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看点】微信运动里的牵挂(小说)

精品 【看点】微信运动里的牵挂(小说)


作者:杨玉枝 白丁,78.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4发表时间:2025-03-26 07:22:06
摘要:在妈妈眼里,微信运动里步数的多少不是运动量的体现,而是一封封无声的家书,是妈妈每天向他和妻儿传递着平安和健康的家书,也是他和妻儿向妈妈传递着平安和健康的家书。

【看点】微信运动里的牵挂(小说) 晚上刚过九点,李秀英便躺到了床上。不管春夏秋冬,她都习惯在这个点躺下。其实,这个点躺下她也不会马上就睡着,只是想早点躺下来舒展舒展那累了一天的筋骨。躺下后,她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了微信运动。
   “儿子今天走了28627步,儿媳妇走了7320步,李大姐走了3543步,孙子走了1056步,老张走了681步……堂嫂今天一步没走,看来她还没出院,明天得再到医院去看看她。”李秀英左手拿着手机,右手的食指向上滑动着微信运动排行榜,逐一查看每一个人这一天走的步数。那神情就像在翻看一本珍藏着亲友照片的相册,她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念出了声来,“28627步,算下来得有20多里路吧?儿子也真忙。”她心里想着,又开始心疼起儿子来了。
   想到儿子,李秀英又想起了那些陈芝麻烂黑豆一样的旧事。当年,她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小她两岁的无父无母的张长海。跟李秀英一样,张长海也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成年累月手握镢头和锄把在地里刨食儿吃。谁能想到就这样要模样没模样要相貌没相貌的一个人,有一天会突然跟李秀英提出离婚。李秀英是个特别传统的人,不管张长海为什么跟她离婚,她都不同意。她都给张长海跪下了,她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跟张长海说,儿子才11岁,离婚了让她和儿子怎么活?为了能让自己和儿子在人前抬起头,她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挽留着他男人张长海,挽留着他儿子的爸爸,拯救着自己的家庭,尽管因为张长海经常不着家使这个家早已不再像个家。
   半年后的一天,李秀英的堂嫂从城里回来时告诉她,张长海跟在镇上开理发店的一个女人好上了。李秀英不信。堂嫂说她几天前在城里亲眼看见那女人挽着张长海的胳膊在街上走。李秀英还是不信。自从张长海跟她提出离婚以来,她想过好几个张长海跟她离婚的理由,甚至想过张长海跟她离婚可能是有什么说不出口的苦衷,就是没想过他会跟哪个女人好上。他张长海凭什么呀?要权没权,要势没势,要钱没钱,要本事没本事,谁能看得上他呀?李秀英不信,说什么都不信。
   晚上,儿子睡着了,李秀英怎么也睡不着。她悄悄穿上衣服,走出了家门。村里没有路灯,到处黑洞洞的。起风了,她好像没感觉到。下雨了,她好像也没感觉到。就那样在风雨里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她就走到了镇上。镇上离村子有十多里路呢,在这风雨交加的深秋的夜晚,李秀英走了一身的汗,也淋了一身的雨。
   镇上不像村里,镇上有路灯,但是路灯的光照不到李秀英心里,她倍觉凄冷。她找了好久,才找到了堂嫂说的那家理发店。感觉告诉她,张长海就在里面,她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动静。再敲,依然没有动静。她坐了下来,两只手臂交叉着放在膝盖上,两眼呆呆地望着前面的一个小水坑,雨点砸在那个小水坑里,激起了一朵朵水花。
   “妈。”是儿子叫她。起先,她以为是幻觉,抬起头,才发现儿子真的就站在她身边。她看了看儿子,儿子跟她一样,一脸的汗,一脸的雨。
   儿子在她身边坐了下来。她一把揽过儿子,儿子的头枕在她腿上,仰着脸看着她。她用自己的衣袖给儿子擦了擦脸,儿子也抬起手用自己的衣袖给她擦了擦脸。母子俩相依相偎着,在那家理发店门口从深夜坐到了早上。
   理发店的门从里边打开了,吓了李秀英一跳,也吓了她儿子一跳。
   “你们谁呀?坐到正门口。这不是要饭的地方,走走走!”那女人一开门看到李秀英母子俩,骂骂咧咧地。
   李秀英拉着儿子站了起来,她还没来得及仔细打量眼前那个女人,张长海便从里面走了出来,看到李秀英和儿子,他惊讶极了。李秀英没哭,没闹,也没说一句话,她两眼直盯着张长海,那眼光,像两把利剑,直刺张长海的心脏。那女人似乎知道了怎么回事,锁上门,拉着张长海匆匆离开了。
   张长海没走多远,又回过头来看了李秀英和儿子一眼。张长海的那一眼,让李秀英心里生出了一丝希望,她想,张长海可能会甩开那女人的手重新回到她和儿子身边。为了儿子,她甚至做好了张长海回到她和儿子身边时在他胸前捶两下就原谅他的准备。可是,张长海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甩开那女人的手,没有回到她和儿子身边。张长海被那女人拉走了。
   张长海走了,他把自己的结发妻子李秀英和年仅11岁的亲生儿子抛弃在了风雨中。李秀英知道,张长海再也不属于她和儿子了,他和那女的去过他们的生活了。她又坐了下来。儿子见她坐了下来,也跟着坐了下来。
   “你不在家睡觉,跟着我干什么?”李秀英那语气,好像刚刚发现儿子。
   “妈,爸爸不要你,我要你。”儿子说。
   “谁跟你说的?”李秀英问儿子。
   “同学们说的。”儿子说。
