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赣南会昌:赖公传奇(传奇小说)
一、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明朝,江西赣南会昌地区,以贡江流域为主要场景,当地百姓以渔业、农耕为生,深受水患、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人们对神灵庇佑充满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下,赖公信仰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
二、主要人物
1.赖公:本是神秘的神灵化身,借浮木显世,心怀悲悯,护佑一方百姓,其神力通过神像及民间信仰发挥作用,他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百姓精神寄托。赖公姓赖,楚国人,侍奉老子的道教,晋朝的时候隐居荆山,后来在祁山学到了飞升变幻的仙术,成为道家的大神。赖公有多个尊称:赖侯福主、赖公元帅、嘉应侯、四海灵应王、显应公、赖公侯王。
2.金垒:普通渔民,善良朴实,勤劳勇敢。因撒网捞起浮木并依照梦中神人指示雕刻神像,成为赖公信仰传播的关键人物,在整个故事中,见证赖公信仰的兴起,与赖公庙的发展紧密相连。
3.梁潜:会昌县知县,心系百姓,勤政爱民。积极发动市民兴建赖公庙,推动赖公信仰在当地的发展,在百姓心中威望颇高,在故事里起到组织和推动的作用。
4.王阳明:明代南赣巡抚,学识渊博,心怀天下,有勇有谋。他在会昌祈雨应验后,题写匾额,使得赖公庙名声大振,其介入让赖公信仰得到更广泛传播,在小说中是提升故事层次与影响力的重要角色。
5.林三娘:金垒的妻子,温柔贤淑,持家有道,全力支持金垒的行为,在赖公信仰发展过程中,默默操持家务,照顾家人,是金垒背后的贤内助,也是赖公信仰的支持者。
三、故事大纲
第一章:奇遇浮木
在明朝成化年间,会昌贡江边上,年轻渔民金垒每日靠捕鱼为生。一日,他在江上撒网,却接连几次捞起一段黑不溜秋的奇怪木头,无论他怎么努力,都难以避开这段木头。夜晚,疲惫的金垒入睡后,一位身着古装、面容和蔼的神人出现在他的梦中,告知他这木头是神的化身,让他依照木头的模样雕成神像供奉,可保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康。金垒醒来,虽觉梦境离奇,但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
第二章:雕刻神像
金垒将梦中之事告诉了妻子林三娘,三娘虽有些惊讶,但还是选择相信并支持丈夫。金垒四处打听,找到了当地手艺精湛的雕刻师,将浮木交给他,并详细描述了梦中神人的模样。雕刻师花费数日,精心雕琢,终于完成了赖公神像。当神像完成的那一刻,金垒感觉神像仿佛有了生命,眼中透着慈悲与祥和。
第三章:兴建祠庙
金垒将赖公神像迎回家中,邻里乡亲听闻此事后,纷纷前来观看。一时间,关于赖公神像能庇佑百姓的传闻在村子里传开了。消息传到了知县梁潜耳中,梁潜本就心系百姓,深知百姓饱受自然灾害之苦,他认为这或许是百姓的希望所在。于是,梁潜亲自来到金垒家中,查看神像,并决定发动全县市民在贡江边兴建祠庙,供奉赖公神像。百姓们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祠庙很快便破土动工。
第四章:庙会初兴
经过数月的努力,赖公庙终于竣工。竣工当日,全县百姓齐聚贡江边,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为了赖公纪念日,百姓们抬着赖公神像出街游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赖公庙会逐渐成为当地最热闹的节日,人们在庙会上表演舞龙舞狮、戏曲杂耍等节目,热闹非凡。在赖公庙的庇佑下,会昌地区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赖公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第五章:旱灾降临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会昌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数月未曾降雨,河水干涸,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纷纷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再次来到赖公庙,祈求赖公显灵,降下甘霖。金垒看着受苦的乡亲们,心急如焚,他日夜守在赖公庙中,虔诚祈祷。尽管百姓们诚心诚意,但旱灾依旧没有缓解的迹象,有人开始对赖公的神力产生了怀疑。
第六章:巡抚祈雨
就在百姓们感到绝望之时,明代南赣巡抚王阳明来到了会昌。王阳明听闻了赖公庙的传说以及会昌地区的旱灾情况后,决定前往赖公庙祈雨。他带领着一众官员,在赖公庙中举行了庄重的祈雨仪式。仪式结束后,王阳明在庙中住下,日夜诵读经文,诚心祈求上苍。说来也神奇,几日后,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及时雨拯救了会昌地区的百姓和庄稼,人们欢呼雀跃,对赖公的神力更加深信不疑。
第七章:名声大振
