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浪花】安徽博物馆三文物(散文)
◎鄂君启金节
鄂君启金节,是用青铜制造的一个类似竹片状的符节,是楚王赏赐给鄂地封君熊启,让他用以经商免税的凭证。金指青铜。
金节出土于安徽寿县。楚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是南方大国,其国土包括现在湖北向东南一直到江苏一带,论地域是七雄中最大,国力一直也很强盛。随着强秦的日益壮大,楚国在与秦国的征战中一再失败,国都也一再东迁,最后一个国都就是寿县,这也是寿县能出土很多楚国文物的原因。看到寿县出土的楚国文物,总能有一种悲凉感,因为那是一个大国最后的挣扎。不过,寿县能发现金节,倒是证明了一点:金节应该是可以传承的,因为颁发金节的时期还是楚国的强盛时期,这个金节一直使用到楚国的衰落甚至灭亡时期,那肯定不止一代人使用过。
金节是免税凭证,不过金节在免税的同时,也对使用的商品进行了规定,就是说,可以免税,但不是免检,对商品还是要进行监管的。比如,军用物资不得经营之类,那是明确写在金节上的。颇为有趣的是,金节还对免税的地区有规定,比如下蔡等当时楚国边鄙地区可以免税,实际上有了一种税收的调节作用,可见当时楚国对经贸的管理水平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准,也可见当时楚国商贸的繁荣。
金节,本为内部通商管理需要,但因为金节具有监管、缉私、税收三大功能,而这三大功能恰恰是海关的三大职责,所以中国海关博物馆将这个文物的复制品,作为第一号文物进行了收藏。可以说,就像驿使图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的象征,这个金节成为了中国海关的象征。说到底,海关本来就是对关卡通商的管理,只是后来随着商贸的发达,将对外和对内的职能划分开来,海关不再管国内的通商事务,而只是单纯对外了,但基本职能是一样的。都知道海关缉私的工作非常危险,以前看过报道,说走私队伍非常庞大,他们不但有先进的船舶,还有先进的武器,有时甚至会和我们的缉私警交火。不知道报道是真是假,但我相信,即便是真事,那也是以前的情况,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强盛,海关缉私警的装备肯定已经是最先进的了,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任何人在我国胆敢武装贩私了。但即便如此,关警还是有风险甚至生命危险的。海关工作人员介绍,缉私的快艇速度是非常快的,贩私小船逃跑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两船接近时,是不可能像我们正常搭上跳板稳步上船,而是需要关警们跳上对方的船进行追捕,所以风险是非常大的,每年都会有勇士在此环节上牺牲。
海关,是国家主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晚清,中国在输了鸦片战争以后,海关就一直被英国人赫德把控。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中国海关,名义上是为了关税,是收取关税抵充清政府的赔款,实际上他们操控了海关的所有职责,使我们国家的损失远远不止那点关税。海关的职责,不仅仅是收税,还包括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包括关税税率的制订。当这些都被外国人掌控以后,中国国门大开,外国的鸦片,就合法的进入了中国市场,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祸害着一代代中国人;中国的出口产品,那些原本价格昂贵的精美工艺品在国外成了地摊货;而在中国市场上的所有产品,只要加上“洋”字,立刻身价倍增。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是贸易顺差,而且顺差的数字巨大,但当别人掌控了我们的海关后,立刻变成了逆差。所以,海关是国家主权,关税政策也是一个国家抵御侵略的重要武器,即便在当今世界上,贸易战、经济封锁等手段,无不是通过海关实施。海关政策还是国家强盛的体现,当今中国强大了,我们就不怕和敌人通过海关政策进行直接的贸易战;如果经济依附于别人,就只能委屈退缩求全,这也是通过海关政策实施的。
金节是商贸的凭证和象征,谁控制了金节的发放,谁就控制了商贸。具有几千年商贸历史的我们,决不能再出现我们的商贸归别人控制的情形,那样,国将不国。
◎铸客大鼎
