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对话AI(随笔)
AI的风浪即将席卷中国大地,其实不是即将,而是已经。今天在网络上甚至书报刊上看到的“平淡如水”“似曾相识”的论文、“花里胡哨”“空洞无物”的散文、“情节跌宕”“脱离生活”的小说,领导大会上“中规蹈矩”“不疼不痒”的格式讲话,婚庆宴席上“喜庆盈怀”“朗朗上口”的主持词,不少就是AI的作品。特别是一些供娱乐之用的电视剧,AI编剧或AI参与编剧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由此也引起了一波道德和法律的风浪,袭击着与AI有关的各个行业和产业。
过年的时候,儿子从外地回来,陪了我两天。爷俩除了聊些年俗的话题,也涉及到了AI。我向儿子请教有关AI的问题,我知道,新生事物的诞生和传播都是首先由年轻人完成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谈到AI,儿子很是感叹,他表达的意思有两层,一是AI发展太快,超乎人们的想象。他说:“现在很多老牌资深的自媒体职业者都感受到了AI的冲击。自己辛辛苦苦多少年的积淀,不及AI十几秒的思考。下一步文化娱乐事业恐怕很快就会被AI取代。”儿子说的这一点我有所感觉,但因为离开工作环境已经很久,这种感觉缺乏深度和力度,不具备具象化。对儿子的这种预言则是既有期待,又有担忧。期待的是文化的多样、丰富、快捷和廉价的时代就要来临,担忧的则是文化的空洞,文学艺术的“AI化封闭”,将文艺的思想性和哲学性扼杀掉。还担心伦理道德甚至法律的被绑架,继而是社会的无序。无序是很可怕的,它会损耗掉无可估量的社会前进、人类争取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和动力。二是AI毕竟是AI,要取代人工写作的智力劳动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减轻一些这样的劳动。比如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领导年终讲话,AI就无能为力,因为AI不能掌握单位的企业文化,不能掌握单位业绩产出的内在原因,不能掌握主要领导的发展和管理思路,更不了解领导的工作作风。所以,不论发展到什么时候,AI都写不出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和新领导满意的文章来。但领导们上交的学习心得、装门面的一板一眼的庆贺类讲话,AI是可以帮忙的。在这方面,秘书们可以把AI当作自己的秘书,领导着AI去工作。
春节很快就过完了,我又闲了下来,便想起了和儿子的AI话题。我设计了一段话,发给儿子,让他用AI写出来,我非常想感受一下儿子讲的“自己辛辛苦苦多少年的积淀,不及AI十几秒的思考”这句话的实际震撼。
设计的一段话源于退休之后的学习。几年来,我把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诗词知识的学习作为散文写作的思想和文化动力,所以对“诗”和“历史”的关系思考了很多,但是一直朦胧模糊,抓不住二者关系的实质性把柄。于是我想以此为题,看看AI的回答。
我的题目有点像高考的作文题:
“在历史中找寻诗的思想。到大自然,到远方去寻找诗的源泉,激发诗的灵感。历史的深邃不亚于大自然,历史的复杂不亚于大自然,历史的无情也不亚于大自然。不是要咏史,而是把历史的景象融入到自然之中,形成诗的思想——爱情、游子思乡、世态炎凉、人生无常……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思想,指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日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这个题目分作两个部分,第一段是我希望AI回答的问题,在问题中加入了两句散文化的语言“到大自然,到远方去寻找诗的源泉,激发诗的灵感”,“爱情、游子思乡、世态炎凉、人生无常”,我尽量把问题设计的有点诗,至少是散文的味道,同时弱化了语句之间的联系。最后一段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思想”的定义。算是给AI的提示。
晚饭后,儿子回了微信,他说现在有一个deepseek,是国运级别的APP,但今天卡顿上不去,他用“文小言”回答了一下。近1000字的回答,用了不到三秒钟。这一点已经把我惊得合不上嘴,要知道,我写1000字,从构思到修改完毕,平均都需要一天的时间。我急着往下看正文:
