的交流被彻底切断,独自一人在神秘莫测的海洋深处探索。场景就这样从窗前的言语交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海洋深处,从显而易见的表象深入到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他的行为,象征着对真实与本质的主动探寻,超越了言语的表达与倾听,毅然投身于未知的深邃领域。
   诗人对身处海深处的第三位看海者的细节描写堪称精妙绝伦。“玻璃窗格”这一意象,象征着现实与未知之间的隔阂,将现实与幻想、表层与深层一分为二,把第三位看海者与外界彻底隔绝开来。这种隔绝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而那纤薄且苍白的蓝色,不仅描绘出大海的色彩,更营造出一种虚幻、脆弱的氛围。他的移动“缓慢,清晰”,既暗示着他在探索过程中的专注与坚毅,也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凝重与深沉。
   “他正在探查一艘沉船。他敲响废钟去察看”,这一细节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充满了神秘与冒险的色彩。沉船象征着过往的历史与秘密,敲响废钟则像是在试图唤醒沉睡的记忆。他探查沉船的举动,宛如在挖掘被遗忘的历史或隐藏的真相。而敲响废钟这一细节,更增添了几分悲壮与孤独的意味,尽显冒险与探索精神。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突然,精美的水泡带着轻柔的声音往上升”,这一细节既美丽又令人不安,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在寂静的深海中,水泡的出现格外醒目,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信号。
   当水泡带着轻柔的声音上升,引发了关于第三位看海者是否淹死的疑问与回答。这一情节不仅在情节上制造了紧张感,更在哲学层面引发了人们对生死、存在与消逝的深刻思考。当场景再次回到窗前,“‘他淹死了吗?’一个问;另一个回答:‘他淹死了。’”如此简洁直白的对话,却蕴含着巨大的震撼力,充满了冷酷与无情。他们没有尝试施救,只是冷漠地做出判断。而第三位看海者“从海底无助地望着他们,那眼神 / 就像望着淹死的人”,这一细节描写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第三位看海者的眼神中,满是绝望、迷茫与难以言说的孤独,仿佛他已经超脱了生死的界限,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着岸上的世界。
   整首诗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海,或许象征着未知而深邃的世界,第三位看海者则代表着那些勇敢探索未知、不随波逐流的人。而另外两位谈论和倾听的人,可能象征着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袖手旁观,缺乏行动与勇气的大多数人。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描绘看海的场景,更是借助海的隐喻,探讨人类认知的局限以及对深度理解的渴望。三位看海者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不同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的象征。第一位的谈论或许只是流于表面的认知,第二位的倾听是一种被动的接纳,而第三位的沉浸则是对深度真相的勇敢追寻,尽管这种追寻可能充满危险与不确定性。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促使我们对勇敢探索、冷漠旁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误解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共 19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有深度有感情的诗歌欣赏作品。诗歌总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感情,因此诗歌里充满了朦胧、隐喻,要想更好地理解原诗,就必须有赏析文章。这篇文章分析全面,解析到位,理解透彻,让人读后更能增加对原诗的深刻理解和深层思考,值得细品。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1-26 17:28:36
  思想深刻,理解全面!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1-26 17:29:10
  解析到位,精彩无限!
3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1-26 20:59:35
  谢谢王老师精湛文笔,让文章增辉!
4 楼        文友:书者茶道        2025-01-28 12:16:47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同一时区,同一海边,同一壶茶水中,所想所思所说都不同,世界是三维的世界,现在科学研究有四维,好文拜读!新年快乐!
5 楼        文友:薛飘        2025-01-30 09:00:30
  拜读佳作,祝老师新年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