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浪花】福建博物院三宝(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浪花】福建博物院三宝(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3发表时间:2025-03-25 15:21:34

◎黄昇墓服饰
   黄昇,南宋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不幸夭折。可能她都没想到,千年以后,她会因为她墓葬中的服饰,名字响彻华夏大地。
   1974年,福州七中在操场拓宽的工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宋墓。经调查,是一个赵姓宗室子孙和他前妻、续弦三人的合葬墓。墓室有盗洞,所以在打开主人和他后来妻子的主墓室以后,并没有发现多少有价值的文物。就在考古人员垂头丧气之时,打开了主人前妻黄昇的墓室,惊喜的发现该墓室没有被盗,从而出土了大量的宝贝,尤以服饰为胜。阴差阳错,大概盗墓贼没想到,这个墓居然是三个人的合葬墓,有两个墓室。我们在庆幸的同时,也只有感慨,主墓室的宝贝应该更多,可惜已经不知所踪了;当初次要的墓室,如今成了冠名的墓葬,世事之难料,可见一斑。我们中国确实地大物博,古人留下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我们发掘了很多,但流失的可能会更多。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件幸免于难的文物。
   黄昇墓室中陈设的基本都是女子生活用具,如金簪银饰化妆品等,都是精美异常,像粉扑都制成花的形状。服饰自不必说,都是丝绸质地为主,大到上衣长裤,小到香囊文胸,凡女子所用衣物,应有尽有,完美反映了南宋女装的整体风貌。我就看到有一个学者,借助这个发现,发表了一篇关于南宋女子服饰装扮的论文,实际上就是墓室服饰的介绍。服饰的华美,证明了几件事:1、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丝绸业非常繁荣,据说当时福建、川蜀、江浙是国家三大丝绸基地。那两处可是历来丝绸繁盛之地,福建能媲美他们,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气候适宜养蚕,一年能收获八季蚕丝,从而丝织业很快得以发展兴旺。2、丝绸产量增多,必然带来丝织技术的提升。墓中最重要的丝织品是罗,罗本身以轻著称,织造技术相对较难,最难的是四经绞罗的技法,这里第一次发现了大量用这种技法制成的成品,让人们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这种技艺。尤为难得的是,这里的罗产品,在运用这种高难度技法的织品上,同时暗用了二经绞罗的技法制作了内衬的暗花,更为复杂困难,也更为精美。3、南宋生活的富庶。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政治军事上非常无能的一个时代,但却是经济文化上非常繁荣的一个时代,由墓葬的服饰也可见一斑。这里的服饰,都有精美的刺绣图案,一条佩巾上居然能绣上十几种花的图案,极尽繁复之能事。服饰种类之多,也让人叹为观止,居然有现代女子用的卫生巾、文胸之类产品,虽然和现代形状有所不同,但功能是一样的。仅仅一个前夫人的墓葬,就能发现这么多精美的葬品,可见这家人生前生活是如何奢侈精美,对生活细节是如何的精益求精,更可见南宋盛世的繁华。
   墓中能发现这么多丝织品,本身就是奇迹,而丝织品大多没有腐朽,又是奇迹,大概和马王堆汉墓一样,也是有意或无意的借助墓室中的随葬品,营造出了干燥恒温的环境。但是,终究还是有一些丝织品,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风干毁损。考古工作人员做了一个最明智的事:将这些织品,原样封存于仓库中,一直到四十年后,丝绸修复工艺发展到可以修复这些产品以后,才重新启封,对产品进行修复。想想明长陵的发掘,事实上毁坏了多少宝贝,更能见到闽博人的远见卓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介绍,现代科技对丝织品的修复,最大的成就是氨基酸的使用。蚕丝,说到底是一种生物制品,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随着时代久远,这些氨基酸断裂毁坏,成品也就成了毁损状态,碰都不能碰。所以,丝织品文物修复工作者,首先用喷壶将氨基酸喷至这些织物之上,让新的氨基酸慢慢渗透进去,先修复好已经断裂的氨基酸,织品的韧性就会大幅提高,从而能够承受下一步的修复。氨基酸的研究,还能进行古物的检测,专家就讲到有次在一个古墓中发掘出一团不知是啥的东西,就是因为检测出了氨基酸,才得以确认是毁坏的丝织品。想想太惊人了,人的身体不也是氨基酸构成的吗,将来不知道有没有修复人类氨基酸的技术,将人类返老还童?