“在历史尘埃中探寻诗的灵魂深处,人们常漫步于山川湖海,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中捕捉诗的灵感,让心绪随风飘扬。然而,历史的深邃海洋,其波澜壮阔、复杂多变与无情流转,却蕴藏着比自然更为深沉的诗性哲理。我们并非仅仅咏叹历史,而是要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韵律交织融合,去探寻那潜藏在历史尘埃中的诗的灵魂。
历史,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积淀,是时间长河中一幅幅跌宕起伏的画卷。在这画卷中,爱情如烈火般炽热,游子思乡如愁云般缭绕,世态炎凉如寒冰般刺骨,人生无常如风暴般肆虐。这些主题,不仅是历史的烙印,更是诗的灵魂深处最真挚的呼唤,它们穿越时空的长廊,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坚贞不渝与执着追求。那些流传千古的爱情史诗,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人类情感的夜空。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诗性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相信真爱能够跨越生死,成为永恒传颂的佳话。这种爱情的力量,如同自然中的火山爆发,炽热而强烈,让我们在震撼之余,也感受到了诗性的壮丽与辉煌。
历史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更如同一首首哀婉动人的歌谣,穿越时空的阻隔,触动着我们的心弦。那些离乡背井的游子,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漂泊天涯,却始终无法割舍那份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情感,被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了诗中最动人的篇章。它让我们明白,家乡是心灵的归宿,是无论身在何方都无法忘怀的根。
世态炎凉、人生无常,则是历史中最为深刻的烙印。它们如同自然中的狂风暴雨,无情地摧残着人类的身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然而,正是这些主题,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从历史中学会了坚韧与勇敢,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光明。这种思想,如同诗中的哲理之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坚定与从容。
当我们把历史的景象与自然的韵律相融合时,我们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诗性美。历史与自然相互映衬,共同诉说着人类的悲欢离合与生命的起伏跌宕。在这种融合中,我们探寻到了更为深刻的诗的灵魂。这种灵魂,既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也包含了人类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魅力与智慧;让我们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也能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在历史尘埃中探寻诗的灵魂深处,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与美好。”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篇小文有何感慨?但我却十分的失望,也许是AI真达不到人的思维境界,也许是AI现在还没有达到人的思维境界,也许是这个“文小言”还太孩子气。就我这样的文化层次,不满意“文小言”的这种千篇一律的缺乏专业内涵的回答,那说明不满意他的人是占大多数的。如果这是高考答题,100分的作文,勉强给50分已经不错,其实这个题的得分不应该超过30分。
历史的景象主要是人和事,景是次要的,因为自然景色的变化,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整体和细节都不会有大的变化,只不过过程在变,变化的过程是不能被复制和反应在文字中的。