王阳明祈雨应验后,对赖公的神力赞叹不已。他亲自题写了“功泽弘庇”的鎏金横匾,挂在了赖公庙的大门之上。从此,赖公庙名声大振,不仅会昌地区的百姓前来朝拜,周边地区的百姓也纷纷慕名而来。赖公庙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了赣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庙会之一。金垒和梁潜等人看到赖公庙的繁荣,心中倍感欣慰,他们继续努力,将赖公庙管理得井井有条。
第八章:奸商谋利
随着赖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也开始打起了歪主意。当地有一个名叫赵富的奸商,看到赖公庙会吸引了大量的人流,便想从中谋取暴利。他在庙会上售卖假冒伪劣的香烛、祭品,还哄抬物价,坑害百姓。金垒和梁潜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他们决定要严惩赵富,维护赖公庙会的秩序和声誉。
第九章:惩治奸商
金垒和梁潜找到了赵富,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并要求他退还骗取百姓的钱财,停止违法行为。赵富表面上答应,心中却怀恨在心。他买通了一些地痞流氓,企图报复金垒和梁潜。然而,他们的阴谋被王阳明得知,王阳明派官兵将赵富等人一网打尽,依法进行了惩处。此事过后,赖公庙会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繁荣,百姓们对王阳明和金垒、梁潜等人更加敬重。
第十章:传承信仰
多年后,金垒、梁潜和王阳明都已离开了人世,但赖公的信仰却在会昌地区代代相传。赖公庙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变得更加宏伟壮观。每到赖公纪念日,百姓们依旧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抬着赖公神像出街游行,感恩赖公的庇佑。赖公的故事也被人们编成了戏曲、歌谣,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会昌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会昌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心怀希望,追求幸福。
四、详细内容:
前言
关于赖公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传说。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年间,有个名叫金垒的人经常在会昌县贡江边网鱼,有一天,他刚刚撒下网就好像有大鱼撞网,拉起来一看,竟然是一段木头,就把它扔到下游去了。一会儿,再撒网,拉起来还是这段木头,如是者三。金垒觉得很奇怪,就把这段木头带回家。
当晚,金垒梦见一位体形魁梧身着锦袍的神人对他说:“我姓赖,楚人也,晋时栖隐祈山,宗老子之道,得飞升变幻之术。尔等可将那截木头依吾之相貌雕成神像祀奉,可保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康”。金垒根据梦中所嘱,将浮木中间一段雕成赖公神像。知县梁潜闻之此事,倡议全县士农工商慷慨解囊,择址县城贡江边的晨光村兴建祠庙祀奉赖公。
祠庙于明朝成化癸卯(1482)农历七月初六竣工,梁潜亲自题写匾额“赖公祠”,并指定祠庙落成这天为赖公纪念日,祠庙菩萨可出街游行。后因祠庙周边翠竹郁郁葱葱,遂改名“翠竹祠”。
明朝正德(1491~1521)年间,南赣巡抚王守仁在此祈雨应验,翠竹祠从此名声大振。
清代同治三年(1864),会昌知县奏准皇上敕封翠竹祠祀奉的赖公为“显应赖公侯王”封号。翌年,翠竹祠大规模扩展修缮,正殿为三栋雄伟建筑,前殿悬挂同治皇帝圣旨“敕封显应赖公侯王”红色直匾,后殿为神龛,上方高悬巡抚王守仁题写的“功泽弘庇”鎏金横匾。
一、奇遇浮木
明朝成化年间,赣南会昌,贡江悠悠流淌,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起江畔无数村落,承载着沿岸百姓的生计与希望。会昌城临江而建,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温润的光,街边店铺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透着烟火的热闹。
在贡江下游的一个小渔村,住着年轻渔民金垒。金垒身形矫健,古铜色的肌肤是长期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记。他的眼睛明亮而坚毅,仿佛藏着贡江的深邃。每日天未亮,他便起身,熟练地整理好渔网、渔具,与妻子林三娘简单道别后,便登上自家那艘略显破旧却承载着生活希望的渔船,驶向贡江深处。
这日,江面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如梦如幻。金垒站在船头,深吸一口带着江水气息的空气,熟练地撒下渔网。随着渔网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入水中,溅起轻微的水花,金垒的心中满是期待,盼望着今日能有个好收成,改善家中的生活。然而,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开起了玩笑,当他第一次收网时,感觉渔网异常沉重,心中暗喜,以为捕到了大鱼。可当渔网被拉上船时,却发现网里只有一段黑不溜秋的木头,木头形状怪异,表面粗糙,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
