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新】买书的乐趣(散文)
各人有各人买书的目的,我经见过不少。买书目的目的不同,乐趣便各有不同,大抵像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对书刊报纸有着特殊的收藏情感。有一次,他听说有人在西安旧书市场上看到了一本1939年八路军政治部发行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号,立即连夜驱车上千公里赶到了西安。可惜,还是晚了一步,没有淘换到手。他买书就是为了收藏,他专门为书买了一套带阁楼的房子,命名为“枯竹阁”,并且购买了密集柜,收藏的数量早已逾万册。我有幸光顾过他的“枯竹阁”,见识了他收藏的四大名著,其中一部《三国演义》就有一百多个版本,令人肃然。
不过大多数人买书是为了阅读,毕竟书刊杂志的第一功能还是阅读。以阅读为目的买回的书籍,往往面临着被二手转卖的命运,特别是一些教材,阅读之后,大多都被按斤卖给了收破烂儿的,最后回到了造纸厂的纸浆池中。不过也有进入二手市场被再次收留了的,比如现在的旧书市场买卖的书籍,不少重新回到了需要者的书架上,有的还成为了收藏的珍品。
我买书目的是有过变化的,上班时期买书主要是为了工作,把活干好。为此便购买了大量的法律书籍和管理书籍,这些书籍的时效性非常强,比如《法律全书》,就买过三个版本,因为中国的法律变化太快。不用说一般法律,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也是隔几年就变化一次,从1954年第一部开始,到1982年第四部诞生,24年变了四次,平均每六年变一次。1982年后虽然没有再颁布新宪法,但到2018年,36年间修正了五次,平均每七年修正一次。所以就需要不停地购买新书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直到有了电子法律库,买新版法律书才停了下来。
管理类的书籍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各种管理理念迅速涌进了国内,“超速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切割营销”“马胜利管理法”“张兴让管理法”“点子营销”“海尔模式”“利润模式”“品牌管理”“赢在执行”“五S管理”……令人眼花缭乱,遇到一个定力不够的老板,或者频繁更换老板的单位,一天一个新理论,也就不得不去收罗与“新理论”相适应的书籍。唯有如此,才能把领导的“理论”观念变成具体管理方案。
退休后发现,上班时买的书绝大多数没有什么用途,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阅读价值。有时候想想也挺郁闷,上了一辈子班,竟然没有留下几本可以在退休后阅读的书籍。这“郁闷”来的虽然有点晚,但毕竟退休后有了自己主宰自己时间和爱好的权利,消除“郁闷”的机会也就来了。
购买自己想看的书成了退休后买书的第一目的。退休后最想看的是历史书籍,想知道过去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这大概和年龄有关。我就见过一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写得非常好,很适合老百姓阅读,估计就是一个“想知道过去样子”的人写的。退休的人年龄都在花甲,不仅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而且渐渐日暮西山,过去想得多,未来想得少,该记得记不住,不该记住的都想起来了。“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成了一个经常思考的问题。
到了六十岁,才忽然明白,原来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就是来参与这个社会生活的,和走亲戚大同小异。
来到亲戚家,一切都很陌生,之后开始慢慢认识、体味亲戚家的生活和文化。为了与亲戚和睦相处,不被亲戚看不起,最好能使亲戚喜欢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说好听话,多赞扬主人,有空的时候,帮着亲戚干点活,不仅是担水扫院,有时还需要到地里干些施肥、收割等重体力活。即便是城里的亲戚,也不能总是一副客人的架势,拖拖地、做做饭这都是必须的,最好是帮亲戚家做一些他家无人会做、或无人愿意做的营生,比如掏掏下水道,修修水龙头,换换灯泡一类。到了晚上,听听亲戚聊聊他家的历史,秦朝时哪个祖先跟着蒙恬戍边,唐朝时哪个祖宗和程咬金共事,宋朝时家族在哪个瓦肆里开过买卖,民国时爷爷给哪个军阀当过警卫员,后来又如何回归了平民生活等等。一边听,一边赞颂亲戚的名门望族出生,这等于把走亲戚的过程拉长了,将几天的时间拉成了几千年……
