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家乡老街散忆(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家乡老街散忆(散文)


作者:周丽纯 布衣,27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9发表时间:2025-03-25 06:07:34
摘要:   我喜欢在家乡老街里游走,我常一个人在老道外区的小巷子里漫步,在斑驳的墙壁上细数流逝的年轮,寻找岁月深处的故事。    


   我喜欢在家乡老街里游走,我常一个人在道外区的小巷子里漫步,在斑驳的墙壁上细数流逝的年轮,寻找岁月深处的故事。
   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市老道外人,我在老道外区生活已近七十年的时光。其间也曾搬过几次家,但却从来没有搬离道外区,一直居住在靖宇街和钱塘街这个区域。如今我在一个胡同里居住。胡同,多么有年代感的街名!有朋友对我说,别人都上什么开发区啊,什么观江国际居住,你却往胡同里钻。我说你不懂我的心。我对老道外区有感情,对曾经居住的胡同里的老院子,有深深地眷恋。家在这里,老邻居,老同学,老同事,都在这里居住,走到哪儿都有熟人,倍感亲切安稳。再说现在的胡同里早已是旧貌换新颜,高楼万丈平地起,只是街名没有改动。我的旧梦都藏在“胡同”二字的名字里。
   哈尔滨城史中提到,哈尔滨是中东铁路拉来的城市,受此影响,哈尔滨到处充满异国风情,被誉为东方莫斯科。老道外区虽说烟火气息浓厚,是居民稠密区,但在一些街道和胡同里的老建筑上,也体现出了欧陆风情,在生活上也融进了外来元素。
  
   二
   我小时候居住生活过的地方,是老道外区的钱塘街,紧挨着松花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塘街两侧,有两个大院,都由四栋直角形的三层楼围起来的院子,楼房里居住的居民是松花江航运局的机关干部和部分船员。过去叫航运局家属楼。那时松花江的航运事业非常发达,客货船非常多,九道街航运码头上一片繁忙景象。我的父亲是港口的货运司机,我的母亲是客船上乘务员。我家居住在其中一栋1953年建造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楼里,我在这里出生。这栋楼房在现在来讲也不落伍,从外墙到里面的设施都带有欧式建筑元素。楼房在第三层,每隔两个窗子就有一个铁艺花纹的开放式阳台,阳台底座支柱上有隆起的浮雕。其他人家没有阳台,但窗子上面带有扇形的浮雕装饰。大门洞的门楣也是拱形的,对开的木门。整体上与现在旧楼改造外墙装饰的造型所差无几。室内生活设施很现代化,大长条的木质地板,有上下水、有室内厕所、有暖气、卧室里有壁橱,厨房的灶台很宽大,旁边还有小仓库。让我最赞叹的是楼房的质量,结实!90年代初,为了解决船员住房困难,安心跑船,又在上面加高了两层。如今这栋楼房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依然住着很多老船员。据说这些楼房当时都是参照苏联老大哥设计的图纸建成的。
   我们单位和苏联有界河航运关系,受此影响,当年我们院船员的子女,很多都起的是“苏联”名字。男孩有叫汉韦的、有叫杰夫的,女孩有叫妮娅和丹雅的,在穿戴上也很洋气。夏天女青年会穿上漂亮布拉吉,我记得母亲那时烫卷发,穿着一条墨绿色的毛料西裤,非常时尚,不关贫富,就是这种打扮。我父亲一到休息日就穿上一条裤线笔直的灰色哔叽西裤,上身穿一件皮夹克去参加舞会,偏分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他跳了一辈子交谊舞。只是特殊年代服装全国统一样式了,父母一些洋气的衣物连同书籍都销毁了,头发基本上都是运动头,不能崇洋媚外。现如今,哈尔滨人在穿着上更是时尚洋气,只要是流行的服装,都可以加身,哈尔滨人穿衣戴帽新潮前卫。
  
   三
