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流年】开在岁月深处的中医之花(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流年】开在岁月深处的中医之花(散文)


作者:秋蒿 童生,65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发表时间:2025-03-22 15:48:37

中医是中华文化百草园里的一朵奇葩,从古到今走过了漫长历程,为国民健康带来福祉。关于中医的神奇,有首诗这样说:“初有神农尝百草,遂成灵药济苍生。中医玄妙回春术,千古传承医术精。”作为见证人,我深以为然。
   我对中医的认知,起初是从祖母那里得到的。奶奶粗通医理,对针炙和推拿有一定的研究,虽非专业人士,治疗效果却不遑多让。我有个小病小灾的,奶奶出手就解决了,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尽管有这门手艺,祖母却从未僭越,那怕日子再穷,决不凭此谋生。所以,除家人外,知道她有此手段的人并不多,邻居张奶奶就是知情者之一。
   有次她头疼,前来求奶奶救治。起初奶奶不肯,自己不是专业人士,既没有义务、也没有名义给人治病,有个三长两短不好交代。一旦好心办成坏事,不是存心给自己惹乱子嘛。但张奶奶是个性格执着的人,软磨硬泡,逼得奶奶没办法,考虑到邻里关系,只得勉为其难。
   奶奶的方法非常原始,简陋的缝衣针做器具,先在火上烧红,作用类似现在的酒精消毒,待针晾凉后扎进头顶的穴位。瞧着那刺猬样竖起的大针,旁观的我吓得心惊胆颤,直埋怨奶奶下手太狠。可张奶奶浑然不觉,表情如故,仿佛针扎在别人身上一样。过了段时间,她面露喜色,令人痛不欲生的头疼竟然神奇地消失不见。
   从此,她成了奶奶的忠实粉丝,有病发作就央求奶奶,好像奶奶是她的专职御医似的。奶奶当然不是神仙,看不了的病断然拒绝,有把握的也会帮一把,都是多年老邻居了。张奶奶很感激,有时会送些礼物。奶奶坚辞不受,日子再穷,也不能丧失做人的原则。
   有时我也头痛,特怕奶奶扎针。这时,推拿就派上用场,要不说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呢。奶奶手法娴熟,不轻不重,缓急用序。她时而用手指在额头上向两边刮,时而张开十指在头顶掐捏,间或攥拳捶打头部,不时又按摩两侧太阳穴。一套组合下来,我头脑顿感轻松,欢蹦乱跳地跑去玩了。现在想来,或许是舒张脑血管的缘故吧。
   有时吃的不对劲,肠内积食,疼得要命。奶奶同样施行“按摩大法”,双手顺着肚子由上到下不停地推压,两个大拇指特别用力,间或在积食处揉搓。经过一段时间推拿,肚子发出“啁啁”声,发硬的积食被揉散,解个大手,肚疼消弥于无形。
   这套按摩术同样实用于因灌凉气而发生的肚子疼,只不过最后加了组拽四肢的动作。说起来神奇又好笑,当奶奶拽我胳膊时,身体产生应急反映,只听“噗”地一声,腹内凉气冲关而出,肚子疼好了!
   列位看官不要以为我打哈哈,这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你若遇到同类症状不妨一试,灵验的很。至于头疼、积食,情况同样属实,亲身经历,我有说这话的资本。
   在此,我不得不表扬奶奶几句,一个普通的农村小脚老太太,没有什么文化,却能于耳濡目染中学得一门技能,关键时刻出手救急,可见艺不压身啊。中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奶奶做了最好的诠释。
   后来,随着西医盛行,中医日渐冷落,从业人数锐减,有些治疗方法甚至失传。若不发掘保护,前景令人堪忧。
   如此一来可就苦了患者,治病门槛抬高,钱是越花越多,病是越治越痛,沉重的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气。像胳膊脱臼,中医大夫推骨复位,“咔”地一下分秒钟的事情,搁过去很稀松平常的治疗。现在会此手法的大夫寥若晨星,只好找西医动手术,伤筋动骨,十天半月出院算是好的。回到家还要静养,劳民伤财费工夫。两相比较,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时光的列车一晃多年,人类进化到以西餐(西医)为主,中餐(中医)沦为零食,祖宗留下的基业渐渐边缘化。我有些遗憾,以为此生再也享受不到心仪的“满汉全席”。谁知时针走到2024年,机会敲门,一场饕餮盛宴满足了我的味蕾。
   五十多年的岁月足以改变人生,当初的少年已是满鬓繁霜,腿疼上门,不时的骚扰让我不堪其烦。医院跑了不知多少次,可惜效果有限,顽固的病魔就如犟驴较劲,我简直要崩溃了。
   无望之际,有人向我推荐光明医院疼痛科,说这里的大夫是中医,医术精湛,拥有良好的口碑。
   一听中医就分外亲切,“光明”二字让我看到了希望,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牵引,我就这样走进了疼痛科大门。毕竟是道听途说,心情有些忐忑,走起路来脚步迟滞,处于半信半疑的矛盾状态。多年的萧条,传统中医恢复到何种地步?这些我心里没底。哎,既来之则安之,以身试法,我就权当做一次小白鼠吧!
