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冻饺子(散文)
速冻食品已经成为天南地北超市、餐厅及至家庭的一种常见食品,但要追溯它的起源还应该说是在寒冷的北方。
初到龙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冻了的食品是否好吃、是否能吃都是持怀疑的态度。记得那年的十月一日,突如其来的大雪把白菜萝卜土豆都埋在了地里。没有办法,吃了一冬天的冻菜。冻白菜冻萝卜吃起来味道就像泡湿了的纸。冻土豆干脆就不能吃。而东北的冬季一般是五个月,小半年被。到春菜下来,最少也要七个月,够愁人的吧。然而,这个愁字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过年了,知青从供销社买回的冻梨冻柿子,放到水桶和脸盆里,用井水缓上个二十来分钟,然后,从圆圆冰壳里取出软软的柿子和梨,轻轻地咬下一小块果皮,用嘴一吸,蜜一样的果汁冰凉地滑进食道,那叫一个舒服、惬意,也正是这蜜一样的果汁慢慢地融化了心灵深处寒冷带来的苦涩。
要说东北的寒冷成就了冷冻的事业,那得说过年,东北人的速冻食品,肯定都与过年有关。说起东北人过年,也叫忙年,是一年中最轻松的时候。东北人忙年的抻劲最长,俗话说“忙腊月,闹正月,里里拉拉到二月”,过了二月二惊蛰龙抬头,才算是过完了年。东北人的忙年与南方不同,南方人忙的是“风、糟、腊、醉”。北方人就忙一个“冻”字。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整个世界都成了天然冷库,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就自然成了冷冻厂的工人。忙年先忙在了吃字上,忙吃又先忙在了冻字上。冻的品种很多,有生着冻的,像冻肉、冻梨、冻柿子、冻太平果等等;有熟着冻的,如馒头、包子、粘豆包、“粘耗子”(一种用粘大黄米做的食品)、酱好了的猪牛羊肉、头蹄下水之类的;还有加工以后再冻的,像冻豆腐、冻饺子等等。东北人家制做冻货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一般来说,进了腊月杀猪宰羊,除了答谢乡里乡亲街坊四邻,用上一头猪,炖上一大锅酸菜血肠白肉,让大家可劲造以外,哪家都要冻上个百八十斤肉留着过年,少的也得冻上个四五十斤。至于冻馒头包子和粘豆包,那要用最大的锅来蒸上几锅,冻起来装上几面口袋。冻饺子则是东北城乡最有代表性的速冻食品了,用农村话说,“老娘们”在家呆着没事,天天就忙着包饺子做年咬咕。家家都像个加工厂,家家都比着做。一家包饺子一般要包上几天,边包边冻,冻上几面袋子。想吃了,下锅就煮,上锅就蒸,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爱吃饺子的人家不仅包的时间长,花样也多,变着法地琢磨着吃,日子过得也是有来道去的。您说东北人是不是也够精明的?到过年了人人都惦记着玩,到处的凑热闹,看热闹,哪还有工夫顾得上做饭和吃饭,最快捷的就是煮冻饺子。就是到了现在,东北农村还是这个习惯。您要是过年的时候到东北农村看看,你会看到家家的仓房都装得满满的。东北人看到这些心里就踏实,脸上总带着满足的笑。
这个习惯也从农村带到了城市。原来在机关工作的科长老张,媳妇就是包饺子的一把好手。回回问老张吃啥饭了,老张总是自豪地说“饺子”。我就搞不懂,他家怎么一天三顿饭总吃饺子,人家老张说:“俺屋里的从上冻开始,没事就包饺子,包了好多种馅呢。饺子这东西,包着是费劲,可吃起来省事,下锅一煮,饭菜就都有了,吃着还顺口,你没听说嘛,好吃不赶(如)饺子,好受不赶躺着。”这就是那时东北人典型的小康生活和小康理念。
我第一次吃冻饺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去县里给一家公司拉脚。农场出车给地方单位搞运输,一方面是为了挣两个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地方搞好关系,为农场解决物资之需,通过计划外渠道填补计划内物资供给的不足。
