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常礼举要(随笔)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坎坷跌宕中未曾断绝,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消亡之后,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我们传统的礼貌、礼节、礼仪举世闻名,无不是外国人学习的榜样。
礼是文明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礼记·曲礼》中说:“礼者,毋不敬。”有礼仪素养的人,对万事万物都要恭敬,哪怕是对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只弱小的蚂蚁,一株纤弱的小草都要有恭敬之心。《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孝经》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中庸》中又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有婚礼、吉礼、军礼、宾礼、嘉礼、丧礼等等礼,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礼”。“礼者,敬而已矣!”(所谓礼,就是尊敬罢了)
我们中国的礼从哪里来的呢?早在西周就有周公旦所著的比较完备详实的《周礼》。后有春秋时期的《仪礼》,汉朝时的《礼记》,合称为“三礼”,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说明,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宪法》。我们常说理不渡人,画面渡人。故事大家更容易记住,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商子与伯禽》。周公有一个儿子叫伯禽,有一次和他的叔叔一起去见周公,结果见了三次都被周公给打了出来。伯禽就很奇怪,他就去向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商子请教,说为什么我去见父亲三次,都被他给打出来了?商子就告诉他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桥树,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梓树,你去看一看就明白了。”结果伯禽就到了南山的阳面,看到那个桥树长得又高又大,头是向上仰着的;而北山的阴面,梓树长得又矮又低,头是俯着的,回来就向商子报告。商子说:“这个桥木给我们讲的是父道,而这个梓树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结果伯禽很受教,下一次再去见他父亲的时候,一进门就赶快小步快跑,以示恭敬,一入室就赶紧跪在下面,向父亲请安。周公看了很高兴,他说,你这是得到了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的指教了。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身为儿女,对父母应该是一种恭敬有礼的态度。但是我们现在学了很多西方的所谓先进的观念,其实这些观念并不先进。譬如说平等。平等,好像儿女和父母就要平起平坐,没有必要讲那么多的礼节。我们是该给孩子人格上的平等,理解、尊重这个生命,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看见他们的情绪,听见他们的声音,在某些场合允许他们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给他们无漏的爱。但“礼”仍不能丢,按照它去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又怎么会出现儿女打骂父母、不赡养父母,还有抛弃父母的现象呢?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不是现代诗歌,是《诗经》文化、语言、礼貌、礼节、礼法、礼仪等全部都包含在里面,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大镜子。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不闻过庭语》: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孔鲤说:“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孔鲤回答:“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还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呢?”孔鲤恭敬地说:“是。”退而学礼。圣人是这样来教子学礼的。
礼的要素。礼包括:礼法、礼义,礼器:食器,乐器,玉器。礼学经典:《周礼》《仪礼》《礼记》。衣冠之礼:1、概念和定义:“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服怎么穿,帽子怎么戴,这就叫衣冠之礼。2、汉服的标准:网上卖的那些服装实际上大多不是汉朝的服装,是明朝的,现在和尚穿的衣服都是明朝的。像汉武大帝,秦始皇穿的衣服才是真正的汉服,现在网上卖的这些都不叫汉服。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古今结合,样式也好看,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标准。3、当代旗袍,唐装,马褂。旗袍是满清时期女子穿的,现在的唐装也不是唐朝时期穿的,也是古今结合改良出来的。明朝穿的叫马褂。言语之礼。对长辈、上司、平辈等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弟子规》就教导我们“称尊长,勿呼名”。打电话也要讲究礼貌和礼节。我们现在有的人拿起电话来就喂,说,还没讲完,啪就把电话给挂了。接听电话要礼貌地主动问好,是长辈的要尊称长辈的称呼,打完电话,最好是别急着先挂电话,先让对方挂,等一下对方不挂自己再挂。
古代常用的礼仪:1、揖礼,欠身礼,女子万福礼(女子行礼,弯腰90度,右手拉左手,放在小腹这里,稍微偏有一点儿),茶礼“古代汉族民俗中把“奉茶、交杯茶、受茶”都称为“茶礼”,茶不能满,四分之三杯。2、拜礼:拱手礼(你好你好,幸会幸会)。召开二十大的时候,因为新冠的原因,中央都倡导这样行礼了,都不握手了,我们中国的拱手礼是最好的,又避免传染,又不尴尬。新春拜年行拱手礼年味儿更浓。顿首礼,顿(把头低下),顿首礼(点一头),跪拜礼(三拜礼:双手作揖,90度弯腰,拜三次。三跪礼:跪三次,每次磕一个头,头要着地。三跪九叩礼:是跪拜的大礼,跪三次,每次磕三个头,是向父母行的,古代向皇帝行的,向圣人、老师行的,现在新时代,简化了三拜礼就行了)。
开笔礼、冠礼和笄礼。笔礼,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俗称破蒙。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种仪式便是开笔礼。冠礼古代男子的成年仪式。古代男子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成年时才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代表成人了,可以婚配,参加各种活动。笄礼是指汉族女孩的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再行笄礼。
