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浪花】大丈夫当若何(随笔)
在中国,成为大丈夫是一般人心中的目标。气吞山河权倾天下,能够举手投足间影响着世界,这也许就是一般人想象中的大丈夫吧!所以,秦始皇巡幸时,看到冠盖相嘱、前呼后拥的帝王车驾,刘邦感慨“大丈夫当若是”,项羽自励“彼可取而代之也”,他们都是以拥有威权的秦皇为大丈夫的目标,成就了一番大业。
然而,大丈夫就是权力的所有者吗?当然不是。
面对“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权力所有者,孟子直接视之为权力的附庸,非大丈夫;在西方,也有过一位哲学家,说过同样的意思,就是说自以为是别人主人的人,实际上比一切人都是权力的奴隶。真正的大丈夫,只有三个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遵循内心的本真,不为外物所左右,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自由者。——拥有权力的人,也容易被权力所左右,在真正明哲的哲学家看来,当然不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古往今来,富贵是人类的追求,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是人类永恒的愿望,所以,追求富贵没错。但是,富贵永远不是人最终极的价值追求,人在追求富贵的道路上会遵循一定的法则,那就是“义”,所以孟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人生在世,基本的生活资料的需求是很少很简单的,但人的欲壑难填,在无立锥之地时期盼有一间能够遮风避雨的茅屋足矣,但真的有了一百平米的商品房后,又期望能住进三百平米的别墅。人就是这样不断产生新的欲望,不断满足新的欲望,欲望给了人奋斗的动力。然而,当欲望吞噬了人性,人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时,为了追求富贵而不顾一切时,人就被富贵“淫”了,成为了权势财物的奴仆,不再是大丈夫了。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出身豪门的人,说他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因为他们一辈子不用为生活发愁,他们的财富足以保证他们一辈子奢侈的生活。或者,出身世家大族,家族中都是高官,所以成年后自己也轻而易举的任职高官,收到高昂的俸禄,足以保证奢侈的生活。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这些人是可以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是最理想的人生。但是,鸟儿有了黄金的翅膀,就不能展翅高飞了,上天是公平的,在某一方面让你得到了,在另一方面必然会让你失去。所以,豪奢之家,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人没有艰苦的经历,没有拼搏的人生,这样的人是不会珍惜所得到的一切。他们目空一切,什么都敢做,最终的结果大多是身败名裂。另一种人相对明智些,守着自己的高官巨财,完全被财富所左右,做事情唯唯诺诺,前怕狼后怕虎,这样的人生完全平庸。如果他足够幸运,也许会一生平安,但如果生活中遇到风雨,立刻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一样,钟鸣鼎食轰然倒塌……
人在富贵中保持清醒是很难的,这就是孟子叹息的富贵不能淫。
中国的皇帝,大多是富贵或者权势的奴仆。中国的皇权争夺触目惊心,父子相争兄弟相残屡见不鲜,这些人是丈夫吗?明显屈从于富贵而不是本心。所以,当皇帝驾着车辇,目空一切的从路上经过,孟子是不会认为他是大丈夫的!
世家大族,本来应该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教育资源,如果善为使用,子孙能够书山苦读学有所成,还能成就一番事业,这些人是没有被富贵蒙住双眼的人;但如果一味以为自己有了金钥匙就可以放纵人生,那就被富贵淫了,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中国富贵圈中真正可以称为大丈夫的典型,是中国革命早期的志士们,他们大多出身富贵,才有能力出国留学,学成后毅然走向了自己的理想,走在为国为民谋福利的路上,走在革自己封建家族的命的道路上,甚至牺牲性命也不后悔,他们真正做到了不为权势利益蒙蔽双眼,做到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这是第二个层次,即人基本的生活资料甚至不能满足时,人的生活态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安居乐业时,国家会繁荣昌盛,但当人们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时,社会是不稳定的,因为你不知道人们会做出什么事。但是,对大丈夫而言,要做到宁可不能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也不要摧眉折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这是对大丈夫的要求,而不能对全社会。如果对全社会所有人都提这要求,最终会陷入“存天理灭人欲”的怪圈。但是,有志于成为大丈夫的人,必须牢固紧守自己的内心,不能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就可以践踏一切生命的准则,所以说大丈夫有所不为。当然了,贫贱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那是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人是甘于过贫贱的苦日子,生活还是能保障的,也就是“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甘之如饴,庶几可称为丈夫矣。
贫贱不能移和富贵不能淫是相通的。如果你在贫贱之中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为了逐利什么都不顾,那么等你成功之后变成有钱人了,你是肯定做不到富贵不能淫的。人追求物质不是错,我们不是以穷为尊,我们同样可以努力改变生活,让自己活的舒适一点,只是不能不择手段。要做到两者,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人在忧患时可以兴国,而在逸豫时却容易亡身,何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过惯了苦日子不要紧,但当他过惯了奢靡的生活时,任凭他富可敌国,邂逅不如意,生活有了波折以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生活作风,很快就会陷入困顿。为了追求奢靡,而又入不敷出,怎么办?必定铤而走险,从此亡身,甚至亡了家和后人。反之,当一个人一以贯之地实践着艰苦朴素的勤俭时,物质财富自然不能改变他的生活态度,那么他就是大丈夫——他不必向财富权势折腰,可以恪守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我们敬佩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原因很简单,他不是作秀,他是出自内心的不想成为权势的附属品,所以他宁可像个普通农民一样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农业生产活动。普通农民的生活当然比不上官吏,但陶渊明却真心选择了农家生活,而且他眼中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就是因为他做到了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做到了自由,做到了自己成为人生的主人。
威武不能屈。这是最高层次了。面对着不合理的残暴势力,能不能恪守自己的本心,这是对一个人最严峻的考验。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读书种子方孝孺,面对着逼迫自己草拟诏书的杀人魔王永乐皇帝,就坦然接受了被夷十族的悲惨命运。无数的革命先烈,面对反动派的屠刀,都坦然献出了生命。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信仰,有内心的坚守,他们是大丈夫,所以能够做到威武不能屈,做到笑对屠刀。
在和平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恪守内心的道德准则的机会不多,但我们还是会时时遇到不合理的种种压力的,能不能做到威武不能屈,那就是能不能做到大丈夫了。汉武帝时候的强项令董宣,面对着皇帝要其认错的命令,宁可死也不奉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威武不能屈。我们能不能做到独清?还有,更困难的,当社会的不公就要吞没自己时,自己是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还是秉承内心的道德准则,哪怕自己身败名裂,也要孤身面对强大的敌人,“虽千万人吾往矣?”
中国古代士人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映照了整个历史时空。正是在这道光的指引下,我们古代多少杰出的英雄,为国为民,为了心中的理想,奉献了一切。然而,历史长河奔涌而下,泥沙俱沉,我们有英雄,必然也有狗熊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还是为了永恒的内心自甘淡泊,能够不改本心,能够不为外物左右,那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了。
我相信,孟子几千年前指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已经融入了民族血脉,所以千年以下,中华大丈夫层出不穷,他们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见证,无论中华民族再过多少年,这种刻在基因中的文化标准都不会消失。也许中国人不都是大丈夫,但是中国人任何时候,肯定都不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