到了县城,公司的会计成了我的主管,不仅负责给我派活,还要负责我的吃住。会计长得一副长长的脸,面色黎黑还长着豆疤,夹杂着深色的雀斑。第一眼看见他,就给我留下了老谋深算的感觉,有点像电影《暴风骤雨》里的“韩老六”。经过几天的工作,还真就证实了我的看法。
白天,他总是把活安排得满满的,争取车辆的最大使用率,尽量不让车等活。到了中午,那边卸着车,这边他就领着我上最近的小饭馆吃饭,什么快来什么,进门就点一斤饺子,别的啥都不要,并且紧着嘱咐“要快!我们有急事”。要说这小饭店饺子也上得真快,十分钟不到饺子就给你端上来了,没有二话吃吧。二十分钟不到这饭也就吃完了,这车也卸完了,你就接着开吧。一连几天顿顿都是这个吃法,都是这个速度,我就纳闷饭馆这饺子包得就这么快,你这板凳还没坐热呼,他就能给你把煮好的饺子端上桌来。后来,忍不住我特意问问店老板,老板领我穿过后门来到饭店的后院。我看见凡是能放东西的平台上都放着摆满饺子的盖帘,每个盖帘上都有纸条标明饺子馅的种类。老板说:“过了饭口,伙计们没事了就包饺子冻上,要等客人来了现包,那能赶趟吗?没见领你来的那老家伙进门就催,连喘气的工夫都不给,跟那个周扒皮差不多。”那时农场食堂以粗粮为主,星期礼拜能吃上一顿白面,在这能顿顿吃饺子应该算是天天过年了,当然没有二话。
然而,一连几天,天天三顿饭顿顿都吃饺子,开始还愿意吃,等到了第四天就吃不动了。老会计看我没吃两个就撂筷了。听我说完原因,老会计很认真地跟我解释:“俺们东北最好吃的就是饺子,一般人家要到过年才能吃上一顿,你是俺们的客,顿顿吃饺子也是应该的嘛,谁知你们城里人没这个口福,以后你就随便点吧。”打那以后吃饭我总是一菜一饭,他还是照旧吃饺子。我发现他可是真爱吃饺子,看着他吃起饺子摇头晃脑的那份专注和投入,脸上漾着那种心满意足的神情,嘴部吹呵咬嚼的那个香劲,好像在表现一种什么意境。直到吃完盘子中所有的饺子,他还必须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汤,然后一抹满是油水的嘴,点上一根烟狠狠地吸上一口,再长长地吐出一口烟,这才有话。而所谓有话也就是常对我说的那句“吃好了吧?咱们走”。我往外走,他就跟在我后边,嘴里哼哼呀呀地唱着不知是哪一段的老戏,心安理得连晃带颠地迈着方步。后来,我特意问起吃饺子那档子的事,只见他精神一振,毫不隐讳地说出一番道理:“饺子,在东北那算是好东西了。没听说吗?‘谁家过年不吃顿吃饺子’。特别是那肉饺子,里边一个肉蛋,咬一口满嘴流油,那个香劲你是不知道。特别是就着饺子喝酒,那叫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要不东北人说‘好吃不赶饺子,好受不赶躺着’嘛。吃饺子也算得上人生一大美事喽,咱这疙瘩来人去客,吃饺子是上讲究的事,天天顿顿都吃饺子,那种人家得富成啥样,那都是梦里的事。就咱现在的生活水平,顿顿吃饺子根本达不到,不过我是借老弟你的光了,要不这样的机会哪儿找去,我可得好好享受享受。”说完了这番饺子的论调,他摇头晃脑的又哼上一段,从心里往外透着那份舒坦和得意,这个嘴脸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他的话是大实话,这吃饺子让他一番感慨,我也打消了厌食的想法。觉得吃饺子是富裕的口福,这也是入乡随俗啊。
由冻饺子引出的这段故事,有点像在东北农场的那段生活,苦涩中带着甘甜,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容易淡去,但在我的回忆中,却常常闻得到那浓浓的气息。时光荏苒,九十年代中期,下岗工人包冻饺子创业,从冬季走到夏季,从一家一户,走出了几个企业,又从东北走向了南方,走进了大小城市的超市,走进了大大小小的饭店,走进了爱吃饺子的人家。不能不说这是东北人的贡献吧?
我感觉,冷链的诞生,起初并不因为是有了冷冻技术和设备,而是先有东北的天寒地冻的启发,再有这些技术设备的发展。
再回东北,我必须先吃上一大盘冻饺子,不然,我这遇到饭就发急的劲儿没法满足,可能是受到那个老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