又一尊从寿县出土的青铜器,出自楚幽王墓。这个时候,楚国已经风雨飘摇,处在亡国的边缘。在一次对秦的战争中,楚国有幸胜利了,于是,楚王花了大量的青铜,铸了这个鼎。楚国对鼎有着偏执的爱好,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就问过当时天子鼎的重量,这也是“问鼎”一词的来历。后来,陆续在楚国发掘出青铜鼎,都是体型特别巨大的大鼎。铸这个鼎,楚王肯定是希望鼓舞民心和士气,所以在鼎下方还铸有“安邦”二字。当然,历史的进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大鼎没能保佑楚国安邦,楚国终究还是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不过,楚人在列国中还是展示了最后的倔强,打败了李信的秦军,最后是老将王翦率领秦国全部军马方才平定楚国。而楚国灭亡以后,楚人还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事实上,也确实是楚国后来的贵族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敲响了灭秦的丧钟。所以,这个鼎,自然传承了楚国不屈的精神。
“铸客”二字是铭文,也应该是铸造工匠。战国时期,很多青铜器具都铸有“铸客”字样,应该是当时的青铜铸造艺人已经成为专业工匠,他们走南闯北,破除了国家门户之见,不管是谁需要都去为谁服务,然后留下铸客的姓名。这也符合当时人才流动的事实。
这个大鼎命运多舛。从它出土时开始,就是被盗挖的,好在它体型巨大,盗墓者没法运输,所以留下了,而同时的其他墓藏就不知所踪了。它被收藏到了故宫博物馆,可好景不长,日本人来了,它随着故宫文物一起颠沛流离,最终到了陪都重庆渡过了抗战岁月。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已经遍体鳞伤。解放战争结束,它又是幸亏体型巨大,才没被带去台北。新中国成立后,它终于被修复,治疗了创伤,留在了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是毛主席亲自视察过的唯一的博物馆,当时主席就对这么大的鼎非常感兴趣。所以,它又成了抗战的见证,中国百年兴衰的见证。它内心深藏的楚人的倔强,体现在了中国抗战的战场上;而它安邦的愿望,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变成了事实。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1994年第一次举行城市公祭时,需要铸一个鼎,就是以这个鼎为原型的。我想原因无非以下几点:1、它是楚国灭亡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灾难的记忆,而南京大屠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灾难;2、它经历了抗战的全历程,是日本荼毒中华生灵的见证;3、最重要的,它始终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九四年公祭时,南京又已经成为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当年的创伤当然影响不了中华民族的展翅翱翔,这正是我们不屈精神的最好写照。不过,看到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先生谈到公祭,还是有点难受。我们为什么九四年能够得以公祭,要感谢朱先生的提议,而朱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却是源于他陪同大屠杀幸存者去日本作证,看到日本在公祭原子弹的受难者,看到始作俑者赫然以受害者自居,而我们作为真正的受害者却无人关心,感到了极度的痛心,所以才有感而发。朱先生为了让人们记住南京大屠杀,做了很多事情。在顺利完成南京市公祭的工作以后,他又四处游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提出在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建议,在国家层面上牢记大屠杀的历史,因为南京大屠杀绝不仅仅是南京的伤痛,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痛。终于,在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以后,中国适时通过了法律,于次年开始了国家公祭。记得当时的外交部长王毅就说过“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这样振奋人心的话,让我们挺直了胸膛。后来,朱先生还积极参与了将南京大屠杀申报为世界记忆的工作,并克服了日本人的重重阻扰,顺利成功,相当于现在的我们在与日本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也在某种程度上告慰了大屠杀的亡灵。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我们自曝其短,将自己的受难史上升为世界记忆,主要还是首先提醒国人,不忘历史,要牢记苦难,绝不重蹈覆辙。其次,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抹杀历史的有力回击。