   哈尔滨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就是享誉海内外、充满欧式风情的中央大街步行街。可你是否知道,在老道外区,有一条百年老街,也充满异国情调,这就是著名的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靖宇街。靖宇街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外观常采用巴洛克式的华丽装饰,里面是中式民居,屋顶、窗格、门饰等细节融入中式传统图案。因此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建筑。
   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靖宇大街是哈尔滨最早的大街。(原来叫正阳大街,解放后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改名为靖宇街。)从1899年哈尔滨设治建城起,至今己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街。以靖宇街为中轴线,南北两翼向东西排列的历史建筑鳞次栉比,从头道街一直延展到二十道街的靖宇公园。全长2.5公里,整条街都是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沿着靖宇街行走,满眼的老洋房,从斑驳的浮雕花纹上依然能看出曾经的繁华与高贵。
   靖宇街离我家近在咫尺,我没事就喜欢去靖宇街散步,看一看这里的老建筑,回忆着旧时光里的故事。世一堂、老鼎丰、纯化医院、宝昌源鞋帽店、第四百货商店、毛皮商场、新华书店、五金行、同记商场、三友照相馆、三八饭店、八道街丝绸商店、亨得利眼睛店、靖宇电影院、哈尔滨市第四医院、医疗器械店等等都非常有名。当年靖宇街汇集了世界各种商品,商贾云集,是东北著名的商业街,一直繁荣到20世纪末。
   记得原来的向阳专业商店,在靖宇头道街附近,二楼上是买戏装和化妆品的。年少时我特别喜欢到里面看那些漂亮的戏服、头饰。记得腮红的包装,是扁圆的小纸盒,香粉是铁盒装的,上面写着万紫千红四个字。我结婚的时候,就在这里买了两样化妆品,那时各大商店几乎不卖化妆品,即使有卖的,也就是友谊牌雪花膏,蛤蜊油等简单几样护肤品,像腮红、眉笔、口红只有戏装商店里有卖的。好在那时大家基本上不化妆。
   我八十年代初结婚时的结婚照是在这条街道上的“三友照相馆”照的。那时照相馆刚刚时兴婚纱照,还是黑白片,我还有点不好意思穿婚纱,觉得太洋气太袒露,真是羞羞答答的样子。记得靖宇街上有好几家照相馆,著名的有三友照相馆、哈尔滨光波照相馆、靖宇十二道街的大章照相馆。我年幼的时候,几乎没照过相,到了中学时代,知道美了,在这几家照相馆都留过影,几乎都是一寸和二寸的黑白小照片,有几张是茶色的、虚光的照片。当时还没有彩照。
   靖宇街上有一家狗不理包子铺,给我印象深刻。我刚上中学那年,我家邻居姐姐叫丹娅,是70届毕业生,分配到狗不理包子铺上班,我们都羡慕得不行。她每天早晨六点钟上班卖早餐。我的姐姐是69届毕业生,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上班,学徒工挣十八块钱。偶尔她会让丹雅姐代买半斤狗不理包子回来,我们姐妹几个一人尝一个,解解馋。那时狗不理包子一元八角钱一斤,精粉面的会贵一些,现在来说就是白菜价。能吃到全肉馅的狗不理包子感觉味道太香了,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会咽下口水。我工作以后,有了工资,就成斤地买狗不理包子吃,一解我小时候对肉包子的渴望,喂饱肚子里的馋虫。
   狗不理包子铺斜对面是著名的国营“三八”饭店。顾名思义,这个饭店都是女同志。之所以著名,一是经营得好,顾客多;二是周恩来总理1959年亲临饭店视察。先后接待世界很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和代表团,被誉为"跃进之花"。