   “挨千刀的!”李秀英骂道。她这句话像是在骂张长海,也像是在骂她儿子的同学们,还像是在骂把这事告她诉儿子的那些同学们的那些大人们。
   “妈,你冷吗?”儿子问李秀英。
   见李秀英没说话,儿子站起来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李秀英披上。
   “走,咱回家,妈养你长大。”李秀英把儿子披在她身上的外套又给儿子穿上,咬咬牙说着带儿子回去了。
   当天下午,儿子发起了高烧,李秀英到村里的医疗所给儿子开了点药,到夜里见儿子额头还是滚烫滚烫的,便带上家里仅有的钱背着儿子到了镇上的医院。
   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李秀英,她儿子得了大叶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办理完住院手续后,李秀英看着病床上的儿子,她恨死了自己。她恨自己为了一个既无情也无义的男人,在那女人的理发店的屋檐下坐了半夜;她恨自己没在刚发现儿子的时候带他回家;她恨自己只顾自己悲伤,完全不顾儿子,儿子还知道问问她冷不冷,还知道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给她披上,她都没有想到儿子会冷……
   李秀英在心里祈祷:老天爷一定要开开眼,让儿子早点好起来。
   李秀英在心里发誓:豁出命也要把儿子养大。
   承蒙老天爷庇佑,一个星期后,儿子康复出院了。
   两个月后,李秀英和张长海办理了离婚手续。
   离婚后,为了尽可能地不让儿子吃太多苦,李秀英除了种家里那些田地外,还跟着几个同龄人四处打零工挣钱。儿子心疼妈妈,小小年纪就知道他是妈妈的全部希望,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回到家里还会尽可能地帮助妈妈干点家务活儿。大学毕业后,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便在省城站稳了脚跟,还跟省城的一个姑娘结了婚,生了娃。
   儿子成家立业后,便不让李秀英再出去找活儿干了,她就在家里种着她家那两亩多的地,日子过得还算充实。后来村里的土地被征收了,没了地种的李秀英觉着怪无聊的,便又跟着村里的几个同龄人四处找活儿干,比如:到绿化带里去拔草、到地里帮人割豆子、到学校的餐厅洗碗等。不管什么活儿,只要人家愿意要她,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儿子几次三番让她不要再出去干活,说自己养得起她。可她就是闲不住。儿子给她的钱,她也舍不得花,一笔笔都攒了起来。儿子知道后跟她说,给她的钱是让她花的,不是让她攒的。要攒他自己会攒,用不着她给他攒。李秀英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把儿子的那些话全当成了耳旁风。
   有一年,李秀英跟着几个人到绿化带去拔草,过马路时被一个老大爷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撞倒在地。那老大爷看着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的,他说他没钱,要不然把自己的车留下来赔给李秀英当医药费。眼看着没办法,找李秀英干活儿的那个老板不得不把她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李秀英尾骨骨折,需要住院。那老板人还是很不错的,不但给李秀英交了住院费。最后还赔了她500块钱的营养费。后来李秀英过意不去,把500块钱的营养费退还给了人家。这要换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尾骨骨折在医院住上几天,回家后休息一段时间就能完全康复,可李秀英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虽无大碍,还是留下了后遗症,走起路来不那么利落了。上了岁数的人本就不是特别利落,再加上车祸在她腿上留下的那个后遗症,便没哪个老板再找她干活儿了。其实,这年头在农村不光是像李秀英这样的腿脚不利落的人找不到活儿干,65岁往上的,就算腿脚没什么毛病也不太容易能找到活儿干。但凡能找到活儿干的,大都是亲戚托了亲戚,朋友托了朋友,且工资特别低,像在绿化带里拔草,一天也就四五十来块钱。用一个老板的话说,不是他不同情老年人,是老年人年龄大,反应迟钝,万一有个什么意外, 他可能倾家荡产都赔不起。
   没活干了,李秀英就在家看看电视,跟村里同龄人聊聊天。几个月后,一直在城里生活的堂嫂给她介绍了一个不用出门,坐在家里就能赚钱的粘头绳的活儿。那活儿特别简单,拿胶水把一些小珠子或者装饰品粘到头绳上就行。粘一个头绳几分钱,一天下来也就二三十块钱。但她很知足。她说,有这点钱总比没有强,再怎么自己一天也花不完。粘头绳那活儿虽然不是什么体力活儿,但是每天坐在那里粘呀粘的,也常常是腰酸背痛的。她不怕苦,不怕累,坐久了就站起来粘,站久了再坐下来粘。后来,她还介绍村里找不到活儿干的那几个老年人和自己一起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都不愿意在农村住了,趁着结婚时都要求父母在城里买房。说是将来的孩子不能一辈子窝在农村一点儿本事都没有。以前的人老说,没本事的人只能在农村种地,可如今连地都没得种了,住在农村还能干啥?还说,要是在城里买了房,将来孩子就能在城里上学,接受好的教育,长大了肯定比在农村有出息。一涉及子孙后代,没人含糊,别看一个个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人前人后到处喊穷,一旦孩子要求在城里买房,瞬间都成了有钱人,几十万、上百万的房子一个个都想办法买了。一家看一家,谁都不想让人看不起。
