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春行云水谣(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春行云水谣(散文)


作者:颜永柏 白丁,8.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9发表时间:2025-02-27 09:19:18

【菊韵】春行云水谣(散文)
   二月的云水谣,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山间田野一片绿色,生机勃勃。
   茶园里,嫰绿的新芽如翡翠般的点缀在深绿的茶树间。晨露未干,晶莹的水珠挂在嫰叶上,折射出微光,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轻轻颤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阳光洒下,嫩芽透出淡淡的的黄绿色,宛如初生的希望,清新而充满生机。微风拂过,茶香四溢,嫩绿的芽尖在风中轻轻摇曳,向世界宣告春天的来临。
   樱花如云似霞,在春风中怒放。红色与粉色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茶园中,形成一幅红绿相间的春日画卷。游客们穿梭其中,或驻足拍照,或漫步赏花,感受着花瓣随风飘落的柔美与茶香交织的独特气息。远处青山如屏,近处樱花如海,人们在这片烂漫的花海中,尽情的享受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春行云水谣,饱览闽南春天的美丽风景,打卡了云水谣的三大网红景点。
   千年的古榕树,是打卡的第一景点。你看那溪边的两棵夫妻古榕树,相依而立,枝繁叶茂,让人啧啧称奇。相传这是六百多年前一对夫妻亲手栽种的,象征着爱情的永恒。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入沃土,枝干交织如情丝,仿佛诉说着生生不息的誓言。风起时,枝叶轻摇,宛如对唱山歌;风停时,含情对眸,静守岁月长流。
   巍然耸立的客家土楼是打卡的又一景点。斑驳的墙面上爬满了藤蔓。圆形的建筑像一座城堡,将整个家族庇护其中。楼内有天井,防火门,走廊,窗户。上下三层。设计巧夺天工。土楼的每一块砖瓦都浸透着先人的智慧,每一座土楼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客家人建造土楼既是对中原故土的深情怀念,也是应对南方山区复杂环境的智慧结晶。土楼形似中原的古老城堡,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思念。同时,土楼坚固厚重,易守难攻,能有效抵御土匪的侵扰,保护族人的安全。这种建筑不仅承载了文化的记忆,而且体现了客家人团结自保的精神。
   云水谣鹅卵石古道是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古道。漫步在古道上,脚下的石子被岁月打磨得圆润光滑。古道蜿蜓向前,两旁是老式砖木结构的房屋和商铺,记载着沧桑岁月。我轻轻抚摸古道上的鹅卵石,似乎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穿越了时光。这每一块鹅卵石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不是吗,多少闽南人就是踩着这些坚硬的鹅卵石,从这条古道上走出闽南,走向九州,走向世界。
   史载,1932年4月,伟人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途径南靖县梅林镇长教村,这条鹅卵石古道是当时的重要通道之一。红军在此行军,留下了历史足迹。为云水谣古道增添神奇的色彩。
   我纵情游览了云水谣的打卡景点,坐在长教溪畔,望着潺潺流水,思绪万千。溪水奔流不息,如同人生的岁月,匆匆流逝,最终化入尘埃,无声无息。然而文化却如溪畔的磐石,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精神的传承。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文化始终在时间中熠熠生辉,成为永恒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云水谣成名就是最好的佐证。
   云水谣原名长教村,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的古村落,但地处闽南山区,“养在深闺无人识”,一直默默无闻。2005年上映的电影《云水谣》让这个古老的村落名声大噪。并更名云水谣。
   云水谣是一首歌。“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
   《云水谣》的男主角叫陈秋水,女主角叫王碧云,正好应对了云水谣三个字。故事情节也和《云水谣》这首歌的内容相似。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古榕树下,男女主角相拥而泣;土楼前,他们依依惜别;溪畔,他们许下永恒的誓言。
   影片取景于长教村,将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文化内涵。
   电影《云水谣》的成功,让长教村声名远播,当地政府将长教村名改为“云水谣”。
   云水谣的名字充满诗意,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沉睡千年的鹅卵石古道,被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客家土楼,千年榕树,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景点。
   文学与电影的力量,在于它们将自然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赋予新的生命力。长教溪的美,因《云水谣》而更加动人;云水谣的名字因电影而深入人心。
   坐在溪边,我不禁感慨:自然之美与文学的力量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情感的故事。
   是的,长教溪的美丽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化的传承。它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而文学与艺术,正是将这些价值传递给世界的桥梁。
  

共 18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诗画交融的笔触构建三重美学空间。视觉上,"翡翠嫩芽""粉霞樱花"等意象铺展春色长卷;嗅觉中茶香与花香交织成流动的气韵;触觉上"鹅卵石的温度"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多重感官共同织就沉浸式审美体验。镜头语言与文字意象巧妙呼应,古榕的缠绵、土楼的浑厚、古道的沧桑如电影运镜般渐次展开,形成蒙太奇式的叙事节奏。 情感表达呈现递进式升华。初以游人视角沉醉春色,继而抚摸古道砖石时触碰历史纵深,最终在溪畔沉思中完成从个体情感到文化哲思的跃迁。特别是将电影《云水谣》的爱情叙事与村落文脉相勾连,让缥缈的艺术想象扎根于具象的地理坐标,虚实相生间激荡出时空交叠的感染力。 文章以"文化在场性"为核心立意,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遗产、影视文本的三维互文,揭示地方文化生命力的生成机制——古榕年轮镌刻族群记忆,土楼砖瓦凝结生存智慧,影视改编则赋予传统以当代审美转译,最终在"溪水与磐石"的隐喻中完成对文化永恒性的礼赞:自然馈赠的风景会随时光流转,而人文积淀的精神灯塔永远照亮归途。【编辑;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5-02-27 09:23:59
  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比如“嫩绿的新芽如翡翠般”,樱花“如云似霞”,还有古榕树和土楼的描写,画面感强。结构上,可能按游览顺序展开,移步换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结合电影元素,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结合,增强文化底蕴。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