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赏析)
这是1968年上映的电影,制作这部电影库布里克差不多花费将近四年的时间,所以算上制作周期的话这部电影距今差不多已经整整六十年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就是这样一部甚至可以用老掉牙来形容的影片,其整体的视效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即使放到现在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就科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类的电影而言,在这已经过去的整整六十年时间内,我想不出有任何一部类似的电影能够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超越了它。唯一能和它相提并论的影片我也只能想到苏联著名导演塔科夫斯基1972年那部根据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索拉里斯星》(又名《飞向太空》)。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至今对其的评价依然还是呈现明显的两极化,有人大爱之,而有人则表示根本看不下去。当然这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科幻作品的受众面本来就小,而这种科幻中的硬科幻的受众面显然只会更小,哪怕影迷的数量群再庞大,但真正会喜欢这类作品的观众显然就只有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了。对于那些本身就不喜欢科幻题材作品的人这里显然没有谈论的必要,但对于那些喜欢这类题材却表示这部电影难以理解的人,这里我却很想替这部电影说点什么。
众所周知,这部电影与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一部有着很大的关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电影改编自文字小说,但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却并不是克拉克那部同名小说的改编。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两人当时一起合作的一个项目,他们共同探讨的这个创意后来分别被用来拍成了电影和写成了小说,而且克拉克后来更是把这个创意丰富扩写成了一个四部曲的著名科幻小说。
所以这部电影与那种通常意义的改编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把克拉克的小说拿来当作这部电影的导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电影当中很多造成观众理解困难的地方在小说中却有着明确详尽的描述说明。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可能是因为当时电影制作受制于技术水平的欠发达而达不到令人完全满意的效果;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的一些关键细节上没有做到清晰的表达。
这部电影的剧情节构和小说基本上保持了一致,这是一个十分清楚的三段式故事。大概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开场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要讲的是远古时期一块凭空出现的黑石碑启发了类人猿使用工具;然后第二段一直差不多到影片进行到一个小时左右,这里讲的是本世纪初已经进入到空间文明的人类在月球基地的地表下发现了一块同样的黑石碑,而且人类经过探测发现这块黑石碑一直在向遥远的木星发送信号;影片最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则主要讲述了人类派出一艘飞船前往木星进行考查,结果途中因为人类的错误指令导致控制飞船的电脑逻辑混乱,主角不得不强行关闭电脑的智能模块控制住飞船最终只身抵达木星附近与那里的黑石碑遭遇并且随后经历了一段完全超乎想像的时空之旅。
可以说,真正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黑石碑。黑石碑到底是什么?电影里只作了一个粗略的呈现却没有就此作任何的解释说明,这难免就让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与之相对比明显不同的是,克拉克的小说中却对黑石碑有着完全能激发想像力的详尽描述。
高智慧文明,可以说是比我们人类高了好几个等级的智慧文明,如果称其为造物者显得略为夸张的话,那么称其为文明的启发和观察者显然比较合适。漫游于广袤宇宙之中的他们一直在寻找着星际间存在的生命现象并对其加以启发从而引导其走上智慧文明之路。这里的黑石碑既可以理解成是高智慧文明的高科技工具也可以理解成就是他们本身那早已摆脱躯体束缚的超级意识体。如果说克拉克四年后那套《拉玛》系列中的那条庞大无比的飞船主要用于收集宇宙间的文明的话,那么《太空漫游》系列中的这块黑石碑则明显是用来启发宇宙间已存在的低等生命并对其保持长期的守望和观测的。
以黑石碑为切入点,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漫游于宇宙间的高智慧文明在大概四百万年前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迹象,于是他们就通过黑石碑启发当时的类人猿学会使用工具从而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诞生进化。在此之后他们把一块黑石碑留在月球的地表之下一直守望观测着地球直到步入空间文明的人类终于发现了它,试图解开谜团的人类于是就派出一艘飞船前往木星。当飞船历经波折终于抵达木星附近时,那里的黑石碑就向其展示了一个完全超出我们人类认知的宇宙景象。
不难发现,和小说对比起来,库布里克的这部电影中有三个地方明显有所欠缺:首先是影片第一段的类人猿时期,小说里明确描述了那块突然降临的黑石碑曾用图像之类的东西启发类人猿从而使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工具,这是相当关键的一点,但电影里却没有类似的交代;其次小说中对故事的主角进入黑石碑后所经历的见闻有着十分详尽的描写,那显然是一种宇宙间各种文明的展示,但电影却只用一些光怪陆离且毫无实际意义的画面来表现这点;另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就是故事结尾处的那个房间,小说中那些相当具体的描绘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房间其实只是高等文明凭着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观测了解粗略模拟出来的一个类似时空站的地方,但电影里所呈现的那些画面显然并不能让人可以有如此清晰的理解。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应该把影像表现和文字描述这两者相提并论,长篇幅的文字小说在这方面显然具有先天的优势,一部电影的容量要想在广度和深度上做到这一点的确相当困难,所以这并非完全是库布里克的个人能力问题。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科学素养这方面,作为导演的库布里克显然也没有身为科学家的克拉克所具备的专业学识。因此就客观情况宽容点来说,库布里克的这部电影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条件下能够拍成这样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的令人叹为观止了,这显然不是绝大多数导演所能做到的事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关于飞船电脑HAL9000与人类斗争的那条支线,阿西莫夫早年提出的“机器人定律”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很好的阐述。相比于好莱坞这么多年来那些商业化的类型电影,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的思考就明显严肃和专业了许多(这样的思考在《流浪地球2》的那条暗线里其实也已经有所展现,而且我个人预估不出意外的话《流浪地球3》的叙事主线肯定与此相关)。当下的AI热潮所引发的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到底会不会威胁到我们人类自身的问题其实前人早有预见,电脑无论怎么进化,其预判和决策机制显然不可能与我们人类相同,如何才能避免看上去明显比人类“聪明”的电脑日后对我们人类自身造成威胁,这显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