   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绸工艺自然全球领先。丝绸工艺,不仅仅是艺术,还有技术。中国丝绸技术的发展,不仅能重现古代织机,还能修复古代丝绸,真正神乎其技。在这种近乎神话的技艺面前,那些什么通经断纬、四经绞罗等等织法,显然都不是困难了。黄昇墓中的服饰,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丝绸工艺,都站在世界的顶峰,并且遥遥领先。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大国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与妻书
   一方巾帕,几行心语,就这样成了国宝,因为这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份国宝,巾帕的质地一般,只是林觉民常用的一个;书写还行,但与顶级大家相去甚远;巾帕上只有字的墨迹,绝无精美的装饰和雕琢。文物从外形来说很普通,但看过无数精美的文物,真正感动内心的,还是这一封简简单单的书信。
   林觉民,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实,辛亥革命最初的会党,基本上都是家庭优渥的读书人,都是可以在社会上出类拔萃,不用担心个人前途的士人。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同盟会,基本都是海外留学生组成,如果没有优渥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出国留学的。都说造反是农民走投无路从而铤而走险的结果,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可这些人,没有谁逼他们,他们都有着大好的前途和舒适的生活,但他们就是反了朝廷。说明什么?他们是真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人,他们认为反朝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为人民,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为了个人私利投机革命,他们是最纯粹的革命者,最纯粹的爱国者。然而,这些国之栋梁,本应该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最终却像一个普通年轻人,一个普通士兵一样端起了枪,走在了冲锋的道路上,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清军士兵以命换命,这是怎样的人才浪费!但是,没办法,这些锐意救国的志士们除了这样做,在当时确实想不到救国的其他途径。
   公认的辛亥革命是1911年武昌首义,其实武昌不是首次起义,而是首次成功的起义。在此之前,孙中山先生已经号召了十多次起义,都失败了。这里面,规模最大也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林觉民参加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同样失败了,而且当时参加起义的志士们其实是有预感的,因为起义前已经出现了情报泄露、力量不足等问题,但他们还是无人退缩,还是义不容辞的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正如先贤谭嗣同所言,革命自流血始,这些志士,是想用自己的鲜血,唤醒麻木的国人,从而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林觉民在起义失败以后被俘,因为他是官宦之后,又仪表堂堂一表人才,清廷是有意放他一马的。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完全可以委曲求全先保住性命,但他还是毅然展示了革命者不屈的风骨,展示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大勇,最终选择了死亡。正是这些青年人一次次的死亡,一次次的流血牺牲,满清封建王朝这台腐朽的机器得到了润滑,开始了艰难的向现代化的运转。黄花岗起义半年之后的武昌起义,是对烈士们最好的回报。
   烈士们都有遗书。林觉民身份不比其他烈士高贵,遗书也不比别人重要,所以这篇遗书之所以打动人,完全是书中人性的真实体现。我们的烈士,不是钢铁机器,不是铁石心肠,都是怀着大爱的人,他们爱自己的家人,爱父母爱妻子爱孩子,可还是抛弃了这一切,为什么?林觉民的这个遗书,给出了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正是爱你,不想离开你,所以我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不分开。可是,国家昏庸,百姓离乱,不革命,不推翻这个国家,百姓就不能够得到美好的生活,有情人就不能在一起。为了大家,牺牲小家,所以我要离开你去闹革命。说来简单,但真正面临生死家国的抉择时,还是太难了。林觉民做出了选择,可选择以后,对妻子的爱,对孩子的爱,又让他肝肠寸断。这才是我们活生生的英雄,是有着大义也有着小情的英雄。英雄气和儿女情,对家的依恋和对国的忠诚,所有的家国情怀都体现在这方巾帕上,人性的温暖和刚强也凸显在这封遗书里,这就是这封遗书的宝贵之处,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福建林家,是望族。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林则徐;在林觉民时代,还有林徽因这个知名才女是他侄女。和林觉民一起牺牲的族人,就有三人,更不用说还有其他为国献身的林家人。这才是真正的望族,有着爱国心的传承,有着不怕死的勇气。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地方,永远不是留给子女很多金钱的富豪就可以称贵族的,那只是暴发户。金钱不是传承,高贵的人的精神才是传承。有人说,中国缺少贵族精神,林觉民告诉我们这种说法不对,中国是有贵族精神的,从孔孟流传下来的舍生取义就是贵族精神。
  
   ◎德化窑文昌坐像