日本的军国主义一直没有得到清算,日本这个撮尔小国一直觊觎着地大物博的中国,日本的跳梁小丑们一直在掩盖自己罪行,还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形象,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日本可以祭奠在原子弹中丧生的普通百姓,但千万不要忘了这是自作孽不可活,你们永远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如果你们否认罪行,说明你们没有接受教训,这就需要全世界人民警惕。再次,就是要让全世界人民记住,日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当然,最终不是要我们敌视日本,而是要记住和平才是国泰民安的保证,要记住强大才是和平的保证,正如鼎上镌刻的“安邦”二字。鼎保护不了楚国,因为当时楚国已经弱小;道义也保护不了当年的南京市民,因为国家孱弱。最终,能够保护我们自己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强大武装力量和强大国力保证。
铸客大鼎从苦难中得到了安定,中华民族也从苦难中得到了安定。如今,看着这器宇轩昂的大鼎,我们感到的是自豪,就像大屠杀能够成为世界记忆,我们同样感到的是自豪,是我国的影响力已经远胜日本,我们的国力同样远胜日本。抚今追昔,唯有永不屈服的中华民族,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徽州古民居冯宅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梦想中的徽州,青砖黛瓦掩映山水之间,整个村落、整个城镇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水墨山水。而且,和图画不同的是,这幅图是活的,有炊烟袅袅,有欢声笑语,有小孩欢快的奔走,有老人坐着晒太阳,有农民丰收的歌舞,有祠堂严肃的族长。水墨徽州,和烟雨江南一样,是中国人梦中的诗意。
安徽博物院别出心裁的将整个冯宅作为徽州古民居的代表,整体搬迁到了博物院。为什么选择冯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冯宅不大,整个只有七十五平米,易于搬迁;二是冯宅集中了徽州古民居的所有特色。这些特色有:1、外表上,青砖黛瓦白墙,整个民居呈深浅不同的黑白两色,这也是最主要的特色,当千万这样的民居聚集在一起,那是绝佳的水墨画或黑白艺术照片。徽州古民居的墙面,一般都有一面砌得比较高,原来是防火所用,但无数座这样造型的民居,自然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局,为整个水墨图增添了顿挫,避免了单调。2、门楼。都说如果花费一千元建设徽州民居,在门楼上就要花费七百元,足见徽州人对门楼的重视。一般徽州民居,门楼都是雕栏画栋,极尽奢靡之能事。3、天井。徽州的天井是最大的特色。在徽州,无论什么建筑都有天井,尤其是祠堂,天井会非常大,有时能占到整个建筑的将近一半。民居相对小一点,我估计是因为天井大了,下雨天积水就多,对民居而言不太适宜,而祠堂平时不住人,一般也不会下雨天集会,所以没这个担忧。而且天井大,采光就好,祠堂一般都是开大会时使用,自然需要采光。我们总觉得,住房就是为了遮风挡雨,当然应该是封闭的才安全,但徽州人认为水就是财,降雨就是财运,所以有意设计了天井来收集雨水,就是收集财富,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收集来的雨水还是通过地下管道排到了外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财气留下来了吧。4、雕刻。古徽州民居,非常注重屋梁之类物品的雕刻,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精美异常,称为徽州三绝。这些雕刻的主题,大多是传统故事、花草瑞兽、神仙传说、吉祥图案等等。在徽州,孩童还不认识字的时候,老人就会指着雕刻给孩子讲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的中华伦理,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就这样潜移默化的传给了孩童,并一代代流传下去。5、水流。徽州民居还有个特色是傍着水流。古徽州村落,只要有路就有水,路通到哪水就流到哪,这既是生活起居的需要,又是徽州人视水如财的象征。为此,宏村还修建了南湖和月沼,方便存水和进行调节,成为令人惊叹的水利村。
徽州古村落天然形成的水墨图,总体看起来非常有美感,所以是影视作品中最钟意的背景。徽州位于皖南,又是黄山所在地,黄山雄伟秀丽,包括相关山脉都风景宜人,几乎处处皆景,又是艺术家眼中的自然瑰宝。黄山号称七十二峰,山区绵延面积甚广,本来不适宜居住,但散落其间的徽州民居自带的黑白特色,无意中成了黄山美景的补充,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妙搭配,和黄山共同构成了绝佳的水墨画。所以,徽州的旅游,不仅仅是黄山之美,还有古城古村之奇。这既是上天的恩赐,是徽州人的幸运,更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