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合川钓鱼城游记(散文)
岁在孟秋,余游于巴渝之地,闻合川钓鱼城之名久矣,心向往之,遂往访焉。
未至钓鱼城,遥见一山突兀江畔,巍峨壮观。及近,山门耸立,砖石斑驳,苔痕遍布,似在诉说往昔岁月。入门,拾级而上,石径蜿蜒,两侧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蝉鸣鸟啼,此起彼伏,仿若置身于世外幽境。
行至高处,视野豁然开朗,钓鱼城全貌尽入眼帘。此城枕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之水,三山环绕,地势险要,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城墙依山而筑,高大坚固,蜿蜒如龙,盘踞于山峦之间。雉堞森然,箭楼高耸,虽历经风雨侵蚀,仍不减当年威严。
漫步城中,古战场遗迹随处可见。点将台古朴厚重,登台眺望,三江风光尽收眼底。遥想当年,守将王坚、张珏等于此调兵遣将,指挥若定,抵御蒙军铁骑,气势何等豪迈。“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彼时战况之激烈,将士之英勇,可想见矣。如前人有诗赞曰:“三江环绕钓鱼城,壁垒森严气势宏。昔日英雄挥剑处,山河依旧忆英风。”
护国门,乃钓鱼城之咽喉要道。门墙坚固,门洞深邃,门上刻痕累累,见证着无数次的刀光剑影。南宋末年,蒙哥大汗率重兵来犯,钓鱼城军民坚守于此,以死相搏。蒙军久攻不下,士气受挫,蒙哥亦在此折戟沉沙。此役不仅改变了欧亚历史之进程,更为钓鱼城赢得“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之美誉。护国门,实乃南宋军民不屈精神之象征也。“铁骑如云压古城,宋兵坚守战旗擎。护门英烈今何在,浩气长留天地明。”此诗恰可道尽当时壮烈。
穿过护国门,沿阶而下,至水师码头。江水滔滔,逝者如斯。当年,宋军水师于此操练,战船列阵,旌旗招展。凭借三江之险,水师与陆师相互呼应,使蒙军难以逾越。如今,码头虽已不见往昔战船穿梭之盛景,但江风拂面,仍能感受到当年的金戈之气。“水师列阵战江波,鼓角声声意气多。今日码头寻旧影,悠悠江水忆干戈。”
城中尚有多处摩崖石刻,或记战事,或颂英烈,笔力雄浑,字迹清晰。其中有一石刻,详述钓鱼城之战始末,言辞激昂,读之令人热血沸腾。这些石刻,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于城中闲步,闻一老者讲述钓鱼城传说。昔年,此山荒芜,百姓困苦。一日,有巨神降临,于山顶巨石上持竿垂钓。俄而,钓起金龟,龟身闪耀金光,光芒所照之处,粮田涌出,清泉汩汩。巨神告知众人,此乃上天眷顾,以解民生之困。自此,百姓于此繁衍生息,渐成聚落。因有此神奇钓鱼之事,此山遂名钓鱼山,后筑城于此,即为钓鱼城。
又闻一说,南宋末年,钓鱼城被围,粮草将尽,军民忧惧。忽一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次日清晨,军民惊见城墙之下出现无数大鱼,肥美鲜活。众人皆以为此乃上天庇佑,军心大振,遂坚守城池,屡退敌军。
正思传说奇事,见古寺一座,名曰护国寺。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佛像庄严,僧众诵经之声回荡于殿堂之间。寺外古柏参天,清幽静谧。此寺历经战火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钓鱼城的兴衰荣辱,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有诗叹曰:“古寺历经烽火烟,钟声依旧绕山川。佛前多少兴亡事,都付清风岁月传。”
至黄昏时分,夕阳余晖洒在城墙上,金色光辉与古老砖石相映成趣,美轮美奂。江面上波光粼粼,渔舟唱晚,如诗如画。此时,山风渐起,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钓鱼城的故事。“落日余晖映古城,江波荡漾晚风轻。渔舟唱罢千年事,岁月悠悠未了情。”
合川钓鱼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南宋军民的英勇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些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神秘浪漫色彩。在岁月长河中,钓鱼城虽历经沧桑,但始终以其坚韧之姿,守护着这片土地。
今时今日,钓鱼城已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历史遗迹,感受岁月沉淀。余此次游览,收获颇丰,既领略了自然风光之壮美,又体悟了历史文化之厚重。钓鱼城之景,铭记于心;钓鱼城之精神,更当永志不忘。
归途中,回首遥望钓鱼城,暮色中,它宛如一位历史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愿后世之人,常来此城,聆听历史回响,传承先辈精神,使中华民族之魂,永放光芒。
2024.09.12.秋于合川钓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