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朱家沟,唤起我儿时的记忆(散文)
朱家沟坐落在陇南康县岸门口镇。因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姓朱,故取名为朱家沟。
踏进朱家沟沟口,迎接我们的是一棵千年麻柳树,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坐在磨盘边,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我们与这位“老人”打过招呼后,穿过护村门,顺着左手的一条水泥硬化路沿坡而上,地势相对开阔。左边每座房子的门前,都贴着一幅幅红纸黑字的对联,读着朗朗上口,领会其中意思,顿感五福盈门。赞叹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古村落人,仍然喜爱文房四宝,继承传统文化。房子的窗户上有木制的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图案组合起来的精美窗棂,给人美的享受。
忽然记起自己小时候,在老屋土炕上暖炕时,数窗格子的事。当时,家里的窗户也是由许许多多小正方形组合起来的窗棂。无聊时,哥哥就会组织我和姐姐数窗格子玩。由于年龄小,我常常数错,遭到哥哥的讥笑。我上学学了乘法后,才知道那么多的格子,靠目看心数,是很容易出错的。后来弟弟、妹妹长大一些的时候,我充当了哥哥的角色,组织他们数窗格子玩。有时候,还让他俩比赛,看谁数的又准又快。他们也常常会出错。每当这时,我就趾高气扬地笑骂他们太笨……
今天,再次欣赏着鲁班弟子的杰作,心里除了赞叹工匠精湛的手艺,更多是对记忆里老屋的思念。一座房子后墙上正挂着个竹匾,竹匾的底部写着朱家沟人的承诺书“天地良心”,承诺朱家沟人对前来旅游的客人“不欺骗,不隐瞒,不误导”,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村民纯朴、善良。
右边溪流潺潺,一眼见底。河中小鱼穿梭,鸭子戏水,一派生机。
走到村子尽头,右拐穿过廊桥,我们来到朱家大院。首入眼帘的是大门旁边的两个石柱和一个石槽。其中一个石柱残缺不全。这两个石柱是清道光十九年的拴马桩,虽经百年沧桑,依然被后人保存完整。在当今太平盛世,主人毫不吝惜地拿出来,供世人观看,了解当时文化。在这里,我读到了朱氏家训。一字一珠,句句在理,提醒后人,莫忘家风。正好与今天朱家沟人的承诺书“天地良心”遥相呼应。
通往朱家大院大门口的台阶,是一根又一根长长的青石条。这些石条,虽然经过了二百多年来朱家祖祖辈辈人的脚踩、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纹理依然清晰可见,这是石匠一锉一锤的劳动成果。走在上面,让我又一次想起了自家老屋门前台阶的模样:石条没有一贯到底,它的两端还放着突兀不平的石头。
进入大门,穿过套庭,我们来到正屋。抬起右脚,跨过门槛,感觉半条腿都淹在了里面,吃力地把右脚收进去。回头看看门槛,足有七、八十公分高。记忆里,我家老屋的门槛也高。只是这大户人家的门槛用大原木做成,门槛的内侧被木匠挖进去一部分,变成平面。站在屋外看,给人饱满,立体感及强。我家老屋的门槛上面是细细的圆木棒,下面是小石条铺垫,和它对比起来,就显得寒酸多了,再说也没有文化底蕴。依稀记得家里喂猪时,由于门槛太高,猪崽都是母亲用俩手掐着出入室内外,待猪仔长大一些的时候,母亲再也拉不住它的时候,就用一根细棍子敲打猪身,猪受到惊吓,着急之际跃过门槛,卧在院子里,晚上再赶回房里躺在某个角落。
朱家堂前放着吊桌,吊桌前放有一方桌,方桌左右各有一把太师椅。上面花纹美观。室内房子共有三间,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木梯,楼上窗棂完好无缺,遗憾的是没有灯光,黑不隆冬的,不过从窗户里向外看景物,尤为清楚。
康县民间有一歌谣:岸门口的朱难吆、大堡子的侯难耍、云台的马难骑、窑坪的河难过,远近闻名,家喻户晓。四大家族门当户对,于是相互开亲,结为亲家。可见朱家家业在当时是多么兴旺发达。
返回村口时,我们没有走回头路,而是沿着朱家大院门前的水泥路顺坡而下,这期间,门前火红的对联一路相随。在一户人家的侧墙上,我看到了一副特别熟悉的画面,正上方是毛泽东画像,下方是一面党旗,人们紧紧团结在党旗下。这幅图最下面写着:“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继续前进”。它让我立刻想到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这首歌词,满满的回归感。
这个古村落的宅院建在水沟的两侧,我们随着游览的方向画了个椭圆,回到起点的岔道口右侧,在“之”字形背景下留影。我看着身后这些土筑的墙体,又想到遗落在记忆里的套板(方言,打土墙用的工具),它如今随着砖和水泥的出现而光荣退休,现已陈列在村史馆里。而我家的老屋,却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的朱家沟村民,早已从祖祖国辈辈居住的深沟里,集中搬迁到沟口新建的一排排小别墅里居住,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走起路来轻如飞燕,出门便是公交车。而正真的朱家沟旧址,被当地政府保护下来,成了4A级风景区,供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更是唤起游客思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