   一个个年轻人离开了村子,一个个老年人为了到城里帮上班的孩子们带孩子也都逐渐地离开了村子。 没几年,村里的小学校空了,紧跟着幼儿园也空了。放眼望去,一千多口人的村子里就只剩下老弱病残了。那几个因为找不到活儿干跟着李秀英一起粘头绳的老年人,也都到城里去帮助带孙子孙女了。李秀英的孙子不用她带,亲家母亲家公退休后在家没事干,就把带外孙子这个事揽了过去。大家都说李秀英有福气,不用带孙子,不用看儿子、儿媳的脸色,自由自在地想干啥就干啥,这个年纪还能自己挣钱自己花,真好。
   眼看着村里人能走的都走了,李秀英的儿子不放心她,多次让她到省城跟他们一起住。她不去。她说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将来死了那把骨灰还要埋在农村,她生来就不是那住高楼的命,真要是到了省城,说不定哪天她就撂那儿了。儿子看她那么固执,也不再说什么了。好在儿子隔三岔五都会给她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也问问她是否平安。有时候,她等不及儿子的“隔三岔五”,也会主动给儿子打个电话,问问他们过得好不好,但是打十次电话有八次儿子都在忙。后来,她不想再过多地打扰儿子,跟儿子打电话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她觉得过多地给儿子打电话,会让儿子觉得她一个人在家孤独,会让儿子操心,她不能让儿子为她操太多的心。
   儿子怕她一个人在家无聊,就跟她说没事多出去走走,就当锻炼身体呢。她听儿子的话,每天粘完那两筐头绳后,都会沿村外的路走上半个小时。
   李秀英就是在走路的时候知道微信运动的。一天下午,她在村外的路上走,正好堂嫂开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孙女从城里回来,见李秀英在散步,便停了下来。由于长时间没见,俩人聊得特别开心。后来,堂嫂问她今天走了多少路,她说她就随便走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堂嫂知道李秀英的儿子给她买了智能手机,就跟她说,手机里有个微信运动,在那里能看到一天走多少步。堂嫂说着便让李秀英打开手机,教她怎么查看微信运动的步数。堂嫂走后,她又往前走了一会儿才回去。李秀英躺在床上,打开了微信运动,她很惊喜地发现,儿子也在其中。儿子走了14229步,她走了2361步。
   从那一天起,李秀英有事没事地总爱打开手机,看看儿子是不是还在其中,儿子每天在微信运动中走多少步成了她的牵挂。
   突然有一天,微信运动排行榜里看不到儿子了,李秀英心里直犯嘀咕:儿子今天咋没走路呢?是不是有什么事了?她打电话问儿子上班了吗?儿子说上班了。她“哦”了一声,挂断了电话。过了一会儿,她又打了过去,问儿子今天是不是没上班呀?儿子说,上班了。她说,你这一天一步路都没走,你上的啥班呀?儿子问她咋知道他一步路没走?她说她从微信运动里知道的。儿子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太可怕了。他对李秀英说,他感觉她时时刻刻在监视他,不光是她在监视他,别人可能也在监视他,甚至他的领导也在监视他。然后儿子跟她说他感冒了,在家躺了一天。李秀英叮嘱他多喝水,多休息,别太拼命。儿子让她照顾好自己,别老担心他。
   两天过去了,李秀英见儿子还没出现在微信运动排行榜中,她有些着急,便打电话问儿子感冒好了没有。儿子说,好了,已经上班了。她说,上班了怎么没走一步路呢?是不是感冒还没好?儿子说他把微信运动关了,他说他不能让微信运动每天暴露他的隐私。她跟儿子说,光知道别人从微信运动看到了你的隐私,咋不知道别人还能通过微信运动看到你每天是不是平安没事呢?再说了,你老老实实上班,堂堂正正做人,又不干坏事,不偷懒,不耍滑,能有啥隐私呀?

共 64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不能因为年岁大了就跟不上时代了。小说中的李秀英年岁也不小了,但是她并没有落后于时代,还懂得通过微信运动来关注亲人朋友的健康,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像这种很现代的老年人,虽然只是极少数,却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号,说明很多人都在共享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也许对于年轻人来说关注微信运动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5-03-26 07:25:30
  微信运动传递的不只是健康信号,也是科技共享的信号。欣赏了,问候杨玉芝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杨玉枝        2025-03-26 08:46:06
  老师辛苦了。谢谢!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5-03-28 08:55:41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热烈祝贺杨玉芝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杨玉枝        2025-03-28 09:56:04
  谢谢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