拜师礼。古代要向老师行三跪九叩之礼,现在简化了,行三跪礼即可,行礼表示的对老师的恭敬,对学习的诚心。春秋那个年代,学生拜孔子为师时,收两条干肉作为拜师礼,代表承袭老师、圣人法脉,后来发展为六种东西,称为六礼束脩,是⾏拜师礼时弟⼦赠与师⽗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云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寓意弟子心意。数量不用多少,代表意思就行。
抓周礼。抓周,也叫试儿、试周、揸生日。它是周岁礼中一项很重要的仪式,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古俗,在民间流传。婴儿出生满一年,占称“周”,现称周岁,周岁这天,全家人不仅要庆贺,而且还要举行隆重的抓周仪式。摆上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也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美好祝愿。
握手礼。两人相向,握手为礼,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礼节。不仅熟人、朋友,连陌生人、对手,都可能握手。握手常常伴随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欢迎、多谢、保重、再见等。握手礼含义很多,视情况而定,分别表示相识、相见、告别、友好、祝贺、感谢、鼓励、支持、慰问等不同意义。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过紧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漫不经心地接触对方的手都是不礼貌的,力度适中,表示我们是一个健康的人,有力有信心的人。男士握手时戴着帽子和手套也不礼貌。
古礼坐姿有正坐、胡坐、趺坐(盘坐)。在汉朝以前(包括汉朝)都是正坐,脚放在屁股下面,铺个席子,汉朝以后,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跟着胡人学坐凳子,当时中原的正统汉族看不起外邦,他们又不懂礼仪礼节,又称为“胡作非为。”趺坐(盘坐),练瑜伽,静心练习时的打坐,道家的打坐。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正确的站姿会影响我们的精气神和健康,所以古人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我们睡觉的时候右边朝下,因为我们的心脏在左边,如果左边朝下,压迫心脏,不方便喘气,会不舒服。这是我们现代人正确的站姿和坐姿。女士常用的坐姿有:标准式、前伸式、前交叉式、曲直式;男士常用的坐姿有:标准式、开关式、交叉式。选用哪一种姿势呢,看情况而定。我们坐着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翘着二郎腿就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傲慢的感觉。我以前没学过,也是不懂,不但喜欢翘着二郎腿,还喜欢抖脚。老师说抖一次掉五块钱,每天要抖几十下,几百下,几百块钱就不在了,一天损失几百,一个星期损失几千,一个月损失一万多。几年下来,不就穷得叮当响了吗?别人赚得到钱,我们赚不到钱。这个掉钱,不是说您口袋里的钱掉了,是从您这一生所拥有的钱中扣去,您挣不到那么多钱。古话还说:“男抖穷,女抖贱。”
《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出门要衣着得体,把帽子戴好,纽扣扣好,拉链拉好,避免这样的尴尬场面。《弟子规》中还说:“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见长辈、老师或领导要主动恭敬地叫其尊称。有事相告要称呼“您”。
餐桌礼仪。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懂礼仪,家族聚会,单位聚会,我们该怎么坐。家族聚餐按长幼辈分顺序入座,公司单位聚餐按职位高低顺序入座。辈分最高的长辈或职位最高的领导坐正中间1号(最正面那个位置),依次坐。8号该谁坐呢(对着门口那个位置)?如果是家族聚会,就不管辈分,哪个组织聚会,哪个坐8号。如果是单位,哪个负责今天的聚餐的后勤工作,哪个坐8号。餐桌礼仪,我们不但要会坐,还要懂礼仪,介绍同桌客人时不能用一指禅。有一次,我们同学聚会,一个同学带了他的一个好朋友来一起吃饭。他在介绍我们同学给他朋友认识时,就是一指禅,这个是张某某,那个是陈某某,他指一下,我的心咯噔一下。但因为大家都没学过,也不在乎。介绍客人应该伸开手掌,手心朝上微笑微躬介绍。不仅是介绍客人,就连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彩虹都不可以用手指,特别是进到宗教场所,比如寺庙、教堂亦是如此。餐桌上长辈或领导不动筷自己不能先动筷。我们现在到餐馆用餐,大多用的是包装的碗筷,一般的人是怎么打开包装的塑料纸的呢?直接用筷子,我们一开始用包装套碗也是这么做的,“彭”戳破,显得有些粗野,且不文明。文明用餐就从拆包装纸开始。把塑料纸沿裂缝轻轻拆开,垃圾切不可乱丢,应该裹起来放一边。筷子该怎么放呢?在高档餐厅,有专门的筷架,我们就摆在筷架上;如果没有筷架就摆在碗的三分之一的地方,留出三分之二的空隙。吃完了,就把筷子横过来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您是吃饱了。夹菜不过盘中线(桌子的一半),更不能站起来夹菜。如果桌子可以转,吃不到的,转过来再夹。如果桌子不能转,吃一会儿,就把菜抬起来说。“来来,这个比较好吃,换给你们尝尝。”我们是小辈,是下属随时观察长辈或领导水杯,茶水少了马上起来添加。若茶壶里没水,不要大声叫喊:“服务员,加水!”自己找暖瓶加满。学过的人就与众不同。给客人斟酒倒茶时,水不能倒满,酒则要倒满。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不要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反手倒水酒是给阴人吃的。有酒杯或其他东西挡住了,可换一只手倒,或站起来去倒。吃饭端正持碗,龙含珠凤点头。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称之为“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称之为“凤点头”。吃饭不能连着扒三下,老话说:“一扒金,二扒银,三扒四扒乞丐形。”现在开放了,扒三下问题也不太大,但最好不要超过四五下,吃饭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不能说:“还要饭吗?”应该说:“我给您添饭。”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这叫朝天一炷香,这是大忌讳。因为它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或古代给死人吃的阴人饭才这样插筷子。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能吸溜。不能吃饭咬着筷子,或用筷子挑牙齿。用餐巾纸擦嘴时要侧过身子,剔牙要侧身并用手作遮挡势。吃饭时,不允许在盘子里乱翻,这样不文明,要吃哪一点,看准了直接夹起来。吃鱼不能说“翻”。翻鱼和翻船、翻车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不能剩饭,老天爷在天上看着,一粒饭都有一头牛那么大,浪费粮食损福报。自己先吃完饭,要对大家说“您们请慢用”,这样会显得很有教养,不能气也不吭一声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