   诊室内的场景让我眼前一亮,满屋的病号等着排队,坐诊的二位大夫忙得不亦乐乎。瞧这阵势,医术想必不错。疑云消散,我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患者交流中得知,眼前二位就是传说中的杨大夫、刘大夫。口口相传,大家都是慕名而来,广告推销者就是那些康复的老病号。
   面对满屋忧烦、甚至有些急噪的病人,二位大夫显得非常有涵养,始终说话和气、态度耐心,亲如家人般温馨。望着笑容满面的杨、刘二大夫,一句话突然涌入脑海:春风杨柳万千条。我暗挑大拇指,就这医德,已得老中医真传,但愿我的腿疾能迎来期待中的春天。
   杨大夫热情接待了我,望闻问切,熟悉的流程,一切都是从前的味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我的血流加快,仿佛时光穿越一般。
   一番诊断,杨大夫给出建议:“你最好做全套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和中药。单项也行,但效果不如全套治疗彻底。现在国家医保补助,经济负担完全承担的起,你看如何?”
   听完这话,我刚平复的心潮顿时澎湃。真没想到,中医流传到今天,竟然保留如此完整,看来国医复兴有望,民之福也!套餐服务,贵宾级待遇,还犹豫啥?“全套诊疗!”语气坚决,掷地有声,我甚至于佩服自己的果断。
   说治就治,杨大夫当场用上了针灸。说实话,对针灸我还是有心理阴影的。潜意识里,总把它和奶奶的大缝衣针联系在一起。哪知时移世易,理疗针早已换成专用的,又尖又细,扎下去麻酥酥,就像被蚊子叮了一口。针头都是一次性的,用后即弃,不必担心交叉感染。针灸已经鸟枪换炮:电子理疗。电流控制,轻重可调,要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人工是办不到的,这就是科技进步的红利。
   接下来的推拿感触就更深了。杨大夫的动作总是那么精准到位,且力道刚劲,如阵阵浪涛拍岸。瞧这娴熟的手法,一看就是“老司机”,透着岁月凝练的精华,没个数十年功力是做不到的。
   刘大夫的手法则有些舒缓,透着女性的委婉轻柔,和风细雨般,若潺潺流动的溪水,轻快又不失明朗。朦胧间,时空倒转,我仿佛回到儿时,奶奶那慈祥的双眸闪着暖意,温柔的双手按摩我的额头,过往的时光又重现在眼前。
   我闭上眼睛,鼻子有些酸涩,一滴眼泪从眼角缓缓溢出。脆弱的神经已被推拿到破防,久违的亲情如潮水般涌来,我似乎看到天堂的祖母在默默凝望着我。
   二位大夫果然有手段,名不虚传,一套组合拳下来,我的身体大见起色,真是神奇,我简直要顶礼膜拜了。其实,其他病人和我也有同感,满墙的锦旗是最好见证。说到底,这些全拜中医所赐,我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受益者。
   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祥和的国度。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对中医文化格外重视,教育机构专门成立中医药大学,各级地方修建中医院、开设中医门诊等,为中医复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百花齐放,迎来了它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身为中医的受益者和见证人,我嗅着它的芬芳、感知着它的温馨。花无语、人有情,在中医之花绽放的枝头,我就做一只可爱的蜜蜂吧。
  

共 2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一些草药,一根银针,一张偏方,一把艾草,还有推拿按摩,就能治病救人,为病人解除痛苦,非常地神奇。而西医的引入,无形中冲击了中医的发展。不过医学界很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别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上,中医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中医又慢慢地崛起了。作者的奶奶,一位没有行医资格证的老人,却自有一套治病的理论,而且手到病除,很是神奇。现在也有一些中医针灸推拿,也的确地解决了病人的痛苦,见证了中医的奇妙。文章从身边写起,通过奶奶,还有光明医院疼痛科的杨大夫和刘大夫,来阐述中医的作用,中医必须要发扬光大。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5-03-22 15:50:27
  文章意韵深远,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秋蒿        2025-03-23 19:05:24
  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5-03-24 22:18:3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