而历史中的人,抽象的概括是思想,不是人的躯壳。诸如徐霞客,我们读到的是他笔下的地理图述,以及其中包含的人文地理科学思想,很少有人把一个瘸腿的、瘦骨嶙峋的徐霞客放在脑子里。再如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些帝王将相,我们读到的都是他们的雄才大略,英明伟岸以及杀人如麻,哀魂遍野,谁能读到他们走路的动作,骂人的嘴脸?因为走路的动作和骂人的嘴脸都被“虎步龙行”“龙颜大怒”抽象地概括掉了。而这种抽象的概括正是AI的强项。但文学艺术的魅力是需要感受到瘸腿爬山的毅志,看到大理石雕刻一般冷峻而又慈祥的面庞,这些细节的变化,AI不会给出答案。
谈论历史问题,一定要有精准的引用,没有历史的引用去谈历史就是空谈。这个问题的第一句可以看作题目,不论是我的出题,还是文小言的回答,第一句都提到了“历史”二字,但在回答中,没有一个词是精准地从古典文献中摘录引用的,甚至没有提到一位历史人物,也没有使用任何历史典故,这就是败笔。
历史的思想应该体现在诗中,我想搞明白,历史和诗究竟有哪些我所不了解的联系,但回答中一点也没有涉及到,甚至我所给定的“思想”的概念都被回答忽略了。
作者是文章的主体,历史是文章的客体,诗是主客体的载体,这就是我想了解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历史为客体,以诗为载体,来抒发作者这个主体的思想感情,历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把历史的景界与个人感情结合起来,再以诗句吟诵出来,便是艺术之美在历史长河这个空间中的舞动。
就现在AI的能力,网上的文章,很容易看出是不是AI的作品。言辞美丽,空洞无物而且还洋洋洒洒的文章一般都是AI的创作。因为AI暂时还只会空谈,他不会精准引用,创新理念,更不会创新思想,那怕是错误的思想。在文章论证过程中,他还缺少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推论。特别是引用,AI在目前,或者以后几年、十几年里,是不会有多少建树的。因为大数据中的“原文”和真正的历史存档原文是有差异的,这也正是AI的短肋,他永远不会为引用句打上一个自信的引号,因为人类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AI的真诚和不会作假,也强化了他不能为引用自信打出引号的脾性。
AI可以下棋、打牌、打麻将,可以编程,可以计算,能把π计算到几亿位数,可以成为无人战胜的奇迹,但计算不出君子的胸襟和小人的肚量,既看不出“狗咬吕洞宾”,又不能理解“司马昭之心”。
我把我的这些想法发给了儿子。
两天之后的凌晨两点,儿子忽然发了微信给我。他说deepseek打开了,他把我的题目同deepseek交流研究了一下,deepseek给出了四个答案,第一个的题目是《山河史话》,儿子对deepseek说这一篇AI味道太浓,请改成汪曾祺风格的,于是出了篇《青瓷碗盛着旧光阴》。儿子看完对deepseek说,直接改成李旭风格。结果deepseek听成是李娟风格,于是又写了一篇《青铜褶皱》。儿子说不是李娟,是李旭。他问李旭有什么作品?儿子回答《阅读故土》和《迟朴集》,20秒后,deepseek回答:“好的,我将尝试以李旭先生凝练质朴、浸透土地情结与历史体温的语言风格改写。”他写出了一篇题为《故墟》的文章:
老宅门墩裂了,石缝里钻出几茎秦隶模样的野草。祖父说这是祖上塾师临帖时抖落的墨屑,在地下沤了百年才发的芽。
打井队去年掘出半瓮开元通宝,锈绿的铜钱在晒谷场上铺开,竟拼出半幅没头没尾的星象图。村里的风水先生端着罗盘转了三日,最后蹲在井沿抽旱烟:“这是张骞漏在河西的算筹,该埋在老槐树西北七步。”
清明翻修祠堂,梁上掉下块裹着《楚辞》残页的泥坯。纸上的“兮”字在梅雨季返潮,洇成道歪斜的雨痕,正合着后山汉墓群渗水的节奏。守墓的瘸爷敲着陶片说,这是屈大夫投江时溅起的浪,赶了两千三百里路落在此处。
最奇是村小扩建挖出的青铜犁铧。校长把它挂在古柏下当上课铃,锈迹斑斑的撞击声里,总掺着些稷麦抽穗的响动。黄口小儿们跟着念“坎坎伐檀”,声浪震落梁间的积尘——那分明是《豳风》里飘了千年的黍离之悲。
县志办的人来考察,说这些不过是乡野附会。夜里我独坐废窑址,忽见月光在碎瓷片上勾出列队迁徙的陶俑。它们驮着灶灰与族谱,正把二十四史碾成滋养车前草的磷火。
看完deepseek的文章,我陷入了沉思,这文章真还有点我的作派,但是明显不是我的情感反映,也不是儿子的思想释放。显得很华丽,很古怪,很不自然。我开始重新整理自己脑子里的程序,我需要好好想想,这一两年,AI把这个社会搅成了什么样子。看到这里,不知读者会有如何的思考?会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对待AI,是亲近,还是疏远,是助手,还是推心置腹的文友,也或会把它当作获取利益的无本枪手?
2025.2.8
社会走上格式化是喜亦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