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防里赋二首(赋)
《防里赋》二首
导语:我的家乡防里村位于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地处分宜县最南端,与吉安市安福县接壤。自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书香四溢,历代莘莘学子,崇文尚学,好读成风,竞技科场,科甲蝉联,英贤辈出。据《分宜县志》记载:防里村从唐至清历代考取了进士19人、举人12人、拔贡6人、诸贡百余人,其中两人官居正二品。历史名人有:欧阳玄、欧阳贞、欧阳谨、欧阳敬等,参见《分宜县志》人物传录。
防里村于2014年入选江西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走遍中国》栏目组以“进士村”为题,在防里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节目拍摄。已成为省历史文化遗产原始民俗民风基地,并入选“中国(江西)百个‘最具乡愁’村庄”。
防里古村掩映在参天古樟之间,村东侧的古樟群有30余棵,认证并挂牌加以保护。其中编号为“001”的最古老一株号称新余“第一樟”,树龄至今已有1060年。防里村现存明清时期的宗祠、民居、古井、古巷等建筑,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
唐宋元明清时期,防里村科甲蝉联,仅一村就达19位进士。其中:孙氏家族5位、欧阳氏家族12位、杨氏家族2位,百余名诸贡。甚至出现过“一门三代四登科”的盛举,清道光皇帝曾御笔赐字“祖孙父子兄弟科甲”。一代代人通过封建科举入仕作官。官居正二品两位,一位是元代欧阳玄,另一位是清代欧阳瑾。人才之多,文风之盛,为分宜县之冠。文化积淀之深远近闻名;防里祠匾文化十分繁盛,祠堂多达25个,已载匾额达52块,绝无仅有;楹联文化极为浓厚,与祠匾文化交相辉映。
一.《防里赋》
悠悠古村,名曰防里。岁月悠悠,古韵流芳。
众和堂中,岁月沉淀,肃穆庄严蕴灵光。功名碑前,英名镌刻,功绩传颂耀八方。状元坊立,荣耀彰显,才子佳人美名扬。
意山书院,书香弥漫,莘莘学子志高远。贞节牌坊,德操坚守,古风遗韵诉衷肠。庆远堂内,家族凝聚,传承智慧与力量。
驿道蜿蜒,辙痕深深,昔日繁华犹可追。文房四宝,独具神韵,文昌阁笔写春秋,星拱桥似墨韵悠,大草坪如纸铺展,砚子台静候华章。
黄子澄读书之所,墨香萦绕;千年古樟,枝繁叶茂,见证沧桑岁月长。清进士欧阳绍祁,才华横溢,名留青史绽光芒。
耕读传家,家训铭记,勤劳务实心不忘。清廉自守,品德高洁,清风正气满村乡。防里清门,庄严巍峨,海瑞至此,文官下马,武官下桥,尊崇尽显。
古村防里,历史瑰宝,文化璀璨永流芳。岁月更迭,精神不朽,传承千古谱新章。
二.《走进千年古村防里》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走进了千年古村防里,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时光封印的历史画卷。
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重肃穆的众和堂。岁月的痕迹在它的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却无法掩盖其曾经的辉煌。堂内的梁柱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遐想曾经在此商议大事的场景。
功名碑静静地矗立在村中的一角,它是防里先人们功绩的见证。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一份荣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而状元坊则以其独特的风姿,彰显着这个村子对知识和才华的尊崇。
意山书院里,似乎还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在这里,先辈们秉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传承着耕读传家的传统。那一本本泛黄的古籍,一张张陈旧的书桌,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求学岁月。
贞节牌坊,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着那份古老的道德准则。它是古代女性坚守贞操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庆远堂的庄严与大气,让人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的力量。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心血。
古老的驿道,曾经马蹄声声,如今虽已沉寂,但那深深的车辙印却记录了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沿着驿道前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文房四宝,赋予了这个古村独特的文化韵味。如笔的文昌阁高耸入云,像是要书写下这片土地的传奇;星拱桥如纸般承载着岁月的重量;砚子台则静静地等待着墨香的浸润。
大草坪如一张广阔的纸,任由岁月在上面书写故事。千年古樟,枝繁叶茂,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着古村的兴衰变迁。
这里还是清进士欧阳绍祁的故乡,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防里人。而黄子澄读书的地方,依然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气息。
防里清门,彰显着清廉自守的风范。传说中海瑞曾到访此地,文官下马,武官下桥,以示对这片土地的敬重。
在这个千年古村里,耕读传家的理念深入人心,清廉自守的品德代代相传。这里的每一处古迹,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深陶醉,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当我离开防里时,心中满是不舍。我知道,这片古老的土地,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灵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