走亲戚最重要的经历是参加亲戚家的满月、结婚、开业或丧葬大礼,哭笑尽在其中,争理的,祝福的、闹丧的都可经见,都是文化。如果遇到有强盗来亲戚家抢劫的事情发生,你或者越墙敏捷地逃离,或者举起切菜刀与强盗搏杀起来,最好还受了点伤,亲戚家表妹为你亲手包扎过伤口,留下了一个露出脊背才能看到的伤疤,那这走亲戚的生活就更加充实、饱满而波澜壮阔。等到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便会有一肚子的感慨和收获,自己觉得不虚此行。但离开后几十年再无往来,也不知那远房表妹嫁到那里,是否生了孩子,总之是一切都归于沉寂。好像压根就没有这一门亲戚一样。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来亲戚家什么也没有做,吃了两顿饭就被亲戚讨厌了。于是,只好愤愤然地离开,心情不好,祸不单行,半路上还发生了车祸,或得了重病……
亲戚家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亲戚对家族历史的讲述同样地精彩,两者叠加起来,便成了这次走亲戚的全部收获。人生也无非如此,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到了亲戚家,就是一次“串门”。
历史很重要,阅读历史,其实是把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拉长了,本来活了90岁,结果经见了3000年的事,也就等于活了3000多年,彭祖只活了800岁,是因为他无法回头看到更远的历史,再往后看,基本都是猴子满地跑,看不到文字记录的人文历史,也就无法把活着的时间拉长,只能活800岁。所以,彭祖是向后的寿命,不是向前的寿命,向前的寿命和咱们差不多。
知道了历史的重要,买的历史书籍就多了起来,顺着历史线索去搜罗,这才发现,历史书籍太多了,人这一辈子即使每天手不释卷,看到的也是九牛一毛。这相当于亲戚朋友太多,根本走行不过来。99.99%的书籍连书名都没有听说过,今天所有报刊杂志抖音微信讲到的无一不是历史记载的翻版。什么叫学者教授?看过别人没有看过的书,又能记住的人就是学者教授。99.99%的学者教授原来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写进自己著作的,都是史书、史料那里的舶来品,只不过舶得巧妙一点罢了!
曾经买过一本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细读之后才知道,历史文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史,也叫“正史”,一部分是民史,也叫“野史”。其实孔子注释《诗经》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区分,《诗经》的《雅》《颂》就是国史,《风》就是民史,孔子将其合到了一起,就变成了“经”,都有了正史的意义。国史和民史不见得谁真谁假,也不见的孰对孰错,都有真都有假,相互补充而已。刘叶秋所说的“笔记”就属于民史范畴。顺着这本书追踪下去,才稍微了解了一点这民史的浩博,浩博的不可想象。后来看到“笔记”一类就想买,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世说新语》《智囊》《清碑类钞》等等,一直到《全宋笔记》……因此也知道,野史比正史多得多,也详细得多,历史的真面目主要隐藏在野史中,也可以说,“亲戚”原来大多数住在荒郊野外这个野史国度里。
这些书买回来已经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欣赏,由阅读变成了乐趣!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产生如此的乐趣。
睡觉的时候,手头放一本《世说新语》,随便一翻就是成语故事,东床快婿、竹马之好、望梅止渴、才高七步、席不暇暖、口若悬河、肃然起敬、管中窥豹、才疏志大、流芳百世……这比阅读《成语词典》要有趣得多,因为从这里看到的成语具有原始相,乐趣在于能够看到成语的变化过程,也就可以观察到文化脉络的变化。
阅读地方志,会发现其中大量引用古代地理著作的记载。于是按照各志书中经常提到的一些书名,陆续购买了一些古代地理图书,如《徐霞客游记》《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拿到手也不主要为了阅读,而是感受其中的乐趣。
有一天和姐夫在一起聊天,他谈起了他的出生地,张家口市万全县的德胜堡村。我好奇心陡起,翻阅《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真还在《北直九•万全行都司》中找到了关于这个村的记载:“德胜城,即今卫治。《边防考》:‘右卫初与左卫同城,永乐二年城德胜口,移卫治焉。本曰德胜堡,洪武二十六年所置,至是改筑为卫城。东北面河,西南平坦,去边三十里,敌每由此入犯。成化十年设上西路参将于此,所辖边墙一百二十四里有奇。其近卫城者镇河、平夷等墩台,俱极冲。口外庄窠沟一带为属部驻牧。万历二十六年增修卫城,周六里有奇。’”我告诉姐夫,你们村很有点历史,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是1393年,建村已有630年。姐夫看完对地形的记载,高兴的说:“我们村就是这个样子!”
老哥两个翻着书聊家常,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