   我年少时去三八饭店比较多一些,但也不是进去吃饭,有时只是买一根冰棍吃,当时一进饭店门口,还卖冰棍。逢年过节用粮票去买方形的戗面馒头吃。那时白面馒头也是好东西,是平时吃不到的细粮。记得正月十五之前,去三八饭店排队买元宵,站在长长的队伍中,一点不觉得寒冷,还挺兴奋。我喜欢看服务员,把切好的搀着青红丝的小方糖块,放到装着糯米湿粉的大簸萁里,用手不停地滚动,不一会糖块全身就沾满了白色的糯米湿粉,一个个雪白的元宵在簸萁里蹦跳。那时候元宵也是限量购买,母亲也没想多买,可能是觉得贵,每回吃元宵都是意犹未尽,元宵节总是在恋恋不舍中过去了。如今,三八饭店有很多家,但都不是国营单位,全是个体经营了。国营三八饭店就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靖宇街还有一个著名的大商场——同记商场,始建于1903年,是国家贸易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初是由河北省乐亭县人武百祥创办的,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是东北地区知名商场。同记商场的建筑风格独特,每天都吸引全国各地的大量顾客。甚至有“没逛过‘同记’就不算到过哈尔滨”的说法。
   同记商场也是我从小到大最喜欢去的商场。吸引我的是一进门左右两边的哈哈镜,左边的镜子把人瘦成一根棍,右边的镜子把人胖成大肚缸。小时候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玩的地方。还有一个让我惊奇的地方是交款方式,你把钱交给售货员,她开完票后,用一个夹子把钱和票子一夹,放到头顶上一个电绳上,用手一拉,票子就随着绳子自动传送到收款处,收款员把票子盖上章找完零钱,再用夹子掐到电绳子上运回柜台。至今记忆深刻。
   年少时,冬天特别寒冷,我和几个中学同学放学后,就相约到靖宇街逛商店玩,暖和还能观看各种商品,一饱眼福。最爱去的就是同记商场。我总爱到卖布匹的柜台看花布,喜欢闻布匹上的气味,渴望母亲能给我做一条花裙子,但母亲并不答应。有一回,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哈尔滨来参观,学校挑选了我们一部分优秀学生去夹道欢迎,但要求穿花裙子。这是政治任务,妈妈不敢怠慢,急忙买了一块花布,用缝纫机给我做了一条简单的带紫菊花图案的裙子。我和同学们每人拿着一束塑料花,在江畔路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到来。车队开得很快,根本没有看清楚西哈努克亲王的尊荣,汽车就一闪而过。可是我因此得到一条花裙子,心里还是蛮高兴的。
   如今同记商场仍在运营中,但商场的建筑格局和经营方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百年的商场,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哈尔滨道外区的变迁和发展。
   在靖宇街十四道街最早还有一家烧饼店,也有百年的历史,解放后公私合营,更名为“国营向前饭店”。后来几经波折,搬到离靖宇街几步之遥的一条小街上,却离我家更近了。我隔十天半个月就去吃一次烧饼。一次我又去这家饭店吃烧饼,和对桌的一老者闲谈,问老师傅常来这家店吃烧饼吗?他说,常来,就觉得这家的烧饼豆腐脑有过去的味道。一旁的年轻人说,过去啥味道,不都一个味吗?年轻人你不懂,老者吃完站起身来又说,我吃完饭就喜欢在这附近转转,看看过去的老院子,找找老邻居,唠唠家常,觉得很亲切,虽说这里不繁华,但这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这家饭店的烧饼豆腐脑我也吃了半辈子了,忘不掉啊!
   年轻人听了咧嘴哼笑两声。我听了却有些激动,使劲点头。咬一口烧饼,慢慢地嚼着,徐徐咽下,回味着。我想,来这里吃烧饼的老人们不只是为了填饱肚腹,还有一种温暖的回忆,还有一份热气腾腾的念想。那是一种难忘的情怀。这“国营”二字就留下多少话题,承载着多少人的美好记忆。
   老道外区还有很多历史建筑被改造了。靖宇十六道街,原来有一家靖宇电影院,紧挨着哈尔滨市第四医院,都是欧式建筑风格,里外都非常美观。我上中学时,学校时常组织我们到靖宇电影院看电影。遗憾的是,电影院后来改造成了玛克威鞋城。里面原来漂亮的设施,了无痕迹,只有外面的门脸,还带有些许过去的影子。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个电影院。想想真觉得很可惜啊!
