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转学记(随笔)
2024年5月2日,和溪中学74届高中毕业同学,齐集在牛头山下中学教学楼。此事虽巳时过快一年了,但我依然心情激动,久久难以忘怀。
1973年,我就读的南坑中学高中部并入南靖一中,我原在南坑中学已读高一年级,并入南靖一中后,被分配在高二5班(或6班)。因我兄弟姐妹多、家庭困难,只能回乡种地,因而没能与同班同学们一起到南靖一中就读高二年级。我平生热爱读书,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在停学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我经常跟父母吵着,“我要读书,我要读书!”父亲被我吵得没办法,只好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我的就学问题。父母认为,我到南靖一中读高中,需要寄宿,学习费用又高,家庭靠挣“工分粮”收入,难以维持。再说孩子没上学;没人帮忙看管。在农村放牛也挣不了多少钱。孩子爱读书的,离高中毕业只差一年,丢了可惜!家庭虽然困难,只要咬咬牙克服就过去了。母亲说:“孩子整天呆在家里也不是办法,荣仁他大哥在和溪工作,问他大哥看看,转到和溪中学去读高二年级,完成高中学业!”此次家庭会,让我如沐春风……
于是,第二天,父亲先把农活放下,一大早,就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赶到南坑公社邮电局。托总机挂电话至大哥所在地和溪粮站,我环视邮电局,哇塞,总机值班人员头带耳机、挂通电话,电话那头竟然传来远在和溪的哥哥那熟悉声音!太奇神了!我第一次见识了外面大千世界科技的无穷魅力。目不识丁的父亲拿起挂通的电话,说:“你小弟荣仁高中想转学到和溪,跟你一起生活,继续读完高中。”大哥说:“可以”!突然,电话“嘟、嘟,”响起,断线了!原来这是我的错,出生大山里的人,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外面世界多精彩,因而对这电话机的好奇,不亚于今日的华为手机!在父亲与大哥通话中,我抢走父亲手中电话筒,手中拿着电话筒,在邮局总机的前台,又啷呛退了两步,致使父亲话还设讲完,电话就挂了。我正不知所措时,父亲用手敲打着我小小的肩膀,敲了两下,教训道:“大锅未滚,小锅锵锵滚!”(意识是父亲话还没说完,只因我这举动,而中断电话)。
虽然父亲与大哥通话被我打断了,但父亲并没惩罚我,还带我逛了南坑市场,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集市上叫卖土特产、农机具、日常农活用的扁担、杉木桶、镰刀、劈刀等应有尽有,让我感受到春意渐浓,春耕正忙。父亲在街上挑选买了一把锄头,结账时把买来的锄头让我提着,父亲还在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某个商店。回头两人到了供销社门市部,走进书店,营业员叫丰仁。我早已想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路过几次想买,终因钱的问题没买成功。现在好了,父亲在此,我大着胆子叫父亲给我买下这本书,父亲就买了。我十分高兴,爱不释手,手捧着这本新书,边走边浏览其内容提要和目录及后记。
最后父亲带着我来到供销社饮食店,叫亚春师傅煮了一碗一角伍分的油汤面。那时,葱油面一碗两角伍分,汤面加白肉片(闽南话被称为“片仔癀”)一碗两角伍分。父亲慷慨解囊,两人找个位置,等服务员收拾碗筷,父子两人坐在一起,我狼吞虎咽吃完了没加“白肉片”的那碗面,擦着嘴巴,说道:真好吃!父亲会意地笑了,父亲当年眼角堆起的笑纹,至今常在我的记忆里反复显影。
啊!父爱如山,母爱如河!
去和溪的日子里,正是农忙时节,父母亲忙着农活,我只能自己带着办理转学的介绍信,只身背起日用品、书包,沿着南靖县南高村公王坑小路,踏上求学之路。一路上小河的溪涧水溪水欢快,画眉、喜鹊、杜鹃们叽叽喳喳,也在河畔的树梢上凑着热闹,似乎给我这位学子送上一程……
自幼成长于崇山环绕的小山村,上一趟小县城,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都是奢望的,我到南坑大桥头,找了一辆载客的自行车,坐上车经过一个半小时地颠簸,由于沙土公路,满身灰尘。当天晚上找到三哥的朋友,在翠眉村歇夜。第二天又从县城车站坐车到和溪。报名后,我被编在和溪中学高二1班,与奎洋中学并校过来的同学一起度过这难忘的岁月。
从1973年春天至1974年7月,学习、生活靠大哥资助,住宿在南靖和溪粮站大哥单位宿舍。俗话说:家兄如父,感恩!当年,哥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深切感受到长兄的温暖,让我减少了异地求学的孤独与不便,也让我很快便融入到学习中。
1974年7月,我在南靖和溪中学完成高中学业,毕业回乡参加农村劳动锻炼,在这广阔的天地里,练就一身健壮的身体,还学会生产劳动的农活,诸如:犁地,耙田,插秧,割稻谷……因表现优秀被推荐为民办教师,1976年,又被选送进入厦门大学哲学系深造。
时光易逝,往事只能回忆。每当我翻开老同学赠送的泛黄的纪念册,看那当年摘录的保尔、柯察金这段话,我依然心情澎湃:“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每个人只能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是的,时光易逝,青春不老!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