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浪花】绍兴游记(散文)
一、鲁迅故里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原因很简单,论武艺高低,打一架即可,但论文才高低,却很难说,因为不同人的喜好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不一样。但是,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鲁迅却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鲁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源于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对鲁迅推崇备至,甚至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的方向,那鲁迅还能不是新文化的第一人?主席喜欢鲁迅是有道理的,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是充满斗争精神的,这正符合毛泽东的性格,而温文尔雅的胡适梁实秋等人,文章再好,只能靠边站了,因为毛主席是不感兴趣的。当然,主席有这爱好,也与当时国家状况有关,乱世,当然需要匕首投枪,盛世才需要闲适文学。 正因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成了绍兴的象征,游绍兴,必到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其实就是一条鲁迅中路。路北第一间,是鲁迅祖居。鲁迅祖上是大户,我一直认为,近代中国这些反对传统文化的大家,其实本质上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大家,不可能出身于太过贫寒而读不起书的普通家庭。鲁迅也不例外,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当然,鲁迅后来家道中落了,他才得以客观认识世界,认识人情冷暖,从而深刻理解社会,抨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章憎命达,身世的不幸,往往是作家、文学史的大幸,鲁迅如此,曹雪芹也是如此。从鲁迅祖居,依稀可以看出,周氏家族在当时的煊赫。介绍说,最鼎盛时,周家甚至拥有良田万顷,仆役过千,当然,这是整个周家,并不是鲁迅个人拥有的财产。鲁迅只是居住在周家后面一间小小的房屋,也可见,鲁迅家在整个周氏家族中地位一般。
祖居过去,是鲁迅纪念馆,以一幅幅图片展现了鲁迅的一生。学过近代文学的人,对鲁迅的一生都很熟悉,那是必修课。但看着图片中鲁迅的一段段名言警句,还是深深地折服了。鲁迅的文章出自真性情,他不矫揉造作,爱恨分明,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读到他的文字,那就是直接和他的内心对话,他的愤怒,他的无奈,他的柔情,都在他的笔下,感染着千万后来人。纪念馆中,还以影像资料的形式,播放着社戏和阿Q正传,严顺开演绎得入木三分,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纪念馆外侧墙壁,是各种字体书写的鲁迅诗词,站在墙壁前的长廊上,伴随着鲁迅的诗词,似乎走进了悠长而又深邃的鲁迅思想世界中。
纪念馆过去,是鲁迅故居,也叫新台门。实际上就是周家人丁兴旺后,原有的祖居不够住了,一部分人就迁出来,在旁边重建台门,所谓新台门。鲁迅也是迁出的一户。故居中有一间房屋,是鲁迅成年后在绍兴做老师时所住,他当时还籍籍无名,刚开始写文言作品,第一篇作品也成于此屋。屋虽一间,但还真不小,生活设施也比较齐全大气,足见当时鲁迅作为老师,收入还是不错的,因为他家道已经中落,是得不到家族的支持的,只有靠自己,赢得生活的舒适。常有人感慨,鲁迅拿着当时北洋政府的丰厚薪金,还不停地将匕首投枪投向执政者,这种勇气,是可以做文化人的标杆的。
故居旁边,就是百草园和鲁迅作品风情园了。百草园就是周家的私家花园,后来整个周家都衰落了,就将花园卖给了一户姓朱的有钱人,只保留了一部分,就是百草园。这个百草园,实际上只是周家的一块小菜地,但就是这个普通的小菜地,却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在他成年后,他笔下的百草园还是那么妙趣横生,捉蟋蟀、覆盆子、逮鸟,还有那高高的乌桕树洒下的绿荫,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其实,风景之美,完全在于心境,在我们心地单纯时,一个普通的小园子,可能都会是我们充满欢笑的乐园;而当我们身心俱疲时,面对满眼风光,往往也是无暇欣赏,而是为身边的俗务所累。面对着那一小块菜地,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孩欢快地到处奔跑,在小井台上跳上跳下,会不自禁地感受到无忧无虑的欢乐。也许,这就是鲁迅成年后想到百草园的心境吧。百草园向里走,是风情园,就是一个戏台,可能会表演鲁迅的作品,但我们没看到,周围是一些民俗文化展,有花雕工艺,婚俗,祭祀形式,但似乎并不和鲁迅作品有关,令我们大失所望。据说绍兴还有了柯岩景区,真正人为建造了一个鲁镇,将鲁迅笔下的人和物真正变成了事实,这才是我想象中的鲁迅作品风情园。