金垒皱了皱眉头,有些失望,他用力将木头扔回江中,再次撒网。可奇怪的是,接下来的几次收网,每次网中都出现那段木头,无论他怎么改变位置,都无法避开它。金垒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和不安,这木头究竟从何而来?为何总是缠着自己?他望着江面,试图寻找答案,可江面平静,只有轻轻的水波荡漾,仿佛在嘲笑他的困惑。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垒却无心欣赏这美景,他满心都是这段奇怪的木头。无奈之下,他决定结束今日的捕鱼,带着满心的疑惑回到家中。
林三娘早已做好饭菜,在门口翘首以盼。看到金垒回来,她连忙迎上去,却发现丈夫一脸的愁容。
“怎么了,垒哥?今日收成不好吗?”林三娘关切地问道。
金垒将今日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林三娘听后,也觉得此事太过蹊跷,但她还是安慰丈夫道:“也许只是巧合,别太放在心上了,先吃饭吧。”
金垒点了点头,心中却依旧难以释怀。
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小渔村的每一个角落。金垒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白天的事情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梦中,一位身着古装的神人缓缓走来。神人面容和蔼,目光慈祥,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他看着金垒,缓缓开口说道:“年轻人,莫要惊慌。我乃赖公,此世借浮木显形,与你有缘。你捞起的那段木头,正是我的化身。你需依照木头的模样,雕成神像供奉,日后可保这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切不可懈怠,此乃天意。”
金垒在梦中听得真切,心中又惊又喜,正想开口询问,神人却突然消失了。他猛地从梦中惊醒,大汗淋漓,回想起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他推了推身旁熟睡的林三娘,将梦中之事告诉了她。
林三娘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她看着丈夫认真的模样,还是坚定地说道:“垒哥,既然是神人的指示,那我们就照做吧。说不定真能保佑乡亲们呢。”
金垒点了点头,心中已然有了决定。
第二天一大早,金垒便四处打听,得知邻村有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师,名叫刘二。刘二擅长木雕,经他之手雕刻出的神像栩栩如生,在当地颇有名气。金垒急忙赶去邻村,找到了刘二。
刘二听金垒说完来意后,微微皱起眉头,打量着金垒,说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雕刻神像需得虔诚之心,稍有差池便是对神灵的不敬。你确定要我来雕刻?”
金垒连忙点头,诚恳地说道:“刘师傅,我相信您的手艺。这是神人的嘱托,关乎着我们这一方百姓的福祉,还望您能答应。”
刘二见金垒态度坚决,又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便答应了下来。
金垒回到家中,小心翼翼地将那段浮木取出,用清水洗净,然后带着它再次来到刘二家中。刘二仔细端详着浮木,心中暗暗称奇。这浮木质地坚硬,纹理独特,仿佛天生就是用来雕刻神像的材料。
刘二让金垒详细描述梦中神人的模样,金垒一边回忆,一边比划着,刘二则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经过一番商讨,刘二心中有了底,他拿起刻刀,开始在浮木上轻轻雕琢起来。
刻刀在刘二手中上下翻飞,木屑簌簌落下。刘二全神贯注,每一刀都饱含着敬畏之心。金垒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充满了期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像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那慈祥的面容,温和的眼神,仿佛真的是梦中的赖公下凡。金垒看着逐渐成型的神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尊木雕,更是乡亲们未来的希望。
经过数日的努力,赖公神像终于雕刻完成。当刘二将神像呈现在金垒面前时,金垒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神像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拥有生命,眼中透着慈悲与祥和,让人忍不住想要顶礼膜拜。
金垒激动地握住刘二的手,说道:“刘师傅,太感谢您了!您这手艺简直是神了!”
刘二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这可不是我的功劳,是赖公显灵,借着我的手让他的神像得以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