   靖宇十六道街,有一栋楼,其中有一门脸,门楣上写着“萧红纪念馆”。蓝绿色的墙壁,黑色的字体,并不鲜艳,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展览。旁边有一棵柳树,繁茂的枝叶遮挡了窗子,虽然在闹市,紧挨着靖宇街,却不容易被人看见。我是特意寻找,才发现此地就是著名作家萧红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真希望尽早开放,走进里面,去了解萧红生命的过往。
   如今,走在这百年历史的靖宇街上,两旁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一部分已经修旧如旧,还有大部分建筑仍在修建中。路面铺上了马蹄石。从头道街到四道街已经是中华巴洛克网红打卡地。有到这里旅游的,有在这里拍电影的,还有来这里拍婚纱照的。靖宇街的建筑风格有一种复古之美,又有一种豪华的异国风情。建筑给人怀旧之感,而街上的游人,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时尚之感。漫步在这条街道上,那摇曳的灯笼,那飘然的雪花,那喀秋莎优美曲调,还有那走在街头穿着时尚男女,犹如置身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华都市中,又仿佛置身于俄罗斯街头。
   老道外靖宇街,还有那些小巷子,小胡同,都似一幅幅凝固的画,又如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无论是温暖的,还是忧伤的,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我见证了她的变化发展历程,每次走到这里,都读她千遍不厌倦。虽然老道外的有些标志建筑,也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老道外会越来越好,家乡的老街会超越百年的繁华。
  

共 48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记忆,可能都源于那几条老街。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市老道外人,在老道外区生活已近七十年的时光,旧梦都藏在“胡同”二字的名字里。老道外区的钱塘街,紧挨着松花江。作者就居住在一侧航运局家属楼里。这座楼,从外墙到里面的设施都带有欧式建筑元素。由于单位和苏联有界河航运关系,受此影响,当年院里船员的子女,很多都起的是“苏联”名字,穿戴上也很洋气。老道外区,有一条百年老街,也充满异国情调,这就是著名的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靖宇街。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靖宇大街是哈尔滨最早的大街。(原来叫正阳大街,解放后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改名为靖宇街。)作者家离靖宇街很近,常去那里散步。街旁原来的一些店铺、商场都是作者的最爱。向阳专业商店的腮红、香粉,“三友照相馆”的留影,狗不理包子铺的包子,三八饭店里卖的冰棍、沾这糯米粉的小方糖块,同记商场的哈哈镜,花布,“国营向前饭店”曾经卖过的烧饼,“萧红纪念馆”等等。如今,靖宇街两旁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一部分已经修旧如旧,还有大部分建筑仍在修建中。而街上的游人,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时尚之感。老道外靖宇街,还有那些小巷子,小胡同,作者见证了她的变化发展历程。随着城市的发展,老道外会越来越好,家乡的老街会超越百年的繁华。一条街,就是一卷回忆录,缓缓打开,每一座老建筑都是温暖的文字,每一个身影都是青春的插图,满满的幸福和留恋。文笔老成,回味隽永。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5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25 06:10:22
  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变成亲切的回忆。文章通过对老道外作者家附近的老街回忆,以及今天老街发生的喜人变化,见证了哈尔滨一些老街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感谢老师投稿东篱,顺祝春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3-26 11:51:22
  诚谢韩格拉图老师编辑发文,辛苦了!虽说都是点点滴滴的回忆,没有回忆大事件,对那些半旧时光里的烟火故事,却常在我心里萦绕,最终动笔记录下来。祝老师春安顺意。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3-25 07:50:41
  每个人的家乡记忆都藏在老街里。作者生于哈尔滨老道外近七十年,见证了靖宇街的变迁。老街如卷,期待它超越百年繁华,续写幸福。 问候周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3-26 11:53:12
  谢谢滴善哉老师关注点评!生活在老街里,感觉很安逸。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5 09:19:25
  家乡老街——老道外,这是哈尔滨的历史书卷,虽然旧得泛黄,但记载的历史没有改变,作者以70年定居于此的眼光和记忆,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老街的前世今生,老街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和时光的倩影,怎么能不令人激动。一地的文化并非孤立地形成,就像孩子们的名字,也受到苏联时期的影响,这种文化,成就着哈尔滨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一地的繁华,需要时代的打磨,如今的哈尔滨,特别是在近几年,更加卓越,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了。这篇见证征文很有水准,紧紧地扣住主题,把一个街道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跳动的脉搏。怀才抱器拜读,问候周老师春祺!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3-26 11:56:18
  谢谢怀才老师精彩点评,您的点评概括得非常到位,提升了文章的文章的内涵。谢老师鼓励。遥祝老师春安顺意。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3-25 10:09:51
  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从小到大在老道外区生活,亲眼目睹这里的变化发展,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作者的足迹,都有挥之不去的记忆。老师的文章亲切自然,很有感染力,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3-26 11:59:19
  红花草老师好!谢谢老师关注点评!春天来了您一定很忙,还得料理东篱家事。为您的付出感动。
5 楼        文友:佳华        2025-03-25 11:18:29
  我没去过哈尔滨,关于这座城市,都是在书上和影视剧上了解的,印象中是一座充满异国风情的城市。老师是个土生土长的哈城人,对哈城的历史过往了如指掌。跟随老师的文字,也算逛了一遍哈城。
回复5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3-26 12:02:27
  老师有功夫一定去哈尔滨看看,这是一座四季分明的都市,每一季都有不同的风景。祝老师春安顺意。
6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25 17:46:34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家乡的老街散忆》散文作品,一种心醉其中,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回复6 楼        文友:周丽纯        2025-03-26 12:04:02
  谢谢老师点评鼓励,我继续努力写出好作品!祝老师春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