   中国对某方面的顶尖人才,都喜欢用“圣”这个称呼,如诗圣、画圣、书圣、茶圣等等。在陶瓷领域,中国也有个瓷圣,叫何朝宗。他不是出自景德镇,也不是出自越窑青窑等著名窑口,而是出自德化白窑。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当然是技艺高超。他以塑造观音等神像著称,这座文昌坐像就是他的产品。整座坐像温润如玉,细节刻画生动形象,面容饱满栩栩如生,还在眼睛处使用了朱色点缀,深显点睛之妙。何朝宗对产品要求极其严格,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只要有丁点的缺漏,宁可毁掉重做绝不将就。他对出自自己手下的每个产品,都会盖上自己的章,留下自己的印迹,事实上和商标差不多,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在他的带领下,德化白瓷被称为中国白,也是名闻遐迩的产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产品之一。德化白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细节生动,有一个产品叫做“纸张”,就像一张张的纸随意放置在一起,刻画之细致入微,每一张纸都薄若蝉翼,真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个仕女造型,头发丝都根根分明,飘飘欲风,那哪是瓷器造型,简直达到了极品绘画的标准。
   瓷器,最重要的是火和泥。德化的传统瓷器,就是用的几百年来不熄的窑火,还有当地特有的高岭土。德化的高岭土本身就是白色,应该是和土中所含矿物质有关,从而烧制出来的成品也是雪白之色。当然,工匠们还会添加一些矿物,这些矿物是为了增加成品的温润度,从而成品温润如玉,光洁耀目。传统的手工白瓷,坯胎成型后,就是靠工艺大师们用篾刀,一刀一刀雕刻成型。德化盛产竹子,所以大师们都用竹子制成的篾刀,这种篾刀细腻坚韧,能够雕刻出微小的细节。都说大音必希,真正的大师们从来不用繁复的工具,就是一个简单的篾刀,随处可得人人会用的篾刀,造就了一个个出神入化的工艺品。看到这个文物,我似乎可以看到,在一个明媚的午后,一个小院子里,阳光透过纱窗留下斑驳的阴影,在一张小方桌边,一个大师戴着眼镜,手持一把篾刀,另一只手捧着坯胎,细细端详,不时用刀留下自己的印迹。他们就在这样的时光流逝中,将自己的心血注入到这一个个坯胎,从而烧制成一尊尊活灵活现的雕塑。大师们的灵气注入到了白瓷,成品自然都是精品。
   德化白瓷曾经埋没了一段时间。不奇怪,都是靠手工工艺,又太繁复了,只能是奢侈品,就像中国的缂丝产品,很难流行于大众。不过,新时代的工匠们,依托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改善,改造成如今机器大生产的流水线。从而,德化白瓷从奢侈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也焕发了新生。现代的德化白瓷,已经有了一整套科学烧制瓷器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坯胎可以三维打印,烧制也是电炉生产线,产能和以前相比提高了成千上百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白瓷还可以进行彩绘,就像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图案,让产品更吸引人。科技,改变了时代。现在的德化白瓷,既有奢侈的大师手工艺品,也有常见的现代工艺产品,各取所需。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吧,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并行不悖,共同引导着社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共 46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由三篇短文组成,黄昇墓服饰、与妻书、德化窑文昌坐像,都是产于福建的文物。黄昇墓服饰是南宋出土的一座古墓里边的丝织品,一座普通的宗室墓葬,竟有丰富的随葬品,竟然完好地保存至今。通过这些丝织品的质量、织造技术、图案的精美,做工的细腻,反映了南宋丝织业的发展,文化的兴盛,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与妻书,是辛亥革命先烈林觉民给妻子的绝笔书,歌颂了先烈们的爱国精神,为大家舍小家,为人民舍自身,具有高贵的民族精神。德化窑文昌坐像,介绍德化白瓷的大国工匠精神,由于做工精细,追求完美,德化白瓷成为瓷器中的精品,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后人精美的艺术作品。作者叙事简练,语言精确,运用白描手法,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件件精品物件,给人清晰深刻的印象。感谢来稿,祝写作快乐!【浪花编辑:美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5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5-03-25 15:24:19
  跟着老师的文笔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认识古文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收获真不小。祝老师写作快乐!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2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25 17:36:06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福建博物院三宝》散文作品,就宛如亲临身入般,浓浓的墨香夹杂着悠悠才情,将我带入到浓郁丰盈的历史长河之中,游弋在福建的黄昇墓服饰、与妻书、德化窑文昌坐像等珍贵珍品之中,仿佛置身那个辉煌灿烂的历史事件之中般。感谢老师精彩分享!祝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