走过百草园,一条街上均是小商店,就在这沿街叫卖声中,我们走到了咸亨酒店。如今的咸亨酒店是一个五星级酒店,古色古香,但我还是觉得,除了名字和鲁迅的作品有些联系外,酒店实际上已经离鲁迅太远了。酒店中还是有茴香豆卖的,不知道是否有一个在一群短袖中穿长衫的人,排除几文大钱,卖弄着“茴”字的多种写法,以自己的悲惨,给无聊的百姓一点生活的乐趣。不过,既是有这么一个人,恐怕也是消费不起现在五星级酒店的茴香豆的。
路的另一边,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实际上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家,老先生家中也挺大,足见也是望族,并不是缺钱靠教小学生糊口的穷书生。他利用一间堂屋,给几个孩童授课,只招收八个学童,也可见他并非以牟利为唯一宗旨。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八个孩童中,出了个鼎鼎大名的鲁迅,从而让他这个堂屋以“三味书屋”之名名扬天下,观者云集。这八个人中,鲁迅坐在了角落,倒不是歧视他,而是他自己所选,他觉得在角落,受到的干扰少,可以专心学业。鲁迅的课桌上,赫然有一个“早”字,这是他刻苦学习的见证。如今的课桌,肯定不是当年鲁迅用过的原件,但这个字却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让后人深受激励,感受先贤的刻苦。鲁迅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天赋固然是一方面,但从这简单的陈设就可以看到,他还是很努力学习的。努力的人,将来面对世事也会认真钻研,才能见解深刻,所以,从小认真学习,学到的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鲁迅的成功,绝对是他努力的结果。三味书屋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实说到底,就是读经为本,如同米饭,读史为佐,如同菜肴,读诸子为享受,如同肉酱。鲁迅后来没写出这三味的意思,也许是他记不清了,但他真实地领悟了三味,成了博古通今的大家巨豪,算是真正最好地报答了师恩。
二、沈园
沈园,成名于陆游与唐婉的悲剧爱情,成名于陆游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
沈园有三个区,最主要的是古迹区,就是老沈园。沈园是私家园林,建筑并不出众,中间小池,四周点缀者亭台花木,是常规建造。古迹区第一个景点是六朝井,据说真是六朝遗迹。井呈六边形,井上有亭,奇怪的是,亭顶对应井口的地方,是空的,也有个六边形的缺口。导游说是方便取水用,真觉得不可思议。我更倾向于这个缺口,一来是为了等天上的无根水,二来是为了赏月。不管真实原因如何,反正古人的用意,后人随意理解吧。第二个景点是孤鹤轩,实际上是池边的赏景厅,是主厅,如今厅中有一块遗留下的太湖石,形如孤鹤,由此得名。孤鹤轩边是葫芦井,是一口宋井,奇怪的是井呈葫芦状,中间有一道砖墙隔开。据说当时这道墙,将沈园一隔为二,后来国家收回沈园重修时,郭沫若先生力主保持井中原状,也算沈园沧桑历史的见证吧。宋井边有一个不起眼的茅草亭,叫如故亭,据说就是当时陆游和唐婉重聚之所,陆游在此吃着唐婉送来的饭菜,思念着唐婉,写下了那篇千古绝唱。古迹区最后一个景点,也是最重要的景点,是诗碑,即陆游所作和唐婉所和的两首《钗头凤》。陆游词是从他遗作中选字刻成,唐婉词是从古代女子作品中选字刻成。孩子看了后,直观认为唐婉写作更认真,因为陆游字迹潦草,而唐婉字迹工整娟秀,一笑。
唐婉是陆游表妹,两人门当户对,志趣相投,夫妻恩爱,天作之合。然而,陆游母亲就是看不上唐婉,生生拆散了他们。说实话,古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唐婉是才女,整日和陆游琴瑟相合,诗词相对,在陆游母亲看来,确实是不谙家务,不是个好媳妇。浪漫,就这样败给了生活,唐婉以无所出被休。在两人各自重组家庭后,一次偶然在沈园遇见,唐婉送些酒肉给陆游,陆游一边喝着唐婉的酒,一边思念唐婉的情,很快无法自已,于是写成《钗头凤》,刻在沈园。唐婉读后,悲痛欲绝,于是和了一首。 很快,唐婉抑郁而死,而陆游,直到晚年,每每到沈园还在纪念唐婉,有不少诗作留世。
故事很精彩感人,但我总觉得是附会之言。唐婉是陆游表妹,虽说古代男女之防甚严,但也不至于五年间亲戚也见不了面啊,却偏偏在沈园偶见。沈园一见,陆游留词,唐婉是何时所见?最为奇葩的,唐婉和词如何传世?她敢于直接告诉老公,自己还爱着前夫,如果有这种勇气,那还要咽泪装欢干嘛?明显不合情理。当然,我无意于考证故事真假,只是伴随着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沈园感受到了别样的美。
沈园第二个区是陆游纪念区,是陆游生平和作品介绍。第三个区是爱情园,据说景区觉得沈园的爱情太过凄凉,于是修了此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侣,也希望情侣们游沈园时不要太过悲凉。这两个区,我们只略看了看,就离开了。
最后附上陆游所作沈园二首,同样是后来人的观园感受:“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三、周恩来祖居
周恩来祖居是我们路过的景点,出于对领袖的尊敬,就进去参观了下。
祖居对面也是景区的一部分,是一个小园子,回廊上是与绍兴有关的官吏名人介绍。粗略看了看,顿时服气了。绍兴真是人杰地灵之地,那上面的人物,大多数都为世人所熟知,绝不像一般地方的名人展,绝大多数是外人不知道的。如蔡元培、竺可桢、徐文长等,居然都是出自绍兴,可见绍兴文风之盛。
周恩来出身淮安,已成定论。但在绍兴人眼中,未必,他们有证据证明,周恩来出身在绍兴,而是很小的时候迁居到了淮安。当然,后来国家出面协调,淮安建了周恩来故居,而这儿成了周恩来祖居。但明显看出,这儿的祖居,实际上也是按照故居的规格所建,都是周恩来的介绍,甚至还有周恩来的学籍,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周恩来出身绍兴。不管周恩来出身哪里吧,淮安人民和绍兴人民对总理的爱戴之心是相同的。其实,不仅这两地,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都是如出一辙的,并不因总理出身何地而改变。周恩来作为国家领袖,他做到了三无:无子女,无房产,无存款,这一点举世无双,连联合国都很敬佩。他的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却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参观完祖居的最大感受,是无限仰慕于总理的人格和处事的风格。有几件小事:1、他在地震后看望受灾群众,发现群众逆着风,于是在讲话之前首先要求全体人员向后转,让大家顺着风,自己走到逆风的位置向大家讲话,就这个细节,是如今几个领导能做到的?2、他虽没有子女,但还是有亲戚的,不过他任何时候也不允许身边人说出和自己的关系,所以感觉不到他有私人关系。这种不近人情之举,恰恰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3、他所有收入的三分之一捐给了亲戚朋友,家中存款超过5000元的余额就上交党费;4、主动号召全族人民,平祖坟,结果全族人清明上坟时,只能对着空地祭拜。平祖坟这种事是最难的,要被族人骂的,所以总理率先垂范。即便他拥有如此高的威信,当时也收获了不少族中长辈的痛斥,也辛亏是拥有这么高威信,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5、他出访他国所收到礼品,首先是让相关人员观赏学习工艺,然后全部上缴国家;6、他死后骨灰不留。正是他没有人过留名的私心,反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中国古人推崇“立德立功立言”,不少伟人都能以留下点什么为骄傲,唯有这位被称为“周公”的儒雅领袖,却坚持什么也不留,最后却留下了古往今来无人可比的令名清誉。
恩来一生没有私心,只是以大局为重。他曾经是党的总指挥,但他发现毛泽东更适于做领袖,于是甘心于毛之下,辅佐他成就大业。正因为他的特殊功勋,他和主席始终惺惺相惜,所以无论文革局面多么紊乱,主席始终不改对他的信任。文革时期,国家一团乱麻,他是那时候全国唯一殚精竭虑拨乱反正的人,并因此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中国人民。试想下,如果不是周恩来,文革中会有多少同志得不到保护,文革的破坏力对生产的影响会有多大,对国家将来的影响会有多深,简直不敢想象。可以说,他是以生命在挽救国家。
永远的周恩来,唯一的周恩来,留下的只是后来人对他深深的仰望。
四、墓葬
这里的墓葬是指王阳明墓,徐渭墓和印山越王墓。这是我们偶然在绍兴发现的。
我们游玩兰亭途中,意外看到了王阳明墓离此不远,于是就去祭拜了这位先贤。正巧前段时间刚刚读过《明朝那些事》,对明朝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作者认为王阳明是明朝第一人,我深表赞同。阳明先生在哲学上的成就使他与孔孟朱子等圣人并列,难得的是,他还曾孤身平叛,立下不世之功,足见其文韬武略。在这里居然发现了他的长眠之地,怎能不拜?沿着导航,进入了一个山区,导航显示王阳明墓到了。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大院子,没有任何指示牌。穿过院子,才发现一道门,门楣上四个大字“王阳明墓”。这位圣人,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里,没有高耸的华表,没有显赫的纪念碑,没有庞大的纪念馆,有的只是一个大土丘,正是妙玉所称一个土馒头。进门后,有台阶向上攀登,中间是一个祭台,其实就是一块平地,两侧墙壁上介绍着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仅此而已。到了墓前,有一张供桌,不知是谁陈设的供品,令我奇怪而欣喜的是,供桌下居然有香,让游客随意取用祭拜。参观完阳明墓,感慨绍兴真是人杰地灵,阳明先生的墓葬都没有好好利用开发,要是放在别处,肯定会大吹特吹了。沿台阶返回,在入口大门楣背面,赫然看到四个大字“我心光明”,情绪突然间得到了升华。阳明先生的心学,最后宗旨不就是我心光明吗?只要我心光明的思想照耀千古,那么,知不知道阳明先生又有什么关系?圣人也不过化为了一抔尘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值得牵挂而